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浸润中华

乡土浸润中华

00:00
14:15

乡土浸润中华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很荣幸代表高三学生在“时代青年讲坛”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乡土浸润中华”。

黄土地,绿田畴,是我们乡土本色的外在表现;相思豆,连丝藕,是我们乡土本色的内在精神。安土重迁是我们的乡土本色,这里的“土”有祖辈适应了的味道,也有乡愁萦绕的精神。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脚踩乡土,心系乡愁,从这里出发,也将要回到这里再续繁华。

乡愁魂绕华夏,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那些脚踩乡土的人,走的再远,也记得回家。

苏武的脚步,走不尽华夏的沃土,即使远去了乡土的味道,也凭忠诚的乡愁等到了故里的容纳;科学的边界,早已超越了国别,可即便高薪的诱惑也抵不过乡土的嘱托,无数个“他”早已回国;青年的梦想,跨越了乡土的阻隔,可追梦的回眸,发现乡愁是梦想的母亲河,你看,大学生村官让乡土更有特色。是啊,乡土里生长的你我,乡愁便是我们的特色。

乡土浸润中华,土的束缚亦是心的归属,哪一位华夏儿女,不留恋乡土的温度?

那北国的秋啊,怎的让他舍下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换?是扫帚的丝纹,是乡土的呼唤。乡土的浸润,在你的黄皮肤,即便洋装穿在身;乡土的浸润,在你的味蕾,哪怕山南海北;乡土的浸润,在你的每一个节日,只因“遍插茱萸少一人”。于是,在当今的社会,你会在彼地听到此乡的乡音;于是,在当今的网络,你会见到视频通话那端故乡的叮咛;于是,在每逢佳节的时候,机场和车站挤满了归乡的游子。是啊,安土重迁的你我,深深留恋乡土的温度。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一般来说,我们安于故土生活,不愿轻易迁居异地;但,如果生活所迫,梦想召唤,祖国需要,我们也会带着乡愁上路,踏遍万水千山。但乡愁却会永相伴,那乡音,那乡情,那一蔬一饭,都是乡土的挂牵。这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我们的根在乡土。运-20赴韩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带英雄们回归祖国的乡土,就是华夏共情乡土的最好见证。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当代青年正值逐梦华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请记得母语是我们唯一的行李,乡音是我们不变的行囊,乡愁是我们永恒的挂牵。

脚踩乡土,心系乡愁,让我们出发时更有力量,让我们奋斗时更有目标!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学问藏在沧浪亭里

那—山一水、一亭一物、一动一静,沧浪亭的每一隅都蕴含着学问。若非细心之人,如何洞察到呢?

姑苏的树叶被夏日染黄,我们穿过马路、越过小桥、绕过人群,终于来到了心驰神往的“沧浪亭”。在这里,我们将领略这座园林的魅力。

古朴的白墙灰瓦,诉说着属于它的过往。那潺潺流水,像极了它的名字,《沧浪歌》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一阵风吹来,送来缕缕清凉。不知是哪位大家,有如此雅致,建了这所园林,让后人仰慕不已。经老人介绍,这是苏舜钦取名并修建的园林。时光让我们回到了北宋,来到了汴京城内,那—场荒谬的弹劾,说他监守自盗,被罢官,旅居苏州。这一沉重打击,让苏舜钦看到吏政不清,买下废园,取名“沧浪亭”,以沧浪之水,来排解内心的悲愤,借以抒怀。一阵风吹来,清凉依旧,但这水中蕴含的学问,令人沉思。既然政治不得已,不如随世沉浮,取得自胜之道。

那正厅的桌椅,雕刻精致,那盛开的花朵,似乎经过雨的滋润,刚刚展开一样。秋风吹过,送来缕缕的桂花香,若不是人来人往的惊动,让人感觉这香就是那雕刻的花。那精致的茶几,还有那支撑花盆的几案,令人暗自叫绝。老人说,你看这些几案、桌椅,没有用一个钉子,而且这些家具已经好几百年了。看我们惊诧,他笑着说:“古人打造家具,用隼铆结构,相互掣肘,又毫无痕迹,而且选材、打磨、安装,一件或花上半年到几年的时间呢!“这些话语敲打着我们的心,我们佩服古人的传统工艺的智慧,也惊诧他们的审美,更佩服的是他们的“慢功夫”,慢功夫,才能出细活啊。

是啊,这一景一物,一山一水中藏着的为人哲学、处世之道、做事态度的学问,让我们终生受益啊。现代快速的生活,让我们来不及停留,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去聆听、去观看、去思考人生的学问。

夕阳西下,从园子出来,我们依然似乎在梦中巡游,在画中畅游。不仅仅是园子的美,藏在其中的学问,更美。

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今天,我们青年一代应该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把藏在其中的学问发扬好,传承好,创新好!

我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五千年历史长河沉淀的最耀眼的明珠。它们久经打磨而更加韵味悠长。行走在过去和现在,我从地上拾起一颗美丽的珍宝——诗词。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便在妈妈的影响下接触了唐诗。它们比儿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乐更加婉转动听。手捧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指尖划过书页上带有淡淡墨香的诗句,喜欢从唇间轻轻吟出两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与诗词的缘分,大概就是那时结下的。

现在,我仍然喜欢诗词,那份最初的,纯粹的爱。学业压力渐渐增大,我读诗、写诗的时间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与它一起的时光。

独坐床边,拿起一本诗词翻阅。比起诗,我更喜欢词,因为律诗虽然工整,但总给我一种束缚感,而且相似的句式与词相比,略显乏味。特别喜欢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婉转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丝万缕的愁绪。“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字就倾尽心头所有的愁,“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舟轻,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这痛苦该多大,哀愁该多深啊!李清照的词多是伤感的,这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她国破家亡的悲伤,通过哀婉凄苦的诗句直抵人心。多数时候,我读诗并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像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唐诗,我最喜欢的一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虽然后来得知作者的人品与诗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对诗本身仍十分喜爱。二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诗句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动与震撼,又难以言表。或许我与诗词就是这样,一切尽在不言中,心灵的感触胜过了千言万语。

诗词,是无比美丽动人的,它是一种情感的美丽载体。把它传承下去,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形式的学习,而是学会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内心的情感。我有时有了灵感,便常常写些诗保留下来。往后再看时,回味无穷。我们都应传承这种美好的文化,让它们永久在历史长河中闪耀!

