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课|《超凡物种》4:马云遇上达尔文

第022课|《超凡物种》4:马云遇上达尔文

00:00
13:24

BOOK 07 

《超凡物种:人类的创造力如何重塑世界》

The Runaway Species:How human creativity remakes the world 


作者:David EaglemanAnthony Brandt 

出版社:Catapult

出版时间:2017-10-10

ISBN193678752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对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次深度探索,是一首人类创新精神的赞歌,是对人类创造力改变未来的展望。


作者希望借由本书回答:驱动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创造力从何而来?如何运转?我们如何在教育、商业和科学研究中发挥创造性的威力?


作者简介  

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和科学作家,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的兼职副教授,著有纽约时报畅销书《隐藏的自我》,在《自然》和《科学》上也发表过十几篇论文。


 安东尼·布兰特(Anthony Brandt ),作曲家,莱斯大学Shepherd音乐学院教授。


这二位是“好基友”,一位神经科学家加一位艺术家,这算是一个讨论创造性这个话题的完美组合。他们一手硬一手软,把科学和艺术这两个角度汇总在一起来看待人类创新这件事,书里既讲了很多科技创新的故事,也展示了大量艺术作品。


本书第四讲  

马云遇上达尔文


本讲要点  

1、创新只有公理没有公式;

2、创新规律与自然选择的共通;

3、三个创新启示。


本讲思考题 

今天我们说「四年之痒」对创新的启发,举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关于企业、公司的,那请你想一想,它对学校教育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没有什么启发?


本讲精华内容  

创新只有公理,没有公式

我们继续来说大卫伊戈曼关于创新的这本《超凡物种》。在上一周,我们不但从书里总结出了关于创造的公理——新旧混搭,也归纳出了创造的三种具体手段。从理论到方法,都齐啦。你是不是有种感觉,好像创造和创新也不怎么难嘛。照着新旧混搭的路子,用上3B法则,不就可以了吗?


但创新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当然不会有那么简单啦。那么它又难在哪里呢?


难就难在:创新虽然有公理,但没公式。就算原则上都对,手段也都用上了,但也完全没法保证创新一定成功。


原因我们上周提过一句,那就是一件创新产品成不成功,归根结底,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由掏钱消费产品的用户说了算。而人民群众的喜好是这个世界上最缥缈,最难以预料的东西。它说变就变,根本就没有什么模式可循。


比如在艺术创作上,很多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做过探索,想要找到人类在艺术审美上的统一模式。如果能发现这个模式,那它不就等于找到一个创新公式吗?以后要创新,照着公式来就行了。


 可惜,这样的探索,全部都以失败告终。


 我们拿视觉艺术为例:人的这双眼睛,喜欢看什么东西呢?有规律吗?乍一想好像是有。


 比如说对称。人这张脸漂不漂亮,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左右对称,歪瓜裂枣的脸都不好看。


很多对称的艺术品也会让人产生美的感受。大家可以在文稿里看到我贴的一张波斯地毯和一幅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穹顶上的图案。它们都是上下左右高度对称的图案,是不是非常赏心悦目?

那是不是说,「对称」就是创新公式里的一个常数呢?


不是的。因为不对称的东西也会有美感。下面是一张洛可可风格的油画,洛可可艺术就是以不对称的构图著称,大家可以看一看,是不是照样很美呢?


所以,对不对称跟美不美似乎没有直接关系。那人们就接着找。


有人提出来,视觉上的复杂度是不是一个影响美感的因素呢?太复杂的东西,我们会觉得乱,太简单的东西,我们会觉得单调。那是不是复杂度刚好到某一个数值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它特别漂亮呢?


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个实验,他把一个方块里的图案,把复杂度从0一直调整到100%,在这个过程里测量看图案的人的脑电波,结果发现复杂度是20%的时候,脑电波激活幅度最大。


看来人对不同复杂度的东西的确有不同的敏感性。但是,这跟主观上的审美仍然是两回事,大家想想梵高的画,各种复杂的色彩与线条,再想想无印良品里卖的那些几乎全白色、没有任何多余线条和装饰的熏香机、小饰品啊。你看,从复杂到简约都很美啊。


审美这个东西还跟文化背景有关。


比如说,同样是戏剧,在17世纪的法国,遵循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戏剧三要素:一场戏只能发生一个情节,并且只能发生在一个地点,时间跨度只能在一天内;而同时期的英国却不是这样,哈姆雷特可以满世界到处跑;而同时代日本的能剧,差别就更大了,它没有明确的时间与空间,有时候两个演员并排站在台上,但他们之间可以不共享同一个时空。能剧我没看过,听这个介绍,感觉还挺后现代的嘛。


除了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也会影响审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在莎士比亚写出来的时候是个悲剧,但在后来一些时代里,就被改编成了喜剧结尾。


说了这么多例子,结论就是一个:作为创新产品的最终评判者,人民群众的品味复杂多变,所以创新根本没有简单的公式可言。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功的创新很难。


创新规律和自然选择

那创新者应该怎么办呢?只能用笨办法——去试。你得造出一堆备选品,一个一个去试,运气好的话,其中有一个正好和用户胃口,这个试验品就成功了,就活了下来,剩下那些就扔到一边,死掉了。


这不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创新产品,就是生物;而消费者和用户,就是大自然。


创新,其实就是各种生物在大自然中通过进化求生存的游戏。


创新规律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其实是共通的。


那这就有意思了。我们是不是可以参考自然选择的一些规律来指导创新呢?


