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物种:人类的创造力如何重塑世界》
TheRunaway Species:How human creativity remakes the world
作者:David Eagleman& Anthony Brandt
出版社:Catapult
出版时间:2017-10-10
ISBN:193678752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对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次深度探索,是一首人类创新精神的赞歌,是对人类创造力改变未来的展望。作者希望借由本书回答:驱动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创造力从何而来?如何运转?我们如何在教育、商业和科学研究中发挥创造性的威力?
作者简介
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和科学作家,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的兼职副教授,著有纽约时报畅销书《隐藏的自我》,在《自然》和《科学》上也发表过十几篇论文。
安东尼·布兰特(Anthony Brandt ),作曲家,莱斯大学Shepherd音乐学院教授。
这二位是“好基友”,一位神经科学家加一位艺术家,这算是一个讨论创造性这个话题的完美组合。他们一手硬一手软,把科学和艺术这两个角度汇总在一起来看待人类创新这件事,书里既讲了很多科技创新的故事,也展示了大量艺术作品。
本书第三讲
创新的3B法则
本讲要点
1、创新手段之「变形」;
2、创新手段之「拆解」;
3、创新手段之「混合」。
本讲思考题
今天的节目里是把三个B分开介绍的,那你能不能想到在一次创新里就同时用上两个B、甚至3个B全用上的案例呢?
本讲精华内容
前几天的那两期节目,我们归纳出了一个创造性第一公理:几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和创新作品,都离不开「新旧混搭」这个因素。那么这一讲,我们紧接着来思考下一个问题:既然新旧混搭是一个普遍规律,那么我们在创新活动里怎么实现新旧混搭呢?也就是说,新旧混搭的具体手段有哪些呢?
《超凡物种》这本书里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认为,新旧混搭的手段可以用一个「3B法则」来概括。3B法则说的是B字母开头的3个单词 : bending、breaking和blending。
Bending就是「变形」,改变旧素材的形态,把旧的变形成新的。
Breaking就是「拆解」,把旧素材拆成碎片,碎片或者碎片的组合就成了一件新事物。
Blending就是「混合」,把不同地方找来的旧素材拼在一起,拼出一个新东西。
在《超凡物种》的两位作者看来,几乎所有的创新手段都是对这3个B的单独或者组合运用。
那我们就依次看一下,各有哪些利用3个B来实现创新的案例。
创新手段之「变形」
先来看第一个B,bending,变形。
艺术作品上有很多通过变形来创作的例子。
比如说,你还记得几年前那只在很多城市的港口和湖面上停泊过的大黄鸭吗?我们现在回头去想这个艺术作品,是不是挺奇怪的?那只大黄鸭跟我们小时候在澡盆里玩的橡皮小黄鸭造型明明一模一样啊,怎么只是把它放大、放得超级大之后,它就成了一件艺术品呢?
这其实并不罕见。「大小变形」是艺术家常用的手段,因为一个东西只要以跟平时反差巨大的尺寸出现,它就能给人带来新鲜感,处理得当的话就会产生很强的艺术冲击力。
除了这种最简单的大小变形之外,还有复杂一点的,比如说光影上的变形,印象派大师莫奈有一组名画叫「鲁昂大教堂」,这组画每一幅都是从同样的角度画鲁昂大教堂的正面,构图几乎完全一致,不同的只是光影的变化。莫奈捕捉到了教堂在不同的光影中给人留下的视觉感受。
再比如说,影视艺术里的创新经常用到「时间」上的变形,大家一定都看过《斯巴达300勇士》,里面用大量的慢镜头改变了时间流逝的节奏,这种时间上的变形营造出了很特别的暴力美学。
在科技创新上,这种变形的思路也会催生出很多新的发明创造。
比如说,设计汽车的时候,汽车工程师都要想办法偷空间,既要把该有的零部件都装在汽车上,同时又希望乘坐空间越大越好。那从哪里偷空间呢?这本《超凡物种》里提到,有工程师想到从油箱上做文章。油箱的容积是不能变的,油箱缩小了,车能跑的里程数就下降了。那怎么从油箱偷空间呢?
