是锻炼还是折磨?

是锻炼还是折磨?

00:00
14:51

是锻炼还是折磨?

主持人乐嘉在微博中分享了他与女儿首次参加沙漠徒步活动的过程。视频中,乐嘉年仅4岁半的女儿蹒跚前进,跟大人一样徒步4天走完近76公里。乐嘉认为这对孩子是积极的锻炼,塑造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吃苦精神;也有人认为,这简直就在折磨孩子。(引——引述材料,是时评文常见的开头方式。)

不消说,双方说的都有道理。何况,如何教育孩子,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虎爸虎妈,或是慈父慈母,皆无原罪。如此说来,乐嘉的教育方式引发的争论固然热闹,实际上不过是他人多管闲事。议——展开评论,先肯定双方都有道理。)

然而事实并非人们说得那样简单。在这场讨论中,十分关键却又为舆论所忽视的,是乐嘉女儿的所思所想。乐嘉的教育方式究竟是锻炼还是折磨,对此最有发言权的,无疑是孩子本人。可如今,众人将大把精力花费在争辩何种教育方式更可取上,并没有在意孩子的想法。(点——话锋一转,指出双方的不足:没有在意孩子的想法。)

而这一现象的发生,恐怕不是偶然的。中国家庭在传统观念里推崇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颜氏家训》等经典著作,无不将“教子”置于首要位置。这也意味着,家庭教育容易被异化为单向的灌输,将父母的三观强加给子女。(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记者就其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向乐嘉提问时,他如是说:“她的问题在于她喜欢走,她很开心,但她走到一半的时候想放弃。不可能让她放弃,如果放弃了,她以后一辈子都会因为这件事情沮丧,她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会给自己找借口,她过了这个坎儿以后,做任何事情她都会告诉自己要坚持。”这段回答值得玩味。因为女儿“喜欢”,所以带她参加艰苦的沙漠徒步活动,这本无可厚非。可乐嘉所忽视的是,女儿同样应该拥有放弃的权利。至于她这一辈子是否“会因为这件事情沮丧”,不该由乐嘉来判定。(议——结合材料进一步分析。)

杜威、蒙台梭利等教育家的理念各有不同,但核心观念有一个:孩子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在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天赋的基础上进行。但这对中国家庭中天然拥有权威的父母而言,并不容易做到。他们往往倾向于简化与子女的交往关系,不愿意也不可能受子女的约束。因为他们制订了游戏规则,当然不愿意受它的制约。若干年前,美剧《成长的烦恼》热播,着实震撼了我。原因就是,儿子麦克竟然直呼老子杰森之名,两人竟还勾肩搭背,如朋友般聊天。无须讳言,许多中国家长没能意识到,独立性与自主性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展开联想,宕开一笔,评述外国的家庭教育。)

因此,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对乐嘉究竟是在锻炼还是在折磨女儿太过纠结。关键在于,选择怎样的成长方式,应由乐嘉与女儿共同决定。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真正实现人生价值,造福社会。(结——重申自己的看法,总结全文。)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的一幕。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⑥总的来说,《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表现了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它的创作手法,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着意点染,尽得风流

——《琵琶行并序》之琵琶女人物塑造技法短评

《琵琶行并序》在塑造琵琶女时颇有特色,令人称道。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没有直接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先从琵琶声写起,就像《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出场,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简单的一句诗,就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浓厚的渲染。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琵琶女出场之时,诗人没有像《孔雀东南飞》里对刘兰芝那样进行工笔细描,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为了配合情节的发展,诗人在恰当之处对人物加以点画,虽着墨不多,但在轻描淡写之中,却能细致传神。“犹抱琵琶半遮面”,简洁的一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羞涩,也暗示了她孤独、失意的内心世界。而“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一句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传达了琵琶女复杂、落寞的内心情感。除此之外,诗人在最后一段中,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琵琶女悲怆的内心世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在这里,诗人通过“良久立”“却坐促弦”“凄凄”等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地传达了琵琶女悲凉的内心。

