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专辑 弄堂茄山胡580 小费细说“脚步钿”

广播专辑 弄堂茄山胡580 小费细说“脚步钿”

00:00
04:36

小费细说“脚步钿”

叶世荪

“第三产业”最初是由西方学者所引述的一个现代经济学概念,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产品化、商品化的服务。在实物形态之外,凡是为他人出力办事、付出过劳动的行为,都应获得价值认可,最简单的例子便是餐馆里或客店里给服务员或行李员小费;这个小费,上海人也称之为“脚步钿”,即付给为你跑了腿、费了脚力者的相应报酬。

“脚步钿”也写作“脚步钱”,明清时期便已多见。反映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场景的《续海上繁华梦》:“子尧、梦渔陪他去买汽车,寻些回佣,也只能当作是脚步钱”;小说《活地狱》:“孙友德央他同去,又许了他脚步钱”。除开这类正经跑腿的事,旧时男女间求媒人虔婆牵线搭桥也是要给“脚步钱”的。明代《平妖传》中张员外取出二两银子来道:“权与你二人做脚步钱,若亲事成时,自当重重的相谢”;《金瓶梅词话》“(李衙内)分付左右,每人且赏与他一两银子,做脚步钱;两个媒人欢喜出门”。由此可见,把跑腿、办事、服务当作有价值的商品而给与赏钱的这种情形,在中国早就出现了。

 我们还可以试着往前推溯,《资治通鉴》记录唐德宗时期的“宫市”,那原本是一种宫内解闷的游戏,后来被宦官当作敛财手段,“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说监察御史李畲母亲清廉自律的故事:李畲的俸禄以官米的形式送到家里,李母问:“脚车钱几?”李畲回答:“御史例不还脚车钱”;就是说,按惯例御史级别的官员不必考虑付小费,也不必退还多出的官米;于是,“母怒,令送所剩米及脚钱以责畲”。上面提到的“脚价钱”“脚车钱”就是指小费“脚步钱(钿)”。


 历史上,“脚步钿”还被写成“脚钱”;譬如宋代《豹隐纪谈》中引用一首讥讽吴地送礼风俗的诗:“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意思是白白耗费打发送礼仆役的小费。当然,“脚钱”也用来特指运输的人力成本,那就是专项支出而非随意给付的小费或赏钱。譬如唐代小说《玉泉子》中提到的:“李蠙比时判度支,每年以江河淮运至京水陆脚钱,斗记七百”;元稹《为河南府百姓诉车》也说:“每乘每里脚钱三十五文”。当这种人力成本被转嫁到百姓头上,“脚钱”还会变成一种赋税,譬如宋代“支移脚钱”或“道里脚钱”。


 再说一个相关趣事:上海话中还能看到把赏钱、小费称作“克姆赏”或“恰姆赏”。小说《最后一辆电车》:“用笑脸乞求几个克姆赏”;《黄浦春潮》:“豪爽点,我给你恰姆赏!”这是近代以后从英语cumshaw(赏钱)音译过来的词语,貌似很洋派;然而,按照2005年12月28日《中国日报网站》的注释,这个英语词是来华外国人从意为“谢谢”的厦门方言音翻译过去的,至1839年前后才成为英语俚语;辗转再回到上海滩可谓是出口转内销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