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血压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高血压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00:00
06:40

高血压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发表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第35卷,第1期

作者:孙伟茗,辽宁中医药大学,焦晓民,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基金资助:沈阳市地方科技创新项目示范(2018416016)

摘要:高血压及其引发的靶器官损坏已经逐渐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并且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负担。为了更好的研究用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现状,通过收集中医临床各家对高血压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观点。并通过研究这些观点,发现目前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近年来,中医对高血压病的研究与西医相比发展速度缓慢,首要的原因就是中医对高血压病没有统一的命名。从中医古籍中的对高血压病相关症状的记载,到现代相关的临床文件对高血压病的命名,再到各个学者对于高血压病命名的研究,高血压曾出现过数个不同命名。这不同的命名会导致中医对于高血压病的研究很难统一。高血压病的病因方面中医与西医的研究有些相似,但是中医有一些独特的研究理论,如中医的体质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这些富有特色的学说为探寻的高血压病的本质问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为未来中医攻克高血压病提供了希望。目前中医普遍认可的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有五,即体质,年老,饮食,情志和过劳,同时,新的高血压病的病因也不断的在补充和完善中医的理论体系。高血压病的病机因高血压病名不同的原因,加上临床上各个医家治疗的经验不同,高血压病的病机在临床中特别繁多,总结了一些较新的且较有特色的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医家对于高血压病病机的认识,希望阅读过本研究的人可获得启发,在以后对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思维更开阔,疗效更佳。最后简单提出了现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仍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近年来,高血压病发病的几率逐渐升高,对高血压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高血压病归属于西医范畴,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主的疾病,中医古籍对高血压无直接论述。通过讨论高血压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阐述中医对高血压病现状的认识。王清海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有深入研究,认为中医研究高血压中有五个主要难题,即诊断难、治疗难、疗效评价难,科研设计难和成果推广难,以诊断难为首,导致诊断难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尚未能发现和总结出统一的高血压中医病名。

1、病名

高血压在西医诊疗体系中有着完整且标准化的命名系统、诊断标准、治疗原则。西医师在制定对高血压的诊疗方案差异较小,并且方便收集临床数据以进行各项疗法或药物疗效的对比与分析。相反,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注重个体化,仅高血压病名就有多种,导致临床对于中医治疗高血压病资料难以总结。目前,临床常见的对高血压的中医命名很多,不同命名方法也提示各医家对高血压病认识不同,其中最常见的命名是以高血压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命名,如“眩晕”“头痛”等。但是以临床症状作为病名有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很多高血压病患者并没有明确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微,甚至只在体检或治疗其他疾病时才发现高血压;第二:某些患者在服用中药后各种症状好转,但血压值并没有降低。所以,以临床症状作为高血压病的病名有些以偏概全,无法得到广泛认可。因患者个体差异,主要症状也有不同,以致各医家在记录高血压病时所用的病名不统一。殷商时期有“疾首”的记载,《内经》中也曾出现过“首风”“闹风”等,1997年版《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将原发性高血压病命名为“风眩”,认为“风眩”是因肝肾阳亢阴亏、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2002年发布的《高血压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归属于“眩晕”范畴内。衷敬柏分析了71名医家的临床经验整理90篇,发现其使用的中医病名杂乱,有“眩晕”“头痛”“中风”“风眩”“肝风”“肝阳”“头风”等14种病名。祁怡馨等分析了1968年—2013年间3986篇有关中医对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类文献和证候调查类文献,其中提及高血压病名2858篇,其中出现率>1%的病名有9个,分别为“眩晕”“头痛”“肝风”“肝阳”“中风”“风眩”“肝火”“头风”“薄厥”,此可见高血压病名不同,其指导治疗的理论、对病因、病机、证型的认识以及处方用药上必然不同。为了解决病名繁杂的问题,邓旭光认为“高血压病”这个病名通俗易懂,可直接用高血压病作为中医病名,没有必要从医学旧典中硬找出一个名词来替代,并认为中医特色应该在以辨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为主,同时完善辨证论治和对预后转归的判断,病名并不是特别关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