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张伟劼:救赎者-拉丁美洲的面孔与思想(下)

41张伟劼:救赎者-拉丁美洲的面孔与思想(下)

00:00
18:22

本期介绍 



随堂讨论

在你看来,拉丁美洲从其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等层面所传递出来的精神气和特点是什么?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见解~


节目文稿

大家好,我是张伟劼。今天我们来谈一谈理想国译丛的《救赎者:拉丁美洲的面孔与思想》这本书。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说这本书的具体内容。这是一本拉丁美洲现代名人的列传,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评传,既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勾勒他们的思想轨迹,并且是把他们放在拉丁美洲的历史进程中去审视。书中的这九个名人,包括作家、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其中有些人可以说兼有这所有的“家”,比如何塞·马蒂,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孜孜不倦的思想斗士,还是古巴人民独立解放运动的先驱。美国学者威亚尔达在评论拉丁美洲的文化与政治传统的时候就说过,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美洲继承了柏拉图“哲人王”的思想传统,在柏拉图看来,得让哲学家当理想国的国王,只有这样的社会精英才有真正的知识,可以为其他缺乏教育的大众指明方向,所以拉丁美洲人在选择他们的政治领袖时往往青睐小说家、作家和知识分子,不像美国人那样,倾向于让实用主义者担任政治职务。那么,这样的传统好不好呢?克劳泽在这本书里很尖锐地指出:

“拉丁美洲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有着受人尊敬、广泛熟知的形象,但他们通常只提出原则性的意见和笼统而又抽象的信念,并不提供实用的想法。……具有宗教情怀的救赎者太多,能够付诸实践的思想家又太少。(p5)”



 【何塞·马蒂】


影响拉美历史的思想家有哪些?

《救赎者》这本书先从“四位先知”开始,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拉丁美洲涌现出的四位思想家:古巴的何塞·马蒂,乌拉圭的何塞·恩里克·罗多,墨西哥的何塞·巴斯孔塞洛斯,以及秘鲁的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从这四位思想家的地域上看,既有加勒比地区,也有中北美洲,也有安第斯地区,也有拉普拉塔河流域,可以说非常全面地代表了整个拉丁美洲特别是西班牙语美洲。何塞·马蒂最著名的一篇散文,就叫做《我们的美洲》,写于1891年。克劳泽也在书中评论了这篇文章,说这篇文章是“20世纪西语美洲主义的基石”(p26)。这里的“西语美洲”,也就是西班牙语美洲,是相对于讲英语的美洲,也就是以美国为主的北美洲来讲的。马蒂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既看到了这个强大的北方邻国在物质生活上的富裕、发达,也预见到这个国家的扩张主义会对南方的美洲国家构成威胁,他在《我们的美洲》中提出,美国的政治模式并不适用于西班牙语美洲。此时,马蒂正在为古巴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中获得独立而斗争,美国是支持古巴独立的,而马蒂不愿看到古巴被美国吞并,也不愿看到整个西班牙语美洲都被纳入美国的霸权统治。克劳泽在书中写道:

“马蒂既没有仇恨美国,也没有针对它的思想偏见。他很了解美国,因此提出了具体的想法,撰写文章告诫美国人民。他的劝诫简单、睿智、带有道德和政治色彩:(那就是)去认识,去尊重,而不是去统治。(p28)”

马蒂希望古巴在独立后不再延续殖民地旧有的权力结构、官僚体制,而是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种现代化既能吸收美国的成功经验,又是适应本地的现实的。克劳泽认为,马蒂是拉丁美洲现代革命思想的开创者。