借助音乐,心理透视。“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这里,诗人借助音乐描写,对琵琶女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透视,将其凄凉、悲痛的内心情感表露无遗。

不着雕饰,美丽全出。作为京城名伎,琵琶女的容貌自然如出水之芙蓉,令人艳羡。但是纵观整首诗歌,诗人基本上没有从正面对琵琶女的肖像进行描绘,但诗人通过“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四句话,从侧面描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和众星捧月的美丽容姿。

叙述身世,展示悲凉。从“自言本是京城女”到“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以含泪的笔触,大肆铺陈,叙述了琵琶女从一举成名到沦落乡间的悲惨命运;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生命轨迹的叙述,将琵琶女一生的命运清晰地展示给读者,琵琶女的形象特点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寄寓了诗人对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关切与同情,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仕途失意

孟晚舟深圳机场演讲

各位朋友,晚上好。烦劳诸位深夜在机场等候。我终于回家了!

经过1000多天的煎熬,我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异国他乡的漫长等待,充满了挣扎和煎熬,但当我走下舷梯,双脚落地的那一刻,家乡的温度让我心潮澎湃,难以言表。祖国我回来了!

感谢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所有关注和关心我的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遭遇这样的困境,滞留异国他乡三年,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祖国还有人民的关爱与温暖。

习主席关心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的安危,同样也把我的事情挂在心上,让我深受感动。我也感谢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相关部门对我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他们坚定地维护了中国企业和中国公民的正当权益。

回首三年,我更加明白个人命运、企业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十指相连,祖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只有祖国的繁荣昌盛,企业才能稳健发展,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以祖国为傲!作为一名奋斗的华为人,我以华为为傲!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所有的挫折与困难,感激与感动,坚守与担当,都将化作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拼搏的勇气。

我们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忠于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事业,在政府的管理规则下努力发展好企业,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

国庆即将来临,提前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我想说,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再次再次感谢大家。因为我还要做防疫隔离,所以在此祝愿大家国庆快乐,谢谢大家。


团结包容,造就千年文明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团结包容,造就千年文明》。

古往今来,这个星球上孕育过众多文明,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今天来访的朋友们都来自不同文明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故事。我很荣幸能代表全校师生,向各位介绍中华文明的特有的生命力——团结包容,造就千年文明。

团结是我们民族的立足之本。与很多西方国家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不同,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万事太平的年代,我们看起来只是分散的个体,柴米油盐,支撑起一个个独立的小家,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但每当危难发生,我们便立即成为一个坚强团结的整体。一方有难,八方驰援。正如前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数万人放弃假期紧急支援前线。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平头百姓,大家齐心协力,共战疫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哪一次又不是如此?每当灾难来临总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临危受命……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守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薪火相传。

倡导以和为贵,和为美精神。儒家文化一贯主张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思想。我们民族继承了“和”的主张。虽然内部也曾有过多次争斗,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九九归一是历史的大趋势。正如英国学者罗素所言:在二十世纪初,在外界不断冲击下,中国出现了分裂局面,但经过几十年探索,停止了争斗,凝聚成和平发展的共识。在当今中国,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谋发展。五十六个民族和睦相处,百花争艳。

善于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从来妄自菲薄,更不骄傲自大。对内以和为贵;对外开放包容,广结朋友。两千年前,汉朝的丝绸之路,中西交往之路打通;唐朝与世界各国频繁来往,文明在交流碰撞中升华;明代郑和下西洋,开辟海上丝路,将中华文明远播;今日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中国智慧解决世界难题,已达成共识。不以文明古国自傲,因为我们深知文明各有所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包容中互鉴,多元才能造就多彩的世界。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来自不同文明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对文明的热爱和尊重,也会应成为我们的共识。我介绍中华文明的特殊生命力,意在互相沟通借鉴,架起友谊的桥梁,让我们为世界文明多样而自豪,为灿烂文化多采而骄傲,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