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组_16_韦步峰_《论语·卫灵公第十五》15.23

3组_16_韦步峰_《论语·卫灵公第十五》15.23

00:00
06:54
1.原文: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15.23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心得: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说得那么多,只要有一个重点,终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就说出这个恕道。后世提到孔子教学的精神,每每说儒家忠恕之道。后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内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任何事情要客观,想到我所要的,也是他所要的。有人对于一件事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再从心理学上研究,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因为所要求对方的圆满无缺,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对方的不对处,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行为产生的观念,才会觉得对方是不对的。社会上都是如此要求别人,尤其是宗教圈子里更严重,政治圈子里也不例外。一个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佛教徒,对领导人——牧师、神父或法师们的要求,都很严格。因为宗教徒忘记了领导人也是一个人,而认为牧师、神父、法师就是神。后人解释恕道,把恕字分开,解作“如”“心”。就是合乎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别人也要;我所想占有的利益,别人也想占有。我们分一点利益出来给别人,这就是恕;觉得别人不对,原谅他一点,也就是恕。
恕道对于子贡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才华很高,孔门弟子中,子贡在事功上的表现,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业巨子,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很杰出。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的错误会难以容忍。所以孔子对子贡讲这个话,更有深切的意义。他答复子贡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行之有益,但很难做到,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道的注解。
《公冶长》中子贡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也已经提出他的推己及人之恕道。他说过“我不希望别人给我的;也不希望转嫁给别人”,可见他早已在实行恕道。可是此处孔子却说,子贡啊,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现在孔子反而教子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提出的话和孔子现在的作答,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文字上的不同,其意义是一样的。事实上,大有立足点的不同。
子贡是说,我所不想别人加给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样的不想加到别人身上。这是以我为中心,我受到了妨害之后,才想到不要同样地找别人的麻烦。现在孔子说的,只要我自己发现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给别人。根本上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净化,不要靠比较以后才想到别人。
其次,如果把这两节连起来讲,正好互作阐发,那便是“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孔子教授法的锐利所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养,要做到很难,同时也就是“己所欲,施与人”。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翻译为“布施”。“施”前加一个“布”,就是普遍的意思。佛教的布施和儒家恕道思想一样,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布施的精神。人生两样最难舍,一是财,一是命。只要有利于人世,把自己的生命财产都献出来,就是施。这太难了,虽然做不到,也应心向往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老师声线很好,可以互相关注交流学习吗?😊😊

  • 您好,声音挺好听的哦,可以互关交流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