至于乌拉圭思想家何塞·恩里克·罗多,克劳泽称之为西班牙语美洲的首位民族主义思想家。罗多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发表于1900年的一本小册子,叫做《爱丽儿》。克劳泽把这本对20世纪拉美思想影响深远的小册子与1898年的美西战争联系起来,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回应,认为这本书改变了拉丁美洲意识形态的历史。在此之前,美国是拉丁美洲知识精英尤其是自由主义者仰慕、学习的对象,在美国打败了西班牙,把霸权主义的触角伸向古巴、波多黎各等西班牙残存的殖民地后,拉美知识分子的思想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克劳泽指出,面对美国昭然若揭的扩张主义野心,一方面,过去视美国为典范的拉美自由主义者开始向他们的老对手保守派靠拢,另一方面,拉美知识分子实现了与西班牙的和解,西班牙一度是他们有意疏远和鄙视的旧宗主国,此时他们意识到,讲西班牙语的国家拥有共同的精神气质,有共同的命运。拉丁美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直至今天依然活跃的反美主义思想,就是从罗多的《爱丽儿》开始的。克劳泽认为,“这本小书指出了西语美洲文化和盎格鲁-撒克逊美洲文化之间的强烈反差……为拉丁美洲带来了文化层面的共识。(p45-p46)”他还指出,《爱丽儿》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使得拉美民族主义思想在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发展教育,把教育作为国家政策的核心。由此,大学获得了相当高的地位,敢于为自己争取自治权。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拉丁美洲不少公立大学都是“自治”的,墨西哥最著名的高校之一,就是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拉丁美洲的知识分子把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希望寄托在大学身上,这些大学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拉丁美洲救赎者。


第三位先知,就是曾任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校长的何塞·巴斯孔塞洛斯。巴斯孔塞洛斯是在墨西哥革命的大潮中投身于教育工作的,起了一项壮举:翻译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批经典作品,并且在民众当中免费发行。他在1921年出任墨西哥教育部部长后,继续推进这项工作。克劳泽指出,这是何塞·马蒂未竟的事业:通过阅读拯救西班牙语美洲。现在,这项事业终于由一个革命政府付诸实践了(p73)。巴斯孔塞洛斯还通过撰写美学论著和组织壁画项目的方式,试图通过艺术来实现社会救赎。他的精神气质越来越接近一个怀有救世精神的传教士。1925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宇宙种族”的理论。克劳泽写道,“巴斯孔塞洛斯透过19世纪末的种族观,将《爱丽儿》中有关拉丁美洲的思想推向妄想的极端,宣告了神的谕旨:我们将成为第五个种族的摇篮,是最终的种族,融合了地球上现有的其他四个种族。(p89)”“宇宙种族”的观点看似符合拉丁美洲混血民族的现实,实际上是空洞的。巴斯孔塞洛斯后来离理性越来越远,他的救赎理想越来越不切实际,最终走上了一条邪路。他尝试过竞选墨西哥总统,在遭遇政治上的失败后,他选择了流亡。他觉得墨西哥人民抛弃了他,在晚年放弃了民主主义,转而去拥抱法西斯主义思想,在纳粹德国使馆的赞助下大肆鼓吹反犹主义,希望纳粹德国打败民主国家的同盟,把美洲大陆从美国的奴役中解救出来。他梦想成为希特勒那样的独裁者,建立一个以西班牙文化和天主教信仰为基础的西语美洲的联盟。克劳泽用这两句充满讽刺的话为他盖棺定论:“在他高傲的内心中,他从没和自己的国家达成和解。在他看来,这个国家失去了太多,也最终失去了他。”


何塞·巴斯孔塞洛斯


拉美国家的基因是什么?

克劳泽在这本书中谈到,拉丁美洲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过着一种双重的生活,这些国家的政府、制度等都基于欧洲的西方文化,欧洲人的后裔生活在城市里的高档社区,但占据国家人口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印第安人原住民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下层。有一部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墨西哥电影《罗马》,就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这种分裂的现实。马蒂、罗多和巴斯孔塞洛斯都曾经抱有期望,期待这两种文化——来自西方的文化和印第安人的文化联合起来,期待两个种族能实现血脉融合,从而结出新的果实。克劳泽提到的第四位先知、秘鲁思想家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对于如何救赎拉丁美洲有着不一样的观点。



【电影《罗马》(2018)】


他认为,秘鲁民族尚在形成之中,印第安人是秘鲁的民族性形成的基础;秘鲁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只有先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才能实现印第安人的真正救赎。他希望能复兴秘鲁古代印加社会的一些价值观,醉心于印加神话。在他看来,古代印加人发展出了最先进的共产主义原始组织。他的思想融合了印第安土著主义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克劳泽评论说,马里亚特吉去世的时候实在太年轻,来不及发现自己的论点也是一种冲动的预言,其投机性、乌托邦化与巴斯孔塞洛斯别无二致(p132)。但无论如何,他仍然不失为拉丁美洲“最具原创性的社会主义思想家”(p133),可惜他的形象和他的思想在后来被秘鲁“光辉道路”运动所利用和扭曲,他的那句名言“马克思-列宁主义将开辟通往革命的光辉道路”绝非是指疯狂的残暴行径。



