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若渴,与“问”共舞

求知若渴,与“问”共舞

00:00
12:51

求知若渴,与“问”共舞

在探究事物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发问”与“结论”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两环。然而现实总是呈现这一趋势: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我们如何处之?

诚然,人们探索倾向性的嬗变自有其滥觞。孩童时期,我们尚未对世界形成完整的认知,也没有随人生阅历而沉淀出的价值固化和思维定势。一切新知,都藉由自我与外界的主动交互而获得。对此,“发问”作为最直接、高效的手段,便成了我们摄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同时,客观上相对自由,尚不被世俗桎梏的生长环境也为好奇心的生长提供土壤。

然而随着年龄趋长,从“问题”导向到“结论”导向的认知模式转变却似乎成为主流。一来,“我是我所经历的一切总和”,随知识阅历的增长,我们已不再有那么多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萦绕脑海;二来现实生活的繁荣也不再留给我们余裕自由探索。此时,结论的直接获得几乎能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未尝涉及的领域。那么在课堂上用荧光笔圈划重点而非举手提问,在遇到新奇事物时直接网络搜索而非以发问开启推导过程,便也不足为怪了。  

只是,这样的探索模式,真的对人们的认知有所裨益吗?这一转变过程,实质上折射出的是工具理性的扩张和人们对“思考”的主动放弃。“发问”以向外界展现自己认知不足的诚恳态度,悦纳了一切心的可能;然而“结论”的直接得到,会扼杀主体想象力和推理力,以囫囵吞枣的形式不加辨别、不加思索地咽下。正如曾在一北欧国家的儿童母亲将教给孩子的数字“0”的老师告上法庭,她胜诉了。因为结论的直接摄取破坏了求知的过程和想象力的滋长,使人们的认知亦丧失了整体性美感。  

进一步想,仅仅“发问”难道便是认知的最佳途径了吗?一个再简明不过的逻辑便是:发问,本就是为了结论的得出。我们出于求知若渴的本能动机以发问的形式昭告对外部世界,对文化“他者”的主动求取,最终抵达的仍是“结论”的终点,然而站在这一终点回望,如若没有起初的“发问”这一种子,人类知识体系的参天大树也无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问”与“论”相互推进的过程中,人类文明方得以如车轮滚滚向前,铸就我们“即使在果核中,仍是无限空间之王”的伟大。 

揆诸当下,浓缩读物、公式书、互联网的媒介赋能纷纷成为了加深这一“病症”的元凶。我们诚当独立思考,以发问开启探索,求知若渴,与“问”共舞,方能得到自己的结论,在创新的康庄大道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英雄虽被淹没,仍能重现其明

古往今来,人们的英雄情结从未停歇过,无论是辛弃疾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还是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都或多或少表明了英雄的定义。而迈入数字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的21世纪,人们仿佛已忘了英雄的定义初衷,沉迷于数字化时代衍生的产物——偶像。(立足材料,联系现实,树起批判的靶子。)戏子家事天下知,英雄坟前无人问。这是太多人的心声,如之前流量小生鹿晗与国民闺女关晓彤的恋情曝光,竟引发微博系统瘫痪,几天霸占热搜第一,更有鹿晗的小学中学生脑残粉宣称要跳楼。这真让人匪夷所思,网友更是刷了大波对此事的态度,不少人感叹“戏子家事天下知,英雄坟前无人问”。当时,只有极少人知道,这是袁隆平再次研究新型水稻的一天。在这个快时代,人们仿佛被风沙迷了眼,一味崇拜偶像明星,无法自拔。这也是中国烂片横行的原因之一。惊曝某女星拍戏用替身片酬却几亿。人们只知偶像,却鲜知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这是人们的悲哀,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运用鹿晗和袁隆平的事例进行对比,点明时代的悲哀:人们只知偶像,鲜知英雄。)英雄被偶像覆盖,仍要奋力重见其明。对于明星这个暴利行业,也有一些值得尊敬的英雄,明星的本质应当是演员、歌手。当时的四大天王,著名的影后章子怡,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明星本能回归本质,有所突破,可在这个讲求票房与粉丝基础的时代,很多明星沉不下心,等不到有所突破的那一天便大肆接烂片,上综艺增加曝光率。真正的演员却日益磨炼演技,不求大红,不求名利。这也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一些人随意行动便大红,一些人默默坚持,却无人关注。偶像以颜值、性格作为基础,吃的是青春饭,然而岁月已逝,人谁能不老?若你没有过高的才华、扎实的功底,不消几年人们便会厌你、弃你,利弊初见端倪。(用四大天王、章子怡为例子,说明靠颜值吃饭的偶像难以长久,真正的明星必须沉心磨练演技。)如果偶像明星能够少一些浮躁和急功近利,潜心磨炼演技,投身于公益事业,指导粉丝理性追星,那么偶像也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英雄。粉丝应该把这样的偶像当做奋斗目标,像他一样更加拼搏努力而不是成天想着为偶像砸钱。娱乐圈歪风邪气渐压,广电系统也应提出制度性改革:多请实力派演员参演,降低片酬,把资金用于后期制作,提高影片质量。如果这样中国何愁没有大片,怎么还会被指责烂片横行。偶像若沉潜演技,磨练内功,为粉丝树起好榜样,偶像也能成为英雄。英雄,离我们便不再遥远。(更进一步,分析偶像成为英雄的发展之路,并点明偶像的积极作用——正面引导,促使更多英雄产生。)英雄成为国民的信仰,国家民族才有了希望。愿更多的英雄认清自己,为事业奋斗,为粉丝导航,积极传播正能量。愿我们以英雄为榜样,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不负青春,不枉此生。如若英雄现其明以导引,人民见其光而追随,国家若不强大,未之有也。(收束全文,照应题目,发出号召。)

