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萧西之水:创造日本1853-1964(下)

35萧西之水:创造日本1853-1964(下)

00:00
18:20

本期介绍 



随堂讨论

你能想到哪些今天日本在全世界范围内,较有成就的行业或者公司呢?欢迎把你的看法和观点分享在下方评论区~


节目文稿

大家好,我是萧西之水。很高兴和大家分享理想国译丛的《创造日本:1853-1964》这本书,作者是伊恩·布鲁玛。


日本如何进行战后改造?

上集提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大国崛起之路,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度塑造天皇的神性,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和扩张野心在日本越来越严重,导致整个国家在20世纪走上侵略扩张路线。从1895年的甲午战争开始,一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遍布东亚大陆,尤其是给中国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苦难。终于到1945年,在中国人民坚强的抵抗下,在全世界正义力量的围攻下,日本侵略者最终无条件投降,日本也随即走上战后改造的路线。


日本战后改造涉及到整个国家法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产业、社会组织等等各方面。比如对于天皇,1889年规定天皇是万世一系统治日本,到了1947年宪法中,天皇不再是神的后代,而是成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团结的象征”,他虽然可以保证荣华富贵,但不能发表任何政治观点,必须按照日本政府的规定履行公务。再比如,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有一票经济支撑者——也就是财阀势力,美国占领军果断出手,分5次拆分了83家财阀公司,打破日本寡头经济垄断模式。


二战以后,日本形成了一种非常现实的国策,那就是做“政治小国”,同时做“经济大国”。这个口号很容易理解,所谓政治小国,就是不在国际政治上面跟人争个你死我活;但日本仍然可以发展产业、发展技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做一个经济大国。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人把二战时期造军工的精力转移到了民用层面,许多军工人才也摇身一变成为民用产品的发明家。举个例子,日本动画电影《風立ちぬ》(起风了)的主人公叫做堀越二郎,是二战著名的零式战斗机的设计师,他在战后就跟四名其他的战斗机设计师一同投入到民航客机的研发中,开发了日本第一架国产客机YS-11。



【动画电影《起风了》(2013)】

再就是大家熟悉的日本汽车工业,诸如日产、丰田这些大户都曾经在战时生产军事物资。二战时期日本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资源稀少,尤其是石油就更少,所以包括零式战斗机在内的日本军工产品都致力于降低能耗。二战以后,日本汽车企业也是继承了这个传统,研发了一系列低能耗、轻量化的小型汽车。这在一开始不被美国人接受,他们普遍觉得开高头大马的车才有面子,结果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以后,美国人被迫开始选择低能耗的日本车,日本汽车出口量在70年代也暴增数倍,成就日本汽车工业的神话。


这本书的选取截止时间,也就是1964年,是东京第18届夏季奥运会召开的年份。应该说,这届奥运会对日本人意义重大,因为二战期间,日本人曾经因为战争的狂热放弃了194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所以1964年这次奥运会普遍被日本看作日本经济快速复兴、政治和平转型的重要象征。这次奥运会开幕式的压轴大戏,便是出生在1945年8月6日广岛核爆日的幸存者、年仅19岁的田径选手坂井义则点燃奥运圣火,这场开幕式表达了日本普通人对于和平的企盼,以及希望通过和平方式与西方国家同台竞技的想法。


【第18届东京夏季奥运会 五环标志】

应该说,二战以后日本经济腾飞之所以这么迅猛,主要原因就是明治维新以来培养的人才体系已经成型,经历过战争以后,他们把开发军用产品的经验和热情转移到民用,想把在军事上输给美国的东西、在商业上再赚回来,这其实说明了,日本虽然在二战前后的政治制度有了很大变化,但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只是把原本放在军事和战争中的热情转移到了商业、体育界或者是艺术领域,靠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本事持续下去。事实上到了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查默斯·约翰逊写了一本名著叫做《通产省与日本经济奇迹》,其中很明确的指出:日本过去30年的经济腾飞并不是美国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造的结果,恰恰是日本人在二战时期形成的各项制度、文化以及思想导向一直延续到二战以后,才让日本人赢得了对美国的商业战争。日本人转变的仅仅是对美国、对世界的态度,但思想内核并没有变化。


全盘西化后日本特色还有哪些?

