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正本《经典解读.孝经》第二十二讲 广扬名章第2节

42.正本《经典解读.孝经》第二十二讲 广扬名章第2节

00:00
05:44
42.《孝经》第二十二讲 广扬名章 第2节
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很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本系统肩负时代使命,学习践行,既往开来,编写儒家、道家系列经典解读教材,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正知、正念、正能量的知行合一的正本国学老师,立德树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绵薄之力!
接下来,为大家朗读正本系统创始人黄柏力老师解读的儒家、道家系列经典。

第二十二讲 广扬名章 第2节
现代科学已证明中国三千年前圣人的发现真实不虚:一个人学习能力最强的是胎儿时期,可以一心百用,记忆力超强。所以周朝三太在怀孕期间都能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所以她们的孩子都是圣人。三岁以前,还能一心多用,记忆力很强。十二岁前,还能一心两用,记忆力还行。十二岁以后,就只能一心一用了,记忆力一年不如一年,但理解能力又一年比一年增强。所以,十二岁以前适合学文科,大量记忆,十二岁以后适合学理科,理解力强,这就是教育的科学。一个人三岁以前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一生的成就。“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所谓内圣外王,就是告诉我们:家族是社会的细胞,家族放大了就是国家,国家放大了就是天下,所以,齐家、治国、平天下,重在齐家。一个连自己的家族都和谐不了的人,说他能够治国、平天下,那是吹牛。对于一个明白人,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的作为。“外王”的能力,来自于“内圣”的修为,内圣外王就是儒家修学的最高境界。什么是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门功课讲的都是内圣的修炼。
格物是控制物欲。一个每天惦记和讲究吃喝玩乐的人,就免谈文化和修养了。孔明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致知是致良知。不能格物的人,必然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不肯帮助别人,不肯帮助别人自然没有良知。没有良知,对人怎么可能真诚呢?所以,诚意不是你要去刻意表现什么,那是良知的自然流露。
  曾国藩说:“一念不生谓之诚。”什么叫一念不生?就是“用心不用脑”。只有达到用心不用脑的人,才有可能做到正心。正心的标准,曾老夫子在《大学》里说得很清楚:“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lè],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里说的“身”,其实指的就是我们的“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点做到了,我们才算有了做人的功底,有了功底才谈得上修身。修身修什么?修身就是改过,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烦恼习气。到这一步,儒家“内圣”的功夫[fū]才算完全具备。接下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外王”的作为。有了内圣的修为,外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水到渠成。

以儒释道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赖以生存并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通过学习、力行圣贤经典,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一名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师出有名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国学老师,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负韶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