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

00:00
16:42

2022.10.22
2.营业利润
接下来是公司的营业利润,图5-4展示了营业利润的组成以及在利润表中的位置。毛利减去各项费用等就是营业利润。从字面上也容易理解,就是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能力是否能够支撑整个公司的运营,通过公司所支付出去的各项费用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首先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四费”来解释,也就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这四项费用也是绝大多数公司都会发生的。
图5-4 营业利润的组成以及在利润表中的位置
首先是销售费用。公司因为销售行为所产生的所有费用都是销售费用。许多领导者将销售能力视为公司的生命线,销售能力强则公司的市场规模大,能盈利;销售能力弱,则公司产品很难打开局面,盈利能力也就弱。所以,销售费用的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也不是说费用越高越好,而是能够让公司的市场稳定扩大,就必须投入必要的销售费用。应当关注一家公司在销售费用上的投入是否与同行业在各自收入中的占比均衡,在竞争对手之间各自投入的销售资源是否能够获得更高效的回报。如果过分节省,就会导致公司没有办法打开市场局面。
其次是管理费用。最佳管理模式是建议按照事项本身来目标化管理,也就是说不是仅仅用数字的多少来衡量,而是用费用的多少与产生的效果做对应管理。细化到因为什么事件、可能导致什么后果,是什么人做了什么努力、付出了什么代价、取得了什么收效等。可以简单地用“六什么”来提醒自己,是否这些都考虑到了,哪些还只是付了钱而没有了解其收效。
费用管理也应当进一步拆解到更加细节的维度来管理,例如按项目、按市场、按区域、按事件、按部门、按人员、按服务、按效果、按时间等多元化维度进行综合立体的管理。当然,这对财务工作者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只有记录了这些维度,才有可能用这样立体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管理,正所谓可测量的才可检验。
管理费用是指因为公司的管理行为所产生的所有费用,是体现一家公司的管理运营投入是否恰当的数字。管理费用跟销售费用不同,投入销售费用或许不到一年就能看到效果,而管理费用要持续几年的投入才能看到企业管理能力的整体变化。不过,管理费用如果持续低投入,短期内看起来是很赚钱的,但长期发展就会缺乏管理后劲,很有可能出现企业越大、管理能力越弱的现象。需要找到一个既顾及未来发展,又不会过分投入的均衡点配置给自己的企业,冷静地对待管理投入。
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都不会因为收入增长而同比例增加,这与成本不同。成本多半与收入同比例增减,而费用则是阶梯式的。因为费用在很大区间内是相对保持不变的,例如一家公司在5人的时候销售额100万元,有1名综合管理人员;当员工增加到20人的时候销售额增长到500万元,依然还只有这1名综合管理人员。当人数增加到50人的时候销售额增长到1000万元,或许综合管理人员会增加到2名。综合管理人员的人数并没有随收入同比例增加,薪酬也不会同比增加。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中,都有可能出现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这两项是不需要当月支付现金的,是由于以前已经购买而将原先的价值通过每一期的消耗而分摊到当期逐渐减少利润的。
固定资产在会计准则里的特征就是要在一年以上的使用期,其价值呈现也是相对均衡地在未来几年逐渐释放的。例如,购买的机器设备在未来几年都能为公司生产产品,那么其价值就是在未来几年逐渐释放给产品的。再如,公司的办公家具是给员工在未来几年持续使用的,其价值也是为公司产生经济价值的一种体现。不过由于无论是会计准则还是所得税法都不再规定金额限制,理论上讲,哪怕只有几块钱的工器具,只要使用周期在一年以上的,都可以当做固定资产来管理,但这对于企业来说就太过细碎了。所以许多企业自己规定了一个金额限制,比如5000元以上就列为固定资产,5000元以下就列为低值易耗品。而列为低值易耗品的资产虽然在财务账面上不一定再当作资产记录,但在财务账套以外通常也以清单式管理存在。无论价值高还是价值低,公司都应当有所管控,不能失控遗失。