工程师想到「变形」这个思路——他们把油箱做成了管状的,这样一来,油箱就可以塞在车里其他组件中间那些不规则的缝隙里。于是,车就不用预留一大块方方的地方给油箱了,省出了一大块空间。
书里还提到一个心脏病学的例子。
一直以来,人造心脏都很难成功。因为你想象一下,要造出一个一直在跳动的机械设备,还要把它装在人体内,那可想而知,首先它在机械构造上肯定是超级复杂,其次,如何提供能量和保持跳动稳定性,工程上也非常难实现。所以,人造心脏其实维持不了病人多久的生命,因为太容易坏了。
后来,有两个医生忽然灵光一闪,说:心脏的作用不就是给血液提供一个压力,好把它们挤到肺里交换氧气吗?心脏的本质,不就是个压力泵吗?那就简单了啊,其实我们只要给血液循环系统提供一个压力不就行了。这样的一个设备,基本上就是个水泵嘛,机械结构异常简单;而且,它只要通过管道连接动脉就可以,它甚至都不用放在体内啊。
于是,照着这个设计思路,在2010年,第一个不会跳动的人造心脏诞生了,它其实就是一个挂在人身上的小水泵。安装上这种人工心脏的患者,是没有脉搏的,但是血液循环却能正常运转。
从变形的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这种外挂的人工心脏是彻底地抛弃了心脏原来的形状,要说变形那真是变得亲妈都不认识了。
我觉得这个例子简直就是运用「变形」这种手段的最高境界。因为在这里,「跳动的心脏」这个原始形态,其实是创新的一个障碍,它遮蔽住了心脏的本质,只有把这个遮蔽给掀开,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然后从本质出发,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形态。
创新有的时候需要我们穿透形态看本质,我觉得这是「变形」这种手段带给我最大的一个启发。
创新手段之「拆解」
我们再来看创新的第二个B,Breaking,拆解。把一个完整的东西拆成碎片,有时候这些碎片本身就是新东西,有时候,我们把一部分碎片换种方式重新组合,也会造出新事物。
大家还记得前几年被全体网民嘲笑的梨花体诗吗?
比如赵丽华老师的那首《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一句大白话,「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拆成四行,就是一首诗了。我看了这本《超凡物种》才知道,原来梨花体并不是赵丽华老师首创的。国外早就有了,而且玩得更狠。赵丽华老师只是每行一个词,老外能把一个单词都拆成几行来写。
dim
i
nu
tiv
e this park is e
mpty(everyb
ody’s elsewher
e except me 6 e
nglish sparrow
s) a
utumn & t
he rai
n
th
e
raintherain.
—— By e. e. cummings
其实我们仔细一想,像梨花体这样把一个完整的东西拆开来就成了一个作品,这在艺术创作里简直太常见了。
大家还记得毕加索《格尔尼卡》里那个牛头吧?那个牛头的表现方法,就是先把不同的视觉平面上看到的东西给打碎之后,再重新拼起来。那个牛头,其实是把从牛的两侧分别看到它的样子组合起来的效果。先打碎,再拼贴,这不就是画里的梨花体吗?
还有建筑上的例子。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DavidFisher)设计出一个旋转摩天大楼。现在准备要在迪拜开工。这座楼要是建好了,那绝对是地球上的一大奇景。
世界上绝大多数建筑,建好了样子就固定了,但是这座楼却可以随时变形,因为它的每一层都相当于一个旋转餐厅,每一层楼都可以独自转动。每一个层旋转到不同的角度组合起来,就能让整座大楼的样子千变万化。大家可以在文稿里找到它的效果图。
这个建筑师怎么想到这么奇葩的创意呢?关键的一点还是「拆解」的思路。谁规定大楼就非得是铁板一块的呢?为什么不能切成一层一层的碎片然后再组装起来呢?
在科技创新里,利用拆解思维也能产生非常出色的创意。
比如Youtube这个网站,视频网站的鼻祖,在国内当然上不了,在国外,Youtube是以使用体验无比流畅著称的。同样的带宽,同样的清晰度,开别人家的视频,就要缓存半天,但在youtube上打开,就非常流畅。他们怎么做到的呢?
如果要高速缓存高清视频,那是需要非常稳定的大带宽的,但实际上,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带宽非常不稳定,比如理论上来说,它给你开通的是100M的带宽,但它只是个平均值,很多时候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这一点,youtube的工程师控制不了,所以要完整地缓存高清视频,注定是很慢的。
那怎么办呢?youtube的工程师很机智地用上了拆解的思路:它们把一段视频切成n个小段,每个小段根据检测到的实时带宽来决定缓存什么码率,当前带宽高,就尽量缓存高清的,当前带宽低,就缓存低清的版本。
而我们看的视频,其实就是这一连串高清、低清片段无缝穿在一起的,只要里面高清码率的片段占到一定比率,人眼其实就分辨不出来,主观上就感觉在看高清。
你看,用先拆解再组合的思路,非常巧妙地解决了一个看上去无解的技术难题。
说完了视频压缩,那当然还有音频压缩。书里也说到了MP3这种音乐格式的压缩原理。MP3为什么体积那么小的同时还能保证音乐质量相当高呢?