接下来,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克劳泽用相当长的篇幅讲述了奥克塔维奥·帕斯的一生,这位诗人和思想家生于1914年,卒于1998年,描述他的人生轨迹也等于是回顾20世纪墨西哥汹涌澎湃的历史,所以这一部分的标题叫“世纪之人”。帕斯诞生在墨西哥革命的年代,在15岁时就参与了学生游行,呼吁大学拥有自治权,并支持参加总统选举的巴斯孔塞洛斯。他在青年时代信奉反帝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对苏联十分向往。1937年,他来到西班牙,经历了这个国家的内战,也见识了西班牙共和国内部的政治斗争,见识了教条主义的危害,回到墨西哥之后,他对于左翼的幻想就破灭了。后来,帕斯与歌颂斯大林的智利诗人聂鲁达公开决裂,在仍旧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与苏联的意识形态渐行渐远。克劳泽认为,帕斯是一个自由派社会主义者,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拥护在墨西哥一家独大的革命制度党的,因为这个党毕竟是墨西哥革命的产物,它建立的体制实现了在考迪略主义与独裁之间的妥协,为墨西哥带来了稳定。帕斯也为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政府工作,担任驻外使节。可是,1968年,当墨西哥当局血腥镇压了一场追求民主化和更充分的自由的学生运动之后,帕斯愤然辞去体制内的外交官职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帕斯批判过墨西哥1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他爷爷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帕斯认为,他们让墨西哥失去了文化传统。帕斯赞颂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因为革命让墨西哥重拾了被抛弃的古老文化传统,他的父亲也曾投身革命,可是,当帕斯意识到革命制度党背叛了革命,给墨西哥带来一种高压封闭的政治秩序时,他重新评价了曾被他蔑视的自由主义传统。就这样,“通过拥抱民主和自由,帕斯完成了人生的轮回。(p309)”帕斯在他最后几年的岁月里见证了柏林墙的倒塌,见证了革命神话在它的出生地——西欧的衰落,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他最终认识到:“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的传统,更新我们的传统,在两大现代政治传统——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寻求协调之道。这就是’我们时代的主题’。”(p318)


奥克塔维奥·帕斯

这本书剩下的部分围绕两组人物展开。一组是一男一女两个极富个人魅力的阿根廷人:被阿根廷人奉为国母的埃娃·庇隆和被全世界的热血青年视为偶像的切·格瓦拉,另一组是两个在文学成就上互不相让、在意识形态上渐行渐远、在个人关系上从朋友变成仇家的大作家: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克劳泽还原了埃娃·庇隆如何从一个平庸的电影演员一步步成为阿根廷第一夫人的经历,还由她联想到中国的一个类似的人物:江青。他毫不留情地撕下了埃娃·庇隆作为阿根廷贫苦民众拯救者的伪善面纱,把她作为拉丁美洲民粹主义的始作俑者加以批判。他写道,“庇隆主义是拉丁美洲第一个民粹主义政权,它至少有三个特点:对大众的垂直动员,透支国家生产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在阿根廷即是对胡安和埃娃·庇隆夫妇的崇拜……在这种模式下,领袖的所有个人激情都将被转化为这个国家的历史,成为权力的传记……埃娃把阿根廷变成了她个人电影的舞台。”(p341)至于切·格瓦拉,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他有情怀,有激情,他为革命事业的殉难使他成了拉美人眼中的圣徒,而他对游击运动的坚信不疑,也为他早早地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克劳泽对埃娃·庇隆和切·格瓦拉这两个光辉形象的冷静剖析,是在为拉丁美洲的政治思想、政治运动的历史去魅。去魅,是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说,就是“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通过理智、技术掌握一切”,拉丁美洲人要走向成熟的现代社会,就应当抛弃对救赎者光环的迷信,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踏踏实实地建设现代国家。


拉美作家的特点是什么?