固定资产在使用多年以后通常都会将剩余的价值作为二手品卖掉,收回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就是前期对固定资产预计的“残值”。公司会预计一个比例,比如5%的残值,把扣除这部分残值以后的固定资产价值再在未来使用年限中平均分摊到每一个月,这就是折旧的来源。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也有很多,刚刚讲过的叫年限平均法,另外还有工作量法,就是按照工作量的消耗来计算折旧金额;还有年限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在使用期的前半部分加速折旧,后半部分减速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最早来源于美国历史上修建铁路增加运力的建设,如果一次性将铁路修建的付出都作为项目成本,那么就没有人愿意投资,因为会连续多年没有利润。于是当时的经营者与投资方就商定将铁路建设的一次性投入按照这条铁路计划服务年限平均分摊到每个核算周期里,这样财务报表立马就漂亮很多,这或许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固定资产折旧了。
固定资产根据其使用的年限不同,折旧期也不同。会计准则里并没有限定每类资产的建议年限,原因是会计准则更多让企业自行根据行业特性来判断,自己负责,我国所得税法倒是给出了税法要求的年限。例如:房屋、建筑物为20年;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电子设备为3年。如果企业选择了比这个时间周期短,就意味着利润下降,那么税务部门就会要求按照税法的年限重新调整计税基础。
无形资产摊销与固定资产非常相像,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无形资产通常都没有残值,因为它在使用生命终了以后很难再卖得出去,所以无形资产通常不计算残值。无形资产如果有明确年限的按照这个年限来摊销,例如合同里规定了使用3年,就是3年摊销。如果没有明确规定年限,同时这个无形资产也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价值减少,通常可以按照10年来摊销。
会计上有一个规定就是:固定资产当月增加当月不折旧,下月折旧;当月减少当月依然折旧。无形资产则是当月增加当月摊销,当月减少当月不摊销。
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管理好了就会有很好的收效,管理不好就会成为公司的巨大漏洞,资金都会白白流失。
再次是研发费用。研发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研究阶段,另一个是开发阶段。公司在研究阶段所产生的支出都归属于研发费用,这称之为“费用化”,比如人工、水电、车马费等。在开发阶段所产生的支出都归属于开发支出,这称之为“资本化”,也就是不影响当期的利润,而是在未来组合成为公司的无形资产。
研究阶段就是还不知道要研发什么产品,做一个前期调研或者前期测试,是一种以研究为主的投入,这部分就应当归属于利润表里面的研发费用减少当期的利润。
但如果是公司已经确定了要研发什么产品(比如要开发一个App),公司内部已经立项、签署了立项手续以及做好了各种预算和资源安排,那么这一部分就应当成为公司内部研发支出。也就是说,从立项开始,所有产生的支出都应当归属在资产里的研发支出。最终在研发成功以后,所有因为这个项目所花费的都应该归集为这项技术的成本,成为公司的一项无形资产。所以,公司内部研发所需要的费用要按照其性质分属记录。这里描述起来很简单,但日常操作中就会很复杂,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判断,对记录人员的能力是个不小的挑战。
最后是财务费用。因为公司日常运营管理筹措资金而产生的费用都是财务费用,例如公司贷款利息、存款利息(是负费用)、银行手续费等。贷款利息也存在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区分,凡是因为日常运营管理而贷款的利息都是财务费用,凡是因为公司构建长期资产而贷款的利息都要归集到这项长期资产的成本里去。这跟研发费用有点类似,例如你从银行贷了一笔款,目的是为了日常的经营周转,那么产生的利息就应当在财务费用里面记录。如果你借的这笔钱是为了盖一个厂房,那么在建设期间利息都应当计入这个厂房的成本中,而不应当计入财务费用里。也就是说,为了建造这个厂房所产生的贷款利息都应当成为这个厂房本身的价值组成。
这里就会有一些数字间的逻辑关系需要体现了。如果你看到一家公司财务报表有很多的贷款,却没有在财务费用里面看到利息,那么就要进一步查看这个贷款的性质是什么了。如果是日常经营的贷款,那么这家公司一定漏记了利息费用;如果是构建长期资产,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看公司的在建工程是否记录了贷款利息。
除了“四费”,营业利润组成还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等。
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含义,需要特别关注。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每个会计期间终了都应当对资产进行判断,是否出现减值迹象,必要时需要测算减值了多少,由此根据公允价值来调整公司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时减少公司的利润。