双眸明亮,它总是那样勤劳;它以特有的品质融入岁月的书页间,从泛黄到崭新。

清晨的朦胧中,总有它辛勤劳作的背影;夕阳的晚霞下,依旧是它忙碌的坚持。从古到今的赞誉,都烙印着牛深深的足迹,蹋实而稳健。图腾,生肖,诗词,水墨画,无不彰显出人们对于牛的喜爱与佳赞。

沉默的奉献是牛特有的品质。因它的忙碌,春天的清风带上了活力的气息,生活也因之而变得充实。夏日的骄阳下,不变的是它挥汗如雨的身影——尽管喘着粗气,却不曾停下它奋力耕耘的步伐。秋天的丰收里,金黄的浪儿中,仍有它劳碌的歌声。冬日的寒冷也没有让它退却,奉献是它不变的曲调。如诗所言:“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它就是这样无私,酷暑严寒从未羁绊过它奉献的脚步。贯穿了四季,跨越了时代,上至于古,下至于兹,寻到的都是它默默为人们奉献的勤劳。

牛的勤劳在时间的流逝中愈发的刻苦铭心,而牛的忠诚则更历久弥新,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七月初七的传说永远是动人的。天河两岸,孤独的对望,爱情深入时间,千年不曾褪去它耀眼的色彩。描绘的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感伤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忠贞,或许传说最唯美的不是过程,而是结局。然而不能忘却的是那头老牛,从生至死,一直守护着它所要守护的一切。双眸明亮,泪水也淡不去它对牛郎的忧心与忠诚。生,以垂垂老矣的薄力耕犁那片土地;死,以粗砺的老皮助牛郎飞天。它让牛郎织女的爱情在凡间续写,让本应天地相隔的思念在七七的鹊桥上相会。以毕生之力,尽忠于主人,牛的忠诚在传说的颂咏中散出浓浓的暖意。

温顺是牛的性情,但它刚柔并济,柔中有刚。一曲高昂的战歌,霸气的挺首与豪迈的阔步踏出它斗志昂扬的风范。大约常常听到的“牛市”,也源于此吧。而今的世界,却已然黯淡了下来。千疮百孔的金融业,在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下岌岌可危。弥漫着不安与恐慌的氛围,人们难以回味曾经风光的“牛市”。回忆的痛苦却遗忘不了,面对的是挽回不了大势,从此如何?可牛毕竟是“牛”,它不会就此退缩,即使是暂时陷入了困境,它定不会倒,更不会一蹶不振。冲劲与勤劳的化身,总会扫却萧条的悲凉,重画一幅磅礴山水。不久的未来,某一天,又是“牛时代”的到来。

牛年说牛,是希望牛年如牛,让我们在生活里有着充实的干劲,不懈的耕耘,对梦想的忠诚和突出重围的冲劲。生活其实是在重复,但重复的日子里我们一直在找寻着新的动力,新的目标,就像牛一般,尽管每日劳作,但确定的目标让它可以顶着烈日不停地奋进。不论如何赞颂牛的品质,生活与人生里,它给以我们的不仅仅是它的勤劳与忠诚,更教会了我们面对生活,谱写人生的态度与智慧。

愿如牛,奋进的冲劲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真正的“牛年”。

和为贵

几千年前,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和”仍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更发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甚至在很久很久以后,人们依然是“和”的追随者。

——题记

古人云:和为贵

“父皇,让我去和亲吧!千万别发动战事了!”这一幕正是文成公主远嫁西藏的情景。

唐太宗时期,吐蕃一带不时发生战乱,唐太宗很是头疼。这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提出了和亲的要求。作为父亲,唐太宗不舍得将女儿嫁到遥远且又贫穷的地方;作为一国之君,他不想让自己的国家战火连天、妻离子散。正当他左右为难的时候,文成公主走了出来,于是,出现了上面那一幕。

文成公主入藏后,西藏再没有任何战事,同时文成公主又为西藏带去了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种子,纺棉、织布也是文成公主带入西藏。使西藏逐渐从贫穷走向富有。

一桩美满的婚事,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难道不是“和为贵”的最好诠释吗?

和气生财。生意场上,不免有些勾心斗角,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和气生财。

“X总,您先请……”“X董事长,为此我感到很抱歉……”,有时,就因为和和气气的一句话,会使你签到一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合同,更会使你的前途一片光明。

“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地以“和”为主题设计了一地列的活动,为的就是让所有人了解中国,领悟中华的“和美”,体会中国的“和谐”,感受炎黄子孙的“和气”。

共创和谐社会。“May I help you,please?(请问需要帮助吗?)这正是30年后的一天一个商店内的情景。没有了售货员特有的专横,有的是更多的文明。

30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共创和谐社会”的口号,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从此,马路上没有了垃圾,人们的口中没有了污言秽语,取而代之的是与城市相和谐的文明……一切都变了,丢掉了30年钱的粗俗,摘取了30后的和谐。

“以和为贵”。任何时候别丢了这最基本的道理。为你、为我、为他,更为这个社会的繁荣与昌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