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正本《经典解读.孝经》第二十四讲 感应章 第1节

45.正本《经典解读.孝经》第二十四讲 感应章 第1节

00:00
08:23
45.正本《经典解读.孝经》第二十四讲 感应章 第1节
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很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本系统肩负时代使命,学习践行,既往开来,编写儒家、道家系列经典解读教材,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正知、正念、正能量的知行合一的正本国学老师,立德树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绵薄之力!
接下来,为大家朗读正本系统创始人黄柏力老师解读的儒家、道家系列经典。

《孝经》第二十四讲 感应章 第1节
【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孔老夫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侍奉父亲很孝顺,所以明白天道;侍奉母亲很孝顺,所以明察地道;长幼有序,所以各司其职。通达天地,明心见性。所以虽然贵为天子,也有他所爱敬的父母,也有他所尊敬的兄长。宗庙祭祀先祖,那是不忘亲人;修身以慎行,害怕辱没先祖。宗庙祭拜神灵,鬼神都会护佑。孝道、悌道行到极致,即见性成圣,光大天下,一通百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想归顺的。’”
【讲解】这一章,孔老夫子论述了孝道、悌道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因至诚感通而破迷开悟,与天地鬼神感应道交。
  “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昔者”指过去。“明王”指圣明的君王。“事父”是侍奉父亲。“事天”遵循天道。“明”是指明明白白。“事地”是指遵循地道。“察”指清清楚楚。“顺”指兄友弟恭。“上下”指社会各阶层。“治”指得到治理。“天地”指天道、地道。“明察”指了如指掌。“神明”指自性。“彰”指彰显出来。从前,圣明的君王侍奉父亲很孝顺,所以明白天道;侍奉母亲很孝顺,所以明察地道;长幼有序,所以各司其职。通达天地,明心见性。
天地是我们看不见的父母,父母是我们看得见的天地。天父、地母几乎是所有宗教的共识,所以先代圣明君王通过对父亲尽孝而明白天道;通过对母亲尽孝而明察地道;把长幼关系理顺,天下之人就都知道了自己的本分与定位,社会各阶层的人也就得到了治理。天道、地道都了如指掌,做人、做事自然有如神助、心想事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世间最大的“道”,莫过于孝道。
今天,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自己尽孝道,得到利益的是父母、长辈和领导,自己很吃亏。(其实不然,谁行道,谁得道。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事业不发展、儿女不孝顺,原因多半都是亏了孝道。一个亏了孝道的人,也多半是抱怨子女不孝的人。为什么?言传不如身教,家庭教育的失败,果报已经现前,这能怪谁呢?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尊”指爱敬。“必”是必然。“言”是因为。“先”是尊敬。“兄”指兄长。所以虽然贵为天子,也有他所爱敬的父亲;也有他所尊敬的兄长。连天子都必须践行孝道,更何况其他的人呢?
  孔老夫子的弟子有子在《论语》里教导我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没有哪个当天子的自愿做一个无道昏君或暴君的。“本立而道生”,要“生道”,就要“立本”。“君子务本”,君子是明白人,那天子也不能是糊涂虫啊!天子也要务本,本是什么?孝悌!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是指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致敬”指祭祀。“亲”指过世的父母。“修身”指改过。“慎行”是谨慎行事。“恐”是害怕。“辱”是辱没。“先”是指祖先。宗庙祭祀先祖,那是不忘亲人;修身以慎行,害怕辱没先祖。
  孝道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根本,祭祖是家族每年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也是对后代子孙必不可少的孝道文明的教化,正如本经第一章里说的“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如果一个人忘记了自己的祖先,怎么修身都是缺德。我们现在的家族都变成了小家庭,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家族的概念也越来越淡薄,大部分家族已经找不到家谱,慢慢地大家也不知道祖先是谁了,忘记了祖先,我们还怎么修身呢?

以儒释道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赖以生存并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通过学习、力行圣贤经典,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一名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师出有名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国学老师,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负韶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