减值损失在企业里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计提的损失,就是预计可能有损失就先算成损失了;另一种是真的损失了。
短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例如公司的某一笔应收账款,客户始终都不支付,公司内部就应当考虑这笔钱是不是很有可能收不回来。从稳健性的原则出发,公司就要将这部分钱先算成减值损失。公司也会根据历史情况和同行业对比制定会计政策,规定一些合理性的推断,按照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龄长短给出可能损失的比例。例如,某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里规定:账龄在1年以内(含1年)按5%计提坏账准备;1~2年10%;2~3年30%;3年以上100%。这里的百分比就是无法收回的金额占比。短期资产无论是应收账款还是存货的减值,如果市场重新恢复了原先更高的价值,已经计提的减值就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做相应的转回。
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例如公司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10000元)作为固定资产,按照三年使用期5%的残值计算,经过一年的使用后,会计提3166元折旧(10000×(1-5%)/3),也就是一年后这台电脑的账面价值是6834元。但由于电子产品更新速度很快,可能现在一台同样配置、同一型号的笔记本电脑在市场上购买只需要7000元,与原先购买的价值相差很大,那么公司就应当考虑笔记本电脑价值的核减,就是按照现在市场价做同样的折旧后看价值减少了多少,这个减少的价值就应当成为减值损失。我国的会计准则还有一个要求,就是长期资产发生减值如果将来又恢复原先的价值甚至更高了,例如这台笔记本电脑市场价格又恢复至1万元,会计准则也不允许将这个价值重新再调回去。
所以长期资产减值是单方向的,减了就减了,永远都回不去了。
当然,在非上市公司里大多不愿去做这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因为只要不是真实损失的,税务部门是不会认可抵扣所得税的。也就是说,虽然公司减少了利润,但税务部门依然要求公司将这部分计提减值恢复以后计算所得税。那么简单按照利润总额来看,企业的所得税比例就有可能超过税法的比例,也就是企业通常所说的税务部门不认可企业发生的损失,这部分也要交税。只要公司真正出现了资产损失,税务部门通常是认可能够抵扣企业所得税的。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指公司购买了有公开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例如股票)能够方便地随时看到价格变动,而且持有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差价收益的,那么这个变化就需要调整公司账面价值,增减就会记录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中。
接下来是投资收益。公司对外的投资如果有收益回报,都会在这里做记录,无论这个收益是正数还是负数。投资收益大多数是收到了收益,或者对方已经明确宣告了发放股利,公司就应当记录。不过有一种投资收益是这样的:当公司占有对方公司20%~50%股权的时候,对方公司的账面利润无论是否分配,公司都应当按照占比在这里记录收益情况。20%~50%是表示公司对被投资方有重大影响,所以被投资方的利润变化应当直接影响公司的投资收益变化。
整体上将“四费”和减值等因素扣减以后,就形成了企业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体现的是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能力。我们常常会用这些数字的变化来考量整个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是否因为公司体量或是市场能力的增减而随之增加和减少。通常,这些数字的变化也不应当跟收入增减是线性关系,而应是一个阶梯式变动关系。公司收入在从一个阶段跳到下一个阶段之前,公司的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是相对稳定的,工资不会因为收入的增加同比例增加。企业收入增长的时候费用有所增加是正常的,当企业收入下降的时候,费用是随之下降还是依然惯性增长,这就十分考验管理者的管控能力了。所以,公司的增长其实能够掩盖许多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管理问题。常常看到上市公司在业绩突然下滑的时候,日常费用依然还跟以前一样呈增长趋势,并没有因为业绩下滑而少花钱,这就会使公司加大亏损、雪上加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