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33·国风·秦风·无衣

诗经133·国风·秦风·无衣

00:00
01:02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关于此诗的诞生背景和主旨学者们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这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第二种,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在秦王誓师的时候,这犹如一篇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又是为他们壮行色的动员令。不得不说,楚臣申包胥真的爱国,为求来援兵,能够连续七日倚着墙根日夜不绝声地哭,勺饮不入口,虽说描述有些夸张(人连着哭三日估计嗓子就失声了),但其时的行为想必十分感人,才会打动秦哀公为他作诗又出兵。
第三种,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申氏父亲申侯爵位,还欲出兵攻伐他。申侯得知后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及犬戎,攻进镐京。周幽王惊慌之下点燃烽火,众诸侯却因曾遭戏弄而不出兵,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奋起反抗。
读着这首鼓舞人心、激发士气、充满力量的战歌,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英雄主义正在胸中激情燃烧,听到了从2500年前的大秦传来的战士们极具穿透力的嘹亮的歌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春暖oo花开

    古韵悠悠,诵读得真棒!

    海岱文化 回复 @春暖oo花开: 欢迎大咖光临,顿感蓬荜生辉谢谢鼓励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