当然可以。大家还记得我们在讲《性效应》那本书时有一期问答里提到的那个「四年之痒」吗?


「四年之痒」说的是在有些现存的原始部落里,一对男女的婚姻只维持四年,四年后,他们的孩子长到三四岁,已经没有什么夭折的危险了,就把他转交给长辈抚养,家庭就散了,他们各自重新找新的伴侣、组成新的家庭,然后重复这个过程。


 这个婚姻模式有两大好处。


 第一,每段婚姻维持四年是为了让孩子在最脆弱的时候得到最好的照顾,这样生下来的孩子存活下来的概率就很高。这保证了自己的后代数量上「多多益善」。


 第二,四年后重新组织家庭,那么跟新的伴侣生下来的孩子,基因跟之前的孩子差异就很大,这相当于一种分散投资,因为不知道未来环境会怎么变,所以孩子的基因越是多样化,就能提高中签的概率,其中只要有某个孩子适应未来,自己的基因就能传下去。这保证的是自己的后代质量上百花齐放。


三个启示

这就是我们的祖先进化出来的一种在自然选择中求生存的策略。那它对我们搞创新有什么启示呢?至少有三个启示。


第一个启示,叫「不恋过去」。四年之痒,就不是从一而终,而是每四年来一次剧变。创新者、创新公司都不能沉浸于过往的成功,他们必须有一种拥抱改变的文化。


创新者的宿命就是永远不得安宁。最近马云爸爸天天上头条,又是拍功夫片、又是跟王菲录歌,大家都在调侃说「有钱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的」。可是我倒是闻到了一些焦虑的气味。马云爸爸搞这些事情,真的只是有钱任性、撒钱满足一下自己的兴趣?


还不都是为了双11,绞尽脑汁搞话题吗?已经市场占有率第一,已经天下无敌,那又怎样?还不照样天天焦虑,天天想着怎么搞出些新花招吗?


「四年之痒」的第二个启示,就是「多多益善」,每四年一个,尽可能多生孩子。创新不是瞄准一个具体方案去实现它,不是只生一个,用尽全力把他养好;而是要瞄准一个目标产生多个备选方案,生很多孩子,让它们接受自然选择的考验。方案多,说不定就有一个活下来;方案少,再好的都长久不了。


毕加索曾经为画家委拉斯开兹的一幅名画《宫娥》画过一组变体画,你猜他画过多少种方案?他画了58种。


海明威为《永别了,武器》写过47种结尾。


有一个建筑师事务所为纽约跳蚤剧院(The Flea Theater)的外观设计了70种草图,最后其中一种被客户挑中成了后来剧院实际的样子。

《天才地理学》那本书里有一个说法,天才其实失败得比普通人还多。那些著名音乐家写出来的烂曲子,比好曲子多好多倍。你可以把这理解成这些天才们有韧劲,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没错。


不过我们从自然选择的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那么这种失败就是必须的。成功的创新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都是被一堆废品给拱出来的。你去看那些大公司的产品名录,哪一个不是尸骨如山的,比如Google的各种探索,什么Google Wave、Google Buzz、Google Video,都死了,死掉的比活下来的多得多。


所以,多多益善的另一面,就是「越挫越勇」。失败其实没什么,创新者只有拥抱失败,才能活下去。一个没生好,长得有点歪瓜裂枣的,没事,接着生,总能生出漂亮的。


「四年之痒」第三个启示就是「百花齐放」。生孩子得花着生、混着生,要追求基因多样性。你自己的基因就那么多,不够多样化,那就借助多个伴侣把孩子的基因丰富起来。创新有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够多样化,那就应该借助大家的力量。


比如说,公司和组织在追求创新时,一个很有用的做法就是——自己只管提目标,然后悬赏,让公司以外的竞争者们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比如,有一个著名的基金会叫Xprize,他们就是这么运作的。他们的第一个项目,是悬赏可重复利用的亚太空轨道飞行器设计方案。


