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品鉴】《隋书·经籍志》比肩《汉书·艺文志》的珍贵史料

【原文品鉴】《隋书·经籍志》比肩《汉书·艺文志》的珍贵史料

00:00
11:59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李克,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隋书·经籍志》在中国文献学的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与《汉书·艺文志》比肩。因为秦始皇焚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汉书·艺文志》对残存的古籍做了第一次统计;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到南朝梁元帝焚书,中国文献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浩劫,《隋书·经籍志》对残存的古籍做了第二次统计,并且最终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以下是《隋书·经籍志》的编修缘起:


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魏晋以来,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统治者大多专注于战争,文教的昌盛时期,只有前秦、后秦两个政权。宋武帝刘裕攻入关中,缴获了全部图书,可是府库所藏的,也只有四千卷。这些书都用青纸抄写,用红漆轴装裱,文字古雅质朴。】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北魏最初在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地区建都,向南攻占中原以后,草草收集了一些图书,但是并不齐备。】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暨(jì)于尔朱之乱,散落人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向南齐借书抄录,宫中的藏书才逐渐多起来。到尔朱荣作乱的时候,这些图书又散落民间了。】后齐迁邺,颇更搜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chuò)。【北齐迁都邺城,重新开始搜集,一直到后主高纬时期,校正抄写的工作都不曾停止。】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北周最初以关中为基地,外有强大邻国的逼迫,战乱不断,没有时间顾及图书。】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武帝宇文邕刚即位的时候,朝廷收藏的图书只有八千卷,后来逐渐增加,才凑够一万卷。武帝平定了北齐,缴获了全部藏书,所增加的旧本,才到五千卷。】

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隋文帝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上表请求分别派官吏去寻找珍本图书。】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每找到一卷书,就赏赐一匹绢,校正抄写之后,再把原本还给主人。这样一来,民间的珍本图书,时不时就会出现了。】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检其所得,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è)。【等到平定陈朝之后,典籍渐渐完备。检查他们所得,大多是陈宣帝时期的图书,纸墨都不精良,字迹也很难看。】于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pèi)、南阳杜頵(jūn)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于是就将这些书汇总起来,编定次序,作为古本收藏起来。朝廷又征集天下擅长书法的人,如京兆人韦霈、南阳人杜頵等人,在秘书省补全残缺,写定正副两本,藏在宫中,其余的图书充实秘书省和朝廷内外的藏书阁,总计三万多卷。】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gàn)琉璃轴,下品漆轴。【炀帝即位后,秘府中的图书,限定抄写五十部副本,分成三个等级:上等用红色琉璃轴,中等用青红色琉璃轴,下等用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在东都洛阳观文殿东西两侧建造房屋储藏书籍。东屋收藏甲乙两类,也就是经部、史部;西屋收藏丙丁两类,也就是子部、集部。】又聚魏已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又收集了自曹魏以来的著名书画作品,在观文殿后面建造了两座亭台,东边的叫妙楷台,用来收藏古代的法帖;西边的叫宝迹台,用来收藏古代的名画。还在宫中道场收集道经、佛经,另外编撰目录。】

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大唐武德五年,也就是622年,打败了王世充,缴获了全部图书和古代书法作品。】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sù)河西上,将致京师。【朝廷命令司农少卿宋遵贵用船装载,从黄河逆流西上,送往京城。】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途中经过底柱山的时候,因为翻船,损失了大部分书籍,有幸保存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rú),时有残缺。【这些图书的目录也被水浸泡,有所残缺。】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如今考察现存的目录,分成四大部,总共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其中以旧有目录所记载的,有些内容浅显、文辞鄙俗、无益于教化的图书,一概删除。】其旧录所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旧有目录所遗漏的,内容和文辞上有可取之处、有益于教化的图书,全部收录。】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yì)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条之下,以备《经籍志》。【远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近观王俭的《七志》、阮孝绪的《经典录》,汲取其中文雅精妙的体裁,删减其中浮杂鄙俗的内容,将原本疏远的类别加以区分,把原本近似的类别加以合并,概括其大义,一共五十五篇,分别列在本条之下,这就是《经籍志》。】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