当然,这种态度的转变有时候会显得过于剧烈。比如日美交战过程中,英语被当作敌人的语言,任何英语文字都要替换成日语;但战败后没过两个月,日本书店里就出现了只有32页的“日美会话手账”,这本仓促上马的小册子只是粗略记载了一些英语基础单词与简单交流,却立刻畅销360万本,甚至因为纸张生产尚未恢复而出现大面积断货。日本报纸也纷纷从二战前宣扬军国主义的陈词滥调中脱离出来,转而宣传与美军合作,走向民主主义。这些立场上的变化前后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大家只是把一个图腾换成了另一个图腾,一些生意不做了,换成另一些生意;一些话不说了,换成另一些话,但依然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那么,既然日本人对于城头变幻大王旗并不重视,那他们究竟重视什么呢?有哪些东西是不变、或者是不能变的呢?


起码,观察日本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能发现许多“日本特色”,比如政治家的世袭化、三代甚至四代国会议员纷纷涌现出来,继续把持着国家政治,这种世袭家族甚至也延续到医生、艺人这些高盈利行业;比如日本虽然很早仿照西方政党制度,但到现在,自民党一党独大的地位始终没有打破,甚至变得越来越稳定。


对于这一点,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这本书里面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毕竟日本这个国家也有着近两千年文明史,如果只是看上个一百年确实太短了。对于日本文化的实际形态,同样在上世纪70年代生活在日本的学者丸山真男提出过一个更有力的理论,也就是“原型”论。


什么叫“原型”呢?也很简单,那就是远古时代日本社会形成之初,日本其实已经确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秩序,只不过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大家都不太清楚。当日本遇到比自己更加先进的文明时,就会开始用他人的文字来撰写本国历史,学到他人的制度来武装自己,但无论怎么写、怎么学,日本本土的那一套内部秩序依然不会被消灭。所以如果只看表面文字,就会认为日本古代像中国、近代以后像西方,但只有更深度的融入日本社会,才会理解有一些真正属于日本人思维的底层逻辑,实际上深藏在学来的文字与制度的下面。


那日本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梳理日本人两千年来的各种历史转折点,或许会得出答案,一个非常简单易懂却又不那么容易懂的答案,那就是:尽全力,活下去。


这一点从史前人类史方面也能得到佐证。总体来说,日本人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叫做绳文人,一类叫做弥生人。


什么叫绳文人呢?那就是距今四万年前至两万年前,一批又一批来到日本列岛的古人类。当然严格来说,当时的日本还不是列岛,当时正好是大冰河期,海平面下降、陆地板块显露出来,所以日本是与东亚大陆接在一起的,所以那会儿不应该叫日本列岛,可以叫做日本次大陆。但随着大冰河期结束,海平面逐渐涨了起来,日本次大陆变成日本列岛,绳文人发现没办法回到东亚大陆,逐渐就与世隔绝起来。由于缺乏与其他人类的交流,绳文人只能结绳纪事、蓄发纹身,“绳文”这两个字也是这么来的,他们的科技水平一直停留在新石器时代。


他们的科技水平虽然不高,但东亚大陆却是一直在进步,到了距今两三千年前,又有一批又一批的人类从东亚大陆乘船迁徙而来,这些人的骸骨最早是在一个叫弥生的地方被发现,所以叫做弥生人。弥生人带着水稻种子、拿着铁器,文明程度比绳文人不知道高了几个层次,他们来了以后,迅速占领了日本列岛各地,成为各地的贵族。


日本神话也有着很相似的记载。日本神话里面,“神”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神”,包括天照大神这种都属于天神,一开始他们并不在日本列岛生活,而是在一个叫做“高天原”的地方生活,顾名思义这个地方就是说“高高的天上”;另一类是“国神”,这个“国”是指地面,也就是日本列岛本来就有的神。“天神”降临以后,地上的“国神”经过短暂的抵抗马上发现技不如人,于是甘拜下风,宣布接受天神的统治;而天神这时候做出了一个与其他民族神话完全不同的举动,那就是允许国神继续存续在这片土地上,而且专门搞了一个神社用于祭祀他们,允许他继续管辖日本本土的神。