项目设立的是一个没有具体设计思路的大目标,他们没有限定说,这个东西一定得是个火箭还是航天飞机。这点很关键,如果他们说,我们要的就是一种「航天飞机」,那些不是「航天飞机」的奇思妙想就被扼杀了。他们做的,只是把亚太空飞行这个目标提出来,结果全世界各地的各种航天航空公司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解决方案。

刚才说的这个例子,其实是从不同的方向上去探索各种可能性,实现「百花齐放」。那我们当然也可以在同一个方向上,往不同的距离去探索。


比如汽车公司都会一边研发下一个季度就要上市的车型,同时也会在车展上推出很科幻的概念车。前者很务实,后者很超前。概念车可能永远不会量产,但它在技术、在设计理念上为创新探索了很多可能性。


贝多芬创作曲子的时候,经常创作好多个版本。有些版本很超前,有些版本比较保守。曲子写完之后,会在试听会上演奏不同的曲子给观众听,根据观众的反应确定最终稿。


达芬奇既很务实地设计过米兰的排水系统,是当时就被采用的,但他也会去幻想人类如何飞翔,他在手稿里面设计过一种降落伞,直到 2006年的时候才被人复制出来试跳成功。


其实这一切都还是围绕一开始说的那个道理,我们不知道群众到底会喜欢什么,所以我们就只好往各个方向、各个距离都多探索一些。


这让我想到一点,那就是创新其实是很贵的。四处出击去试探,每次试探都要投入精力和金钱。所以往往也只有那些财大气粗的公司才敢这么干。


Google有躺着也能赚钱的搜索广告,所以才可以瞎折腾,失败的尝试那么多也无所谓。阿里巴巴和腾讯也都有垄断级别的赚钱业务,所以这几年四处收购,很多都亏损但也毫不在乎。


贾跃亭的乐视,没有这样的垄断业务就到处玩收购,那就只能玩死了。


这就对应上了彼得蒂尔《从0到1》那本书里面的观点。只有那些垄断企业获得垄断利润之后,然后才有闲钱去搞创意,创意失败了之后,也不会有很大的危险。


从这个角度来看,垄断对于创新,居然是一件好事。


 好,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从自然选择这个视角,我们发现创新与进化之间存在着神奇的对应。创新要生存下来,就要借鉴自然选择的规律:备选的方案要生一大窝,方向要追求多样,创新者要不惧改变、看淡失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96880763

    你好,请问现在的文稿都不能复杂保存了吗?好想复杂保存下来?

  • 看冰块的下午

    很喜欢这个节目,每天有空就听,唯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称呼马云为“爸爸”

  • LYang刘洋

    创新当中有一种方法叫做因素分解法。它也是通过大海捞针的方式来找到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目标。比如一张桌子:可以把桌子的属性分解成:颜色(100种),高度(5种),腿的条数(4种),材料(5种),桌面上内容(5种),桌面形状(5种),气味5种等等,排练组合有100*5*4*5*5*5*5=125万种

    魏知超 回复 @LYang刘洋: 传说中的爆力破解…… 那如何从125万种里挑出那个是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

  • 阿成l

    创新的公式是手段和结果,但不是创意本身,所以固定公式换不来成功。创新也是需要垄断得来的本金支持试错的。

    魏知超 回复 @阿成l: 是的

  • 桃之夭夭_v6

    文稿里边没有图片呀?

  • 13552849qna

    想问下这本书的购买途径,美亚目前也是只有纸质和cd版,谢谢!也可以私信吗?

    魏知超 回复 @13552849qna: 咦?好神奇,kindle版前几天还有的,我就是从美亚买的kindle版,现在搜好像下架了。你试试这链接 https://www.amazon.com/Runaway-Species-human-creativity-remakes-ebook/dp/B01N16NLYM/ref=tmm_kin_swatch_0?_encoding=UTF8&qid=&sr=

  • 倾听悟禅语

    我年轻时学过画画,画到一定程度时觉得画不下去,因为自己都觉得画的没有新意,一直在重复。今天听了这节课,忽然发现自己的所谓没有创意,只是画得不够多!好恨啊,怎么没有人早点告诉我!但是,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也许我可以重新捡起画画,画出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谢谢魏老师啊!

    魏知超 回复 @倾听悟禅语: 按照这本书里的观点,还要注意在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探索

  • 听友93704617

    虽然人的审美一直在变,但真的会出现反情节电影比大情节还受欢迎的情况吗?

    魏知超 回复 @听友93704617: 从长远(很长远)来看,也不是没有可能嘛。万一未来的人都拧巴呢

  • 悠籁Eowline

    我记得我们美术老师有一次为了赶她的书稿,就告诉我们一次画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画画时也是这个想法,因为重复画好烦,又废材料,还得承受那种挫败感。现在我真是对那些天才们服气了。

    魏知超 回复 @悠籁Eowline: 看到这个答案,不知怎么我忽然想起罗永浩来。可能最近这次发布会让我体会到老罗的「越挫越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