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精神世界的生存是可耻的

没有精神世界的生存是可耻的

00:00
10:29

大家好,上期我们从鲁迅的求学之路中进行了关于教育方式的探讨,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鲁迅的精神世界。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精神世界呢?也许我们可以先去两千年前的孔子那儿找找答案。在孔子的治学理念中,多次涉及到一个词,叫“知情意行”。这个词语,实际上包含了了解知识、发现兴趣、坚定意志和运用实践四个步骤,我们人生中取得的每一个成就,几乎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这四个步骤中,最难的就是“意”。知识和道理可以学,情感和兴趣容易培养,但要用坚定的意志和目标,去引导、推进,实践,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可就不容易了。

而往往被很多人忽略的是,这个“意”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我们为自己所构建的精神世界中去获得的。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当然也就无法拥有坚定的意志和目标了。

与物质世界中追求现实的成就不同,精神世界是一片自我意识的领地,别人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能在其中,寻找到自我价值的意义。

精神世界的力量,在鲁迅身上,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我们看到的鲁迅,一生勇猛决绝,嬉笑怒骂,批判现实,这些都来自于他强大的精神世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到鲁迅的青年时代,看一看这个充满力量的精神世界,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吧!

1902年,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得到了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当时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的现代化改革,在文明开化理念的影响下,大量引进西方的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了亚洲强国。日本在甲午海战中战胜清王朝,这更使得中国的年轻人开始反省自身。出国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好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这正是当时像鲁迅一样的中国热血青年所渴望的。

多年后,鲁迅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中回忆说:“凡留学生一到日本,急于寻求的大抵是新知识,除学习日文,准备进专业的学校之外,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

到日本后不久,鲁迅就坚决地剪去了辫子,不再愿意做大清顺民。他还写了一首诗,题在送给好朋友许寿裳的照片上: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曾经在故乡遭遇生活磨难的鲁迅是迷茫的,不知何去何从。而今漂洋过海的鲁迅,在风雨飘摇的故国,与开放文明的日本,两个世界的鲜明对比之下,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这让他下定决心,要用一生的时间,坚定地走自己向往、认定的道路。此时,他已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建造起了城墙。

1904年4月30日,从东京弘文学院毕业后,鲁迅决定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走上学医的道路。他学医的初衷,是为解救人间疾苦,为国人谋健康。鲁迅清楚地记得,父亲病重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名医”,总打着治病的旗号,让他去找各种稀奇古怪的药引子。比如“原配蟋蟀一对”啦,“经霜三年的甘蔗”啦,这些骗人害人的把戏,让鲁迅深恶痛绝。

他后来在《呐喊·自序》中提到: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了一年半的时间。担任教习的藤野先生非常关注他,经常给他做个别的辅导,鲁迅的考试成绩也都还能合格,但在仙台,仍有许多让他感到非常不愉快的事情。

比如一些心胸狭窄的日本学生,嫉妒鲁迅的考试成绩,经常对他冷言冷语,还写匿名信骂他,并诬蔑他说,是因为藤野先生给他透了题目,他才能考试合格的。面对着这些有民族优越感的日本学生,鲁迅的处境十分难堪,后来他在《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中讲到:“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然而,真正让鲁迅改变的,还是一张学校放映的时事幻灯片。幻灯片上,放的是日俄战争时期,有替俄国做军事间谍的中国人,被五花大绑,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旁边围着一群中国人,好像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眼前正在发生的惨剧。

看客们的表现,深深地刺痛了鲁迅。他开始质疑自己学医的选择,被杀的人和看杀人的人,有着一样强壮的体格,可也有着一样麻木、冷漠的神情。

于是,鲁迅退学了。他能医治人的身体,可于救国又有什么用?回到东京,鲁迅与好友许寿裳相见,并告诉他:“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么?”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对当时自己弃医从文的决定,做过更深入的阐释:“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其实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精神世界,都是围绕着救国图强、唤醒国人的目标来建设的。他从决心学医治病救人,到放弃已经略有所成的医学,转而以文艺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足以让我们看到鲁迅对于自己目标之坚定。

在每一次面临选择时,鲁迅都没有像别的人那样,要么随波逐流,要么投机取巧,他勇于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做出最坚定的抉择。而每一次转变,也都让他的意志更深一层,更进一步,也更接近理想的本质。

在长期的苦思探索中,鲁迅不仅自己拥有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还希望用精神的力量去影响他人,帮助当时“愚弱的国民”,也让每一个中国人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回,他要利用文艺运动,来医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去争取独立和自由。

一百多年过去了,当下的人们,一直在为追逐现实的财富、地位或名望而苦苦挣扎。有房有车,内心却还是空虚,没有安全感。也许每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可以读一读鲁迅,重新唤起心底埋藏已久的初心,和对于生活真正渴望的目标,一砖一瓦地垒起属于你自己的精神世界。

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为你分享的差不多了,我们来回顾一下。

从矿路学堂毕业后,鲁迅就漂洋过海,来到日本留学。看到中日两国之间的巨大差异,鲁迅痛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承担的救国图强的责任。在弘文学校毕业后,鲁迅来到了仙台学医。

鲁迅学医的初衷,是为解救人间疾苦,为国人谋健康,但他在学校被日本学生诬蔑考试作弊,还看到了日本人杀中国间谍的幻灯片,给了他强烈的刺激。因此,鲁迅又再一次做出了转变。他弃医从文,决心用文艺运动,来医治国人的精神,燃起国人的革命斗志。

在这个过程中,鲁迅找到了奋斗终生的目标,完善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今天的我们,是否又曾思索或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呢?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林黛小姐

    读鲁迅,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