接下来,克劳泽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人生和小说作品进行了一番X光透视,他的结论一定会让马尔克斯为数众多的中国粉丝们大跌眼镜: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虚构的小说中,马尔克斯都崇拜权力,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他热衷于和当权者谈论美食的烹饪技术,在政治上表现得相当冷血,面对不公善于装聋作哑,逃避责任。在克劳泽笔下,巴尔加斯·略萨和马尔克斯形成了鲜明对比。略萨同样在作品中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掌握权力的人物,但略萨没有对残暴专制表现出一丝赞同,而是致力于剖析在拉丁美洲根深蒂固的奴役机制,要“驱除那些阻碍秘鲁和拉丁美洲物质进步和精神进步的魑魅魍魉”(p451)。在公共生活中,略萨也同样致力于此,虽然没有成功当选秘鲁总统,但他始终坚持自己为拉丁美洲去魅的理想。略萨的父亲给他的童年留下了一个残暴、专制的阴影,在他后来的人生中,这个阴影与拉丁美洲独裁者的形象重合了起来,他一直在反抗这些给拉丁美洲带来灾难的父权制“家长”。


克劳泽的这部著作是2011年首次在墨西哥出版的,当时,我还在墨西哥做访问学者。我观察到的墨西哥,是一个矛盾重重同时也充满希望的国家。报纸上能经常看到政治腐败的新闻,但革命制度党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墨西哥总统正在大张旗鼓地打击毒贩,由此带来的治安状况的恶化引得怨声载道,同时,媒体、学界、民众享有充分的表达反对意见的权利;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墨西哥城既有漫山遍野的贫民窟,也有高耸着摩天大楼的中央商务区。我记得有个墨西哥记者朋友跟我提到电信巨头卡洛斯·斯利姆的一段访谈。他是墨西哥首富,也是当时的世界首富。记者问他,你这么有钱,有没有想着给每一个墨西哥贫困家庭发一笔钱,改善一下这个国家贫富差距过大的状况呢?斯利姆说,我宁愿拿这些钱去办更多的企业,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由此看来,卡洛斯·斯利姆还算比较务实,不是克劳泽描述的那种理想情怀大于实干精神的拉丁美洲救赎者。


救赎者究竟是谁?

克劳泽写这本书,在我看来,是着眼于过去,同时又面向未来的。这个过去,就是20世纪拉丁美洲充斥着独裁专制与流血革命的历史,他站在21世纪的新起点上反思这段历史,总结拉丁美洲救赎者们大多是失败的经验。他写这本书,我想也是包含着对21世纪新涌现的那些拉丁美洲“救赎者”的批判的,这些人就是至今还在好些拉美国家收获选票、许下虚假承诺、实际上是把国家带上倒退之路的民粹主义领导人。克劳泽认为,只要拉丁美洲的贫穷和不平等继续存在,就还会出现蛊惑人心的“救世主”,而面对他们,“只能用乏味、琐碎、渐进但却是必要的民主来做出反对(p483)”。一个健康的现代化进程就应当是这样的,没有什么神话,没有太多的奇迹,一步步地建设,逐渐改善欠发达、不平等的状况。克劳泽对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表示了肯定。他认为,同是第三世界,中国的发展是成功的,拉丁美洲是失败的;拉丁美洲的救赎者们也曾学习过中国革命的经验,但在革命成功之后,他们都没有像邓小平所做的那样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那就是创造财富的阶段。我们都还记得我们的这一阶段是如何开启的吧?是重新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克劳泽看来,拉丁美洲多的是狂热激进的救赎者,缺的是冷静务实的实干家。拉丁美洲要走向美好未来,必然要与这些神一样的救世主们说拜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无用学

    今日随堂讨论:在你看来,拉丁美洲从其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等层面所传递出来的精神气和特点是什么?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见解~

    11111111_6a 回复 @无用学: 民粹、浪漫。

  • seaweed1

    讲的实在太好了

  • 煮饺

    认同作者的观点

  • 我爱我的小花猫

    说到垂直动员,似乎应举武则天的例子…我外行看热闹,主播加油

  • 般若自在天

    “去魅,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

    般若自在天 回复 @般若自在天: 2011,🇲🇽

  • 羽之垚玥

    教育是根本,要思考性的教育,不要灌输式的教育,实事求是,不断探索

  • gxflyj

    四位先知的名字都是何塞

  • 嘻嘻顽童

    要务实一些

  • 丸尾同学

    来了

  • 婧子_zk

    宝藏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