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讲 胃部病症

第31讲 胃部病症

00:00
19:54

第八章 内科病症


胃部病症


胃具有运动和分泌两大功能。胃分为近端胃和远端胃。近端胃包括贲门、胃底部和胃体部,有接纳、储藏食物和分泌胃酸的功能。远端胃相当于胃窦部,分泌碱性胃液,同时将所进食物磨碎,与胃液混合搅拌,达到初步消化的作用,形成食糜,并逐步分次地自幽门排至十二指肠。当脾胃功能紊乱时,可出现中上腹痛、烧灼感,恶心、呕吐、反酸、出血,餐后饱胀不适、嗳气或早饱感等症状,临床上多见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癌等疾病。


(一)流行病学特点

有报道对既往 100项临床研究共计 312415例病例分析发现,消化不良总患病率为 21%。2014年一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各型慢性胃炎中,内镜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占 49.4%,其次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占 42.3%,慢性萎缩性胃炎比例为 17.7%。


消化性溃疡在消化系统中具有高发病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可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如消化道穿孔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急症,以消化性溃疡为最常见的病因,占 31%~67%,病死率 5%~10%。


胃息肉是指局部胃黏膜异常增生,并向胃腔内突起的隆起性病变。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胃息肉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在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胃息肉的患病率为 0.5%~23.0%,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0.8%~2.4%。胃息肉的形成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质子泵抑制剂( PPI)的使用、年龄与性别、慢性胃炎、饮食、生活习惯、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胃息肉本身被认为是胃部良性病变,但胃息肉不同的病理类型具有不同的恶变倾向。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 2018年约有 1810万新发癌症病例, 960万人死于癌 症,其中胃癌约 103万,占癌症总数的 5.6%,发病率约为 11.1/10万,排在全部恶性肿瘤的第 5位,而有 78.2万人死于胃癌,占所有肿瘤死亡的 8.2%,死亡率约为 8.2/10万。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根据 2019年我国癌症中心的数据表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所有恶性肿瘤的第 2位和第 3位,远高于世界水平。


(二)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


1.脾胃功能

脾胃是指脾胃器官及其所属的经络系统。中医学认为,脾胃五行属土,位属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人出生后成长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要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转化为气血能量。


(1)主消化:《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2)主受纳: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3)主通降: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故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4)脾与胃的关系: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二者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


2.病因病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这是对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症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的概括。脾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则可影响 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可出现胃胀、胃痛、厌食、泄泻等症。


3.中医情志与脾胃病症

思伤脾,思则气结。《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曰:“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思虑过度,容易脾虚。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影响脾,也会耗伤心神。思虑过度,暗耗心脾阴血,心神失养则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则脾运化无力,胃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胃痛、便溏等症,进而出现气血不足、四肢乏力,甚至形成气郁,并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血瘀、痰瘀证。


(三)情志疗法调理胃部病症


1.胃部病症形成的情绪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饮食也日趋丰富,已经没有了饮食匮乏的现象,但是消化系统疾病却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多种多样。


有的人吃得多了,消化不了;吃得频繁了,也消化不了;吃过冷、过热、过硬或过于油腻、辛辣、咸等食物,都消化不了;吃了有毒、有害物,更是难以消化……人吃的饮食物,消化了就会转变成营养,消化不了在体内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形成疾病。


脾虚而瘦者,因消化功能和吸收能力较弱,食物不能转化成精微就排出体外了,即不消化、不吸收。脾虚而胖者,脾失去运化作用,食物被吸收,却没有被合理分配,则会产生湿气堆积。


为什么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还是会有这么多的消化系统疾病呢?从客观上来看,我们的饮食习惯确实和脾胃健康有直接关系。但是,从主观精神层面来看,脾胃问题的重要来源还是人的思想。


(1)人体的胖和瘦:通常一些消瘦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即小时候家里有人总是在吃饭的时候催促让孩子多吃点。家长都希望孩子多吃些、长胖些,或因孩子消瘦而让孩子多吃,但是他们从没有关注过孩子被催促强制多吃的时候,反而会造成孩子不愿意接受、不能接纳的情绪,这种情绪会破坏胃的正常 功能,影响消化吸收,最终吃不消也长不胖。有些过于瘦的人都比较能吃,这是因为他们有不能接受的情绪,导致部分食物没有被完全消化,造成多吃也长不胖的现象。


