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良好家风传承文明

让良好家风传承文明

00:00
14:55

让良好家风传承文明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寻找本土先烈遗迹,名达故居,巨贾足印,总结先贤家风家训,   以挖掘地方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传承社会精神文明。在当地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淳厚  质朴的乡土文化气息。(简述时事,引出论题。)家风,亦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生活传承中长期形成和积淀起来的日常生活方式、文明风范、传统习惯和道德风貌。纵观历史,从东汉“四知太守”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的言行, 到北宋包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的训诫;从家喻户晓的《朱子家训》到享受千秋盛名的《颜氏家训》;从广为人知的诸葛亮《诫子书》   到备受社会推崇的《曾国藩家书》;从南宋诗人陆放翁的《示儿》到清朝安徽桐城人张文瑞的《六   尺巷》;从傅雷家书到当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无不教化人们秉持操守、修身齐家,为后世子孙立规立矩,使其不可乱行。家风已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   个地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不可小觑的约束作用。家风教我们如何  处世立身,治国持家,且日益成为整个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列举大量事实论据,论述家风的内涵)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举凡德高望重的家庭和家族,皆以良好家风而备受社会推崇。曾子杀彘,示儿不欺;孟母三迁,断杼教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等无不展示了中华     民族历来讲究修身养性,家风传承和家国情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如此等等家风中流传的质朴语言,业已成为修身律己、礼治为先、以德谋政等思想的基石。(列举大量事实论据,论述良好家风对家国的重要意义。)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社会物质高度发展,追求精神文明的今   天,良好的家风家训对社会的发展更显得至关重要。良好的家风,重德重道,以人间大义立身,   让家庭和家族长期享受道德的滋润,纵然子孙后代深陷困境也能“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反之,不良家风,则以得私利为欲求,无视人间大义,其家庭和家族必然不能重贤尚能,苟且终    身,而最终成社会之患,为世人所不齿,为社会所不容。(论述良好家风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但凡心怀美好理想、肩担道义之人,始终以    崇尚良好家风为荣,以家风浑浊为耻。良好的家风不仅是一项宝贵的社会财富,也是家庭幸福的   重要源泉。而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几乎都源于一个个良好的家风。其实,摈弃良好家风去追   求幸福生活,犹如冰雕昙花,终不可持久;而忽略良好家风去追求人生理想,犹如缘木求鱼,必   然劳而无功。因此,一个人抑或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真正的人生价值又何  从谈起?倘使家人、族人消极堕落,自己的幸福生活又从何而来?(正反对比论证,论述良好家风对个人及家庭的重要意义。)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正不怕影子斜。也许良好家风并非源自礼义廉耻等内容的说教,也并非源自一句句空洞的“家教”,但一定来源于家长和先辈的各种道德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欲躬行。“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良好家风绝非是一句句空洞的道德说辞,而是一个个包含着孝义、忠诚、勤勉、节俭等良好美德的行为。良好的家风在经年累月的   家庭生活中必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论述如何传承良好家风。)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每一个家庭具有    良好的家风,而且也是每一个有思想有抱负之人的理想追求。只要有理想、有行动,自己的人生   价值观就能得以实现。而自己的修行势必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家人和族人,唯有形成良好的家风方  能荫妻护子,子孙后代才能受益无穷。(发出号召,有理想、有行动,形成良好家风。)

重复中亦可进步

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以一个礼拜为周期,每天上着重复的课表;上班族们的生活大都日复一日、朝九晚五地在家和公司之间奔波;科学家们的科研生活,很多时候也是在重复的实验中探寻自然的奥秘。难怪有人说,人们的生活大都处于重复之中。

这样重复的生活普遍存在,固然有其原因。古时,人们依靠日出日落的重复变化来确定作息时间,又用天体运行的周期性,标记出每年周而复始的二十四节气来辅助农耕生活,这样的重复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运用。现在,我们确定了以星期为单位重复的双休制度、以及每年固定时间到来的节假日……不得不说,这样的重复生活,不仅让人生活得有节律、有保障,而且让社会运转得安定、有秩序。

在这样重复的生活中,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同样的事情,每一次可能都没什么变化。若仅仅如此,重复便会带给人们疲惫与乏味之感,变得麻木于当下重复的生活。我们或许会对未来失去期盼,毕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类似的事情一直在反复循环。就像作家李娟在一次又一次和母亲的离别中感慨自己“被磨损”。曾经“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呼喊便来自一位不甘于生活在周而复始中的老师。可见,对于一些人来说,重复的生活是要“熬”的。

即便如此,也有一些人选择坚持在重复的生活中探寻意义,最终实现了不凡的价值。古有诗人李贺一天又一天地天亮骑驴觅句,日暮探囊整理,在呕心沥血的重复生活中,他怀着对佳句奇诗不懈探求的热忱,终成“鬼才”诗人;当代有屠呦呦每天在实验室里重复、微调药物提取工艺,只为找到青蒿素的最佳提纯方法。从创作生活到科研生活,都以重复为主。但在他们那儿,重复磨不去信念和耐心,反而彰显了毅力和恒心。长期的周而复始固然难熬,但越熬下去,便越能发掘个人能力和价值。荀子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现在的我们可以从中悟出: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中,应以锲而不舍的心态攻克难关。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怀着超乎常人的信念,或试图肩担无比崇高的使命来支撑自己熬住枯燥的重复生活,绝非易事。不过,我们仍然有办法把重复的生活过得不再乏味。就像眼下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他们最近的生活总是“日未出而始作,日已落而未息”的单一、辛劳,让他们坚持一天天做下去的是全民战胜病毒,居民早日解封,城市重归如初。冬奥会上,代代相传的古老习俗——“折柳送别”,在尖端技术的加持下,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又一次传递给了全世界的观众。我们既可以在重复的生活中怀有或短期、或长期的目标来让周期性劳动成为攀登目标的台阶,或是引入新元素,让重复变得不再乏味。重复的是生活内涵,变化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生活大多在重复之中,这种现实或许难以改变。但是,若能凭恒心与毅力,无论是给予重复哪怕微笑的目标与意义,还是在重复中添加新的血液,都不至于原地打转。宏愿纵未了,亦能聚沙成塔,让我们在重复的生活中创造并享受缓慢上升的获得感吧。

