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正本《经典解读.孝经》第二十六讲 丧亲章 第2节

50.正本《经典解读.孝经》第二十六讲 丧亲章 第2节

00:00
08:02
50.正本《经典解读.孝经》第二十六讲 丧亲章 第2节
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很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本系统肩负时代使命,学习践行,既往开来,编写儒家、道家系列经典解读教材,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正知、正念、正能量的知行合一的正本国学老师,立德树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绵薄之力!
接下来,为大家朗读正本系统创始人黄柏力老师解读的儒家、道家系列经典。

《孝经经》第二十六讲 丧亲章 第2节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为之”指定制。“棺椁”指古时候的棺木。“衣衾”指寿衣。“举”指放置堂上。“陈”指摆放。“簠簋”指布置灵堂的器物。“擗踊”指捶胸顿足。“送”指出殡。“卜”指选择父母生前喜欢的地方。“宅兆”指墓地。“安措”指安葬。“宗庙”指祠堂。“以”指用。“鬼”指人死为鬼。“享”指供奉。“以时”指按时。“思”指悼念。对过世的父母需用棺椁、寿衣收殓;陈列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捶胸顿足,嚎啕大哭以出殡;择吉地以安葬,建宗庙使亡灵安息;春、秋举行祭祀,以表哀思。这一小段,孔老夫子为我们开示了作为孝子,当父母过世时,办理丧事的细节和要领。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生”指父母生前。“生民”指每一个人。“本”指本分。“尽”指尽到。“义”指道义。“备”指具足。“终”指圆满。父母在世,孝是爱敬;父母过世,孝是悲痛,这就是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养生送死的道义都做到了,作为孝子侍奉父母的义务才算圆满。最后一段,孔老夫子为孝子尽孝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父母过世,为人子女哀痛是天性所致,但生者还要继续生活和工作,所以,孔老夫子不主张对丧事过于铺张和没有节制。礼节、礼节,有礼还要有节。孔老夫子在《论语》里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给父母养老送终,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父母生前不孝顺,死后大办丧事以示尽孝,其实只是掩人耳目,你骗得了别人,还能骗得了自己和天地鬼神?
  对孝道文化的理解,不是每个人都能到位。孝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内心的牵挂和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关怀。尽孝只有身体力行,我们才能真正回归人性的本善,才能与大道、自然合二为一,也才能获得真实的利益。
  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清明祭祖已成为法定节日。可是,还是有一些人不明白道理,总说自己很忙,连清明上坟都请人代劳,实在是令人叹息。忙什么呢?一个不孝之人,一个悖德、悖礼之人,已经远离了天道、地道和人道,老天看他都不顺眼,不是白忙么?我们今天如果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事业不发展、儿女不孝顺,一定是亏了“孝道”!正如《百孝经》里说:诸事不顺因不孝,福禄皆由孝子得。所以我们一定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断恶修善,五福临门。
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留给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人和事,是不是这样?所以,时间不是问题,条件也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我们的认识。孝道文明的传承,对于我们这个民族,乃至于对全人类有多重要?四大古文明只剩下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之所以还能留存在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因为华夏文明的根是孝道文明。如果有一天,孝道文明没有了,华夏文明也就没有了。华夏文明没有了,人类文明还会有吗?一个没有文明的人类社会,不就成了动物世界了吗?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构成了人类文明,物质文明如果是硬件的话,精神文明就是软件。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比作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台只有硬件而没有软件的电脑或手机,它能运行吗?佛家文化把人道与畜生道分成两道,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是否会制造并使用工具”,而是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包括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科学技术代表着人类的物质文明,什么东西可以代表人类的精神文明呢?道德伦理。既没有物质文明也没有精神文明的叫做动物,只有物质文明而没有精神文明的叫做高等动物,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文明的才可以称之为人类。

以儒释道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赖以生存并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通过学习、力行圣贤经典,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一名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师出有名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国学老师,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负韶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