它利用的原理是,耳朵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程度不一样,音乐压缩的算法,最关键的就是把那些耳朵不敏感的声音尽可能压缩掉,只保留那些耳朵喜欢听,擅长听的声音。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文件大小和我们主观上的高保真感觉上,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拆解,有的时候就是做减法,拆掉那些非核心因素,最后留下来的核心元素,就成了一种新东西。
创新手段之「混合」
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B,Blending,混合。把不同来源的素材组合在一起,构成新事物。
我们的老祖先们其实就特别擅长这么干。我们去看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里那些妖魔鬼怪们,几乎就是全是混合出来的,要么是人和动物混合,比如狮身人面像、美人鱼,比如猴哥、二师兄;要么是动物和动物混合,比如独角兽,那不是就马加鸟吗?
老祖宗们的想象,今天其实已经部分成真了。科学家已经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物种跨界组合。
比如有科学家把蜘蛛的基因转移到了羊身上。结果羊产出来的奶里面有蛛丝的成分,他们把羊奶收集起来,然后在实验室提炼蛛丝。蛛丝是一种非常强韧的材料,但直接养殖蜘蛛来吐丝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蜘蛛只要数量一多就开始自相残杀。但通过这种转基因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大量生产蛛丝了。
转基因这种思路,其实更早是体现在仿生学上,也就是把动植物身上的一些特性跟人造物品结合起来。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高铁列车的车头,大部分高铁列车的车头前面一个是尖尖地往前凸的部分。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是从靠底部的部分往前凸、而不是从正中间凸出去的,二是凸起的这一块,形状是扁平的,而不是一个圆锥形。这看起来像什么呢?特别像鸟嘴啊。
这的确就是一个仿生学的设计,车头这个形状,的确就是模仿鸟嘴的形状的。
列车高速前进的时候,它排开空气的阻力很大,会产生特别大的噪音,一开始这个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后来工程师发现,那种从空中扎到水里捕鱼吃的鸟,入水的时候激起的涟漪特别小,这就说明鸟嘴那个结构在前进时产生的阻力很小,于是它们就把这个结构搬到了火车头上,噪音大的问题,果然就解决了。
你看,「混合」这种思路,有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不生产新东西,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在搬来挪去的过程里,新事物就诞生了。
好,今天这一讲,我们介绍了创造的3B法则,变形、拆解和混合,各种五花八门的创造,其实大体都逃不出这个范围。
机器人是我能想到的,有些机器人以人形为基本模样放大缩小,也有些拆解部分的功能独立存在,还有混合动物和人共有的一些特征。有一些电脑主机箱做得像航空母舰的外形,然后拆解了以前老旧的电脑元件组合,放大或者缩小了元件大小达到不同配置的要求,有些还在主机内部加入了动漫元素和机械键盘的光灯。
魏知超 回复 @阿成l: 嗯,机器人的设计里还有「变形」的例子,比如说材质的改变,现在有用充气的软材料来包裹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在某些运动能力上远超硬材料制作的机器人。
1.《超凡物种》这本书里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认为,新旧混搭的手段可以用一个「3B法则」来概括。3B法则说的是B字母开头的3个单词 : bending、breaking和blending。 Bending就是「变形」,改变旧素材的形态,把旧的变形成新的。 Breaking就是「拆解」,把旧素材拆成碎片,碎片或者碎片的组合就成了一件新事物。 Blending就是「混合」,把不同地方找来的旧素材拼在一起,拼出一个新东西。
食品是最容易创意用到3B
魏知超 回复 @Gavince: 哈哈,的确,创意食品其实就是各种食材的重新组合、变形
没有脉搏的人…好酷啊…
对的
解构 重构
魏知超 回复 @木木_易art: 一切创新都是解构与重构。
我想说,我在评论中写了一个我自己做创新的案例,提交的时候却被系统提示有禁用词(估计是提及了其他社交媒体品牌),修改了三次都不成功,最后放弃了。
魏知超 回复 @劳震宇_羊城网: 我最近修改节目简介,也是禁用词无法通过,改了好久才猜出来是什么词。这网络环境真是越来越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