车轮的隐喻

一架马车行驶在大路上,车轮滚滚向前,这个简单的场景是对生活的隐喻:一方面,我们如马车一般不断向前;另一方面,我们所感知到的生活却如车轮一般,是周而复始的。

我们对生活中的“重复”早已习以为常。学生时代里每日上学、放学、做功课;工作后变为上班、下班、又上班……即使是走入人生的新阶段,似乎也不过是从一种重复走向另一种重复。于是,未免有人悲观地想到:“我们的一生只是在重复少数几件事,有意义的事少之又少。”

然而,“重复”即是“无意义”吗?未必如此。“重复的生活”意味着安稳,意味着相同的生活状态可以不断延续,这本身便是很有意义的。于个人而言,这是平静生活的保障,一旦停止重复,便可能面对未知的危机;于社会而言,将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也裨益多多,因为旧时积累的经验可以被反复利用。相反,打破重复则意味着这些经验的失效,旧的秩序也不再可靠。

但是,正如车轮的隐喻所指出的,表面上周而复始的一切实则处于永恒的行进当中。不单是道旁的景物会改变,前方的目的地也是未知的。这就意味着,不存在绝对的重复,在足够多的重复背后,也许正是量变引发的质变。问题在于,如何去应对重复背后的变革。

暂且将目光投向历史。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便一直处于时代的动荡中,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大部分人仍然“熟睡在封闭的铁屋子里”,艰难地推动生活的车轮。诚如鲁迅所言,这样的麻木实则是一种惯性,是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残余,也是对往日的重复的无意识坚守。

在这里,生活的重复已然成为生活的全部,假如有人站出来思考并呐喊生活的其他意义,乃至于带领人们将走向何方,都将受到漠视和驱逐。这并非特殊时期的特例,而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的本能。我们贪恋于重复带来的安全感,因而在变化面前选择守成,无形之中为自己设下了障碍。

重复是生活的基调,但不是生活的一切。生活的特殊意义正涌现于“不可重复”的东西上。“不可重复”的不仅仅是一生仅有一次的纪念日,也可能只是某个普通的下午、某处普通的风景,它们带来的触动亦可以是独一无二的。苏子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正体现了这样的生活态度。倘若将视角放的更高,就会发现人生、社会的重大变革亦隐藏于细微的变化中,能够在“重复”中抓住“不重复”的人,便能把握住未来的走向。

所以,驾着马车的我们,当对重复的生活感到安心,因为正是重复的车轮让我们前行;然而不可感到麻木,因为前路在何方终究取决于我们。

重复中的创造

  有人说,生活的本质是阶段性的重复。我们在重复的生活漩涡中打转,周而复始、循规蹈矩地按下每一天的“重复”键,期待有新事物的来临,殊不知,重复的生活中充满了新的创造。

  先来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重复”。一日三餐的周而复始,这属于人类生存层面的物质摄入,是健康的关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复一日,这属于生活节奏方面的作息规律,帮助我们顺应自然赋予我们的身体特性;代代相传的古老习俗则强调对文化传承的恪守,是对古人智慧与经验的保护,能给予“重复”的个体归属感、安全感,不必担心因方法的缺失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由此看来,这些“重复”涉及了基础的物质需求与进阶的精神文化,是对我们稳定生活的保障,也帮助我们作出对未来较为确定的预期。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重复与一成不变的生活是存在差异的。生活中不存在没有变化的“重复”,每个看似“重复”的日常中都包含着千变万化。例如一日三餐的模式是重复的,但摄入的食物种类、数量以及就餐时间都是可变的;生活作息的规律是重复的,但每天的生活细节却是不固定的;传承习俗的仪式是重复的,但随着时代的迁移与社会的变化,文化也在不断创新融合、焕发出新的光彩......

然而,许多人似乎并不满足于“重复”所带来的安全感,甚至对这种生活到了乏味和厌倦的地步。他们抱怨着餐厅的食谱过于单一,抱怨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太过单调、缺乏挑战性与创新性,抱怨着传统的生活习俗过于约束压抑……在他们眼中,“重复”成为了单调、乏味与机械的代言词,是将他们生命消磨殆尽的罪魁祸首。他们自以为摸清了生活的本质与内涵,受着新鲜感的驱使,不甘心囿于重复的日常,因而时常将目光投向未来与远方,一边艳羡着朋友圈里他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一遍又对自身向往的不确定的“远方生活”很迷茫,终日陷于苦闷、焦虑、彷徨之中。殊不知自身那看似单调的“重复生活”之中也蕴藏了他们所向往渴求的创新与意义,只不过在不知不觉中错失了无数的美丽。与此同时,他们却又对改变充满抗拒,一旦真正踏出了“重复”的领域,遇到了外界的挑战与艰难,便会立刻逃回自己的舒适圈,屈服于“重复”的轮回。

相反,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会勇于接受生活“重复”的本质,积极地面对并且热爱重复而不同的每一天,利用生活“重复”的性质来节省精力与时间,不断“充电”;在享受“重复”带来的安全感与确定感的同时挖掘生活中的小细节,充分享受;在看似单循环的生活中,积极寻求创新与改变,以此来点缀自己的人生。

  重复的生活带给人安逸,但莫要忘记在重复中寻找新的创造与改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