在日本学者丸山真男看来,日本神话传递了一条非常有趣的价值观:征服者无论多么强大,都依然要允许、要保护落后的原住民继续活下去。久而久之,征服者便不再是征服者,而变成了原住民的守护者。如果把“天神”与“国神”分别类比为弥生人与绳文人,那么双方很可能有着短暂争斗,绳文人向弥生人屈服;弥生人不但不可能杀掉数量众多的绳文人,而且还需要靠着绳文人的服务才能继续活下去,于是乎,双方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日本风味的家文化。


一个古典日本式的家中,家奴虽然是服务者,但他们才是这个家里真正的主人;家主虽然接受家奴的服务,但也同样要负起领导全家的重任。一旦家主无能为力,那么家奴大可以更换一个新的家主,这也是为什么在日本文化中,家业可以由养子继承,但亲生儿子如果没有能力就不能继承。乃至于日本近代以来,很多企业都有一种“传女婿不传儿子”的奇特传统。为什么呢?在日本人看来,儿子是选不了的,无论好坏,都没办法控制,一旦传给一个无能的儿子,那下面的职员很可能造反;不过呢女婿是可以选的,我大可以从企业中选出最优秀的那个职员,然后把女儿嫁给他,他就会对我、对整个家庭忠心耿耿,同时,下面的职员也更会听他的,因为他就是从基层职员做起,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我们就能看出,日本人最重视的,是家族乃至企业本身的延续,而不是某个男性的Y染色体到底能不能延续下来。


同样,我们也可以想到,2010年稻盛和夫前往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进行改革,他当时喊出的口号是什么呢?“员工第一”,要把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幸福放在第一位,这点其实很不符合现代商业“顾客至上”的认知,但是,他符合日本人底层逻辑,是日本人爱听的话。


从这个角度看,日本的历次改革或许都引进了外部的东西,比如公元7-9世纪引入隋唐中国的典章制度与佛教文化、19世纪德国的宪法制度、20世纪美国的民主制度。但与此同时,日本社会的“原型”依然存在,不但存在,而且由于他们学习的征服者越来越强,日本老百姓以及日本社会生态也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感谢大家的倾听,更多精彩,请阅读理想国译丛《创造日本:1853-1964》。


下集预告 

下一期,萧西之水将继续解读伊恩·布鲁玛关于日本史的另一部作品《东京绮梦:日本最后的前卫年代》,其中将涉及日本大量的文化、艺术和电影作品,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影人黑泽明及其代表作《七武士》《影武者》等的详细解读,更有荒木经惟、山本耀司等现代艺术家登场。

敬请期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Wulimimimi

    川端康成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日本战后重新被国际社会接受的最好例证。

    无用学 回复 @Wulimimimi: 下周萧西之水将继续解读伊恩·布鲁马的另一部作品《东京绮梦》,将大量提到日本战后的文学、电影等文化艺术,敬请期待~

  • 无用学

    今日随堂讨论:你能想到哪些今天日本在全世界范围内,较有成就的行业或者公司呢?欢迎把你的看法和观点分享在下方评论区~

    猫姐开开 回复 @无用学: 精益制造系列的公司,制造业的精细化管理

  • 玲兰a

    这么好的书,为什么还时不时的加个音乐,搞不懂

  • 徐徐的风中的鱼

    病态的孩子打赢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那么中国的洋务运动,最多算病态的婴儿。

  • 开三

    这本书我看完了,再听一遍解读,感觉我又没看一样!

  • 丸尾同学

    来了

  • 初_vc

    徐福可能真去了日本,只是他是弥生的一部分

  • sherl同学学电哥

    下期预告狠狠期待一下,黑泽明老影迷报道

  • 猫姐开开

    去过日本,茑屋书店印象深刻。 新冠第三年,陆续有各类实体书店倒闭的消息,很希望更多人能从茑屋书店的经营中获得更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