以个性择经历,以经历塑个性

时代齿轮咬合之下,生涯规划愈显其重。个性影响着个人的经历,而经历则也无时无刻重塑着个性。因此,应充分认识自身个性,汲经历磨难之霖,滋养人生之花。个性影响经历。个性起始于所见之闻,植根于所受之遇,最后成形于所历之经。个体差异注定了个性之别,而个性则反映了个体间遇事待事的不同态度与方法,由此导致经历的各不相同。它对人的经历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经历却能重塑个性。就好比“借芦苇的摆动我们认识了风,但风还是比芦苇重要。”个性的后天养成过程之中,经历举足轻重。韩愈四度科举而仕途渺茫,但也正是挫折塑造了他极度坚韧的个性,终成一代文坛宗主。重塑的个性有由劣至优,自然也存在重塑后的优至劣现象。因而,理性认识个性而择,经历至关重要。周作人所言“人类最大缺点之一就是自命不凡的幻想”便揭示了正确认识个性的重要性。自我认知的偏差会导致选择经历的偏差,而偏差的错位则可重塑出扭曲的个性,犹如法国国歌的作词人的革命热情也会被无休止的战争浇熄,最终厌战。所以,应全面认识自我,找到真正遇合自己的道路,摸索出适合发展的经历。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则是在经历中坦然接受磨难,重塑自己缺陷的美好品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是首要条件。陈薇放弃高薪职业选择从军,从温柔可爱转变为硬核个性的是她的工作态度,而不变的则是她的爱国初心;“斜杠青年”成宇从喜谈儒雅到热情态放改变的是处世态度,而不变的则是对生活积极热情的初心。其次,则是要勤劳勇敢勇于接受困难,从中获得能力的进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凭借着“冬月甚疲,以水沃面,食不继,至以縻粥继之”的发奋图学功成名就,在被苦难饲育的内心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伟大情怀破门而入。倘若他没有勇迎磨难经历苦难而重塑个性,一代贤士之名定不复存在。纵观当下,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面临的生涯规划的重大决策,更应理性认知个性,以经历塑个性。面对中国所遭受的芯片危机、技术封锁、经济制裁,我们广大青年更应立自身实际,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向,收一份热、发一份光。少年强则国强,实现中国梦,你我,责无旁贷。以个性择经历,以经历塑个性,当骑鲸捉月,迎难而上,且换过三冬四秋,归来回首处,尽是雪尽梅绽。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世上行走,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些“生活道理”。有人把“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写进朋友圈,颇有种“活在当下”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有人强调“经验至上”,从过往经历的深井里打捞对未来的一切主张;还有人满心宏图大志,只向前看,根本不屑于低头回望。其实,人生在途,既要坚定目标追求,也需及时回望反思。两相辩证,才能在现实路上稳健前行。(首段通过先述世人对待生活的常见偏颇引出论点,同时明确了说理对象,即上述认识偏颇的人们。)意大利谚语说“经验为才智之父”,莎士比亚也曾言“经验是一颗宝石”,从过往经历中汲取智慧,是大多数人的增智途径。老马识途,靠的是行走多年的记忆和对记忆的整合;长者备受尊重,常常是因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及时“向后看”,自己走过的弯路、跨过的险滩会在回望中越发清晰;知道事所缘起,明白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分量,人才会越来越懂得生活。莽夫往往不屑反思总结,志大才疏的空想家两眼只顾望向前方,因此鲁莽的人一路摔跤却不明就里,虚浮的人无法将理想变作现实却总是怨天尤人。不懂得反思生活、总结经验教训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生活。(第二段针对不懂“向后看”的说理对象进行论证,运用对比论证、因果论证阐述“向后看”、汲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意义。)“向后看”当然不是解决所有生活问题的万能钥匙。世界在发展,新情况、新方向不断涌现,人生目标的确立、理想的实现还需要“向前看”。如果一味眼睛向后,以为“老祖宗的办法足以应对一切”,变革就不可能发生,因循守旧导致的固步自封、畏首畏尾就会成为常态;只从经历里拿经验、取教训,甚至用旧日所得衡量来日目标,理想之花就难以灿烂绽放,希望与憧憬的大路就会被提前铺上老旧的轨道,前行也未必如预料般踏实。前路每走一步都是新的,看到希望,拥有憧憬和追求、勇气与远见,才能好好地生活。(第三段针对不懂“向前看”的说理对象进行论证,运用假设论证阐述“向前看”、拥有希望与远见的重要意义。)“向后看”可“厚积”,“向前看”为“薄发”,“厚积薄发”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古今中外的杰出人士,无一不既善于反思总结,又具有坚定远大的目标追求;既不拘泥守旧以至于不知变通,也不好高骛远以至于不切实际。苏秦坚定“谋臣之极”的理想,从游说大败中反思,终于在继续攻读后取得成功;匹夫却往往憧憬繁多、目标屡变,“向后看”思考浅显,“向前看”目光如豆。人生路自然走得磕磕绊绊、步履维艰。反思过往是为了更好前行,前行需辅以回顾自省,如能这样生活,人生长途何愁不稳健顺畅?(第四段进行总结,运用对比论证强调“向前看”、“向后看”需集于一身。扣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