脾虚而瘦的人大多有恐惧、焦虑的情绪,脾虚而胖的人大多有保护自己和怨怒亲人的情绪,这些情绪通常来自于幼年时期的经历。也正是因为这样,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最疼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和老师等所展现的言语和行为,很容易会在孩子心智中形成细胞记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就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为人父母应当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与责任性,懂得孩子是自己的影子,父母的思想言行会严重影响孩子。想改变孩子,最重要的在于改变父母的思想与言行举止。


(2)消化性溃疡: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当人的思想有消化不了的情绪时,反应在身体上就会出现消化不了的问题。如当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接受不了的事情时,就容易会出现胃溃疡等疾病。如果这时仅仅从表象出发治疗,很可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痛苦,也会有再复发的可能。


(3)胃癌:过去生活水平较低的时候,胃癌的发生部位以幽门部为主,现代生活水平改善后,发病部位以贲门部为主。年轻人胃癌发病率增加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①遗传因素:如弥漫型胃癌,主要发生人群为年轻女性。②生活方式:现代年轻人压力大,常常熬夜,饮食习惯不健康,胃肠系统容易受到各种应激反应的刺激。③思想因素:现代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个性化与传统思想的冲突,自我价值和团队意识的反差,遇到挫折时会产生难以接受的想法,不愿意、不能接纳别人的思想,也就无法消除遇到冲击、感情失落、事业挫败等情绪问题。


2.部分情绪与胃部病症的对应关系

(1)对世界、人生、社会、现实、同事、朋友、某些人、某些事、某些行为的不能接受、不容纳、不服气、不需要、不敢反对等情绪。

(2)小时候在家庭关系或学校关系中受到惊吓、冤枉、恐惧、委屈、被指责、不被理解而产生的不能容纳、无奈、压抑等情绪。

(3)在人、事、物处理的过程中有不能接纳与听不进不同观点、意见、建议等形成的自卑、怨恨、烦躁、委屈、害怕等情绪。


3.案例举例


案例一

一位 37岁女士在陷入抑郁后,胃部出现了严重反酸、胃胀的症状,几乎吃不下东西,排便也很艰难,看了很多医生,也吃了很多药物后才慢慢好转。但是自此之后就不能再喝冷饮了,天转凉的时候,胃部经常会感觉发胀不适。通过情志疗法进行情绪处理的时候,她讲出了当时对孩子生气的事情,并且表示自己不能接纳别人说自己不对。待释放不能接纳的情绪后,她觉得胃部舒服了很多,餐后也没有腹胀的感觉。后来她再吃冰淇淋也不再胃痛了。


案例二

吴先生, 49岁。有 13年的胃痛病史,不敢吃冷、热、酸、辣的食物。他平时很注意保护自己的胃,并且坚持长期服药。可即使这样,他还是常常会胃痛。在练习呼吸法的过程中,他感到全身僵硬、发冷、无力、不能活动手指并且胃痛。进行情绪调理时,他马上想到读小学时发生的事情。当他高兴地拿着别人送自己的玩具回到家时,刚一进门就被父亲扇了一个耳光。原来,父亲那天丢了 5元钱,看到他手里拿着玩具回来,就以为是他偷了钱去买玩具。他的申辩只换来了更严厉的责骂和一顿痛打,于是他只好忍气吞声,不再言语了。但他不能接受父亲对自己的行为,这种不能接受的情绪就形成了压抑。这件事发生半年后,他就得了胃病。经过情绪释放后,他吐出了很多黄色黏稠的痰液,胃痛也明显缓解了。


案例三

一位女士 51岁。患胃病 9年,不敢吃水果,更不敢吃寒凉的食物。在回顾自己的生活事件的过程中,她表示以前和母亲之间有矛盾,心里一直怨恨母亲,不愿意和母亲说话,说话语气也不好。当她释放了对母亲的怨恨情绪,向母亲道歉和解后,再吃酸的水果也不会感到不舒服了,多年的胃病得到了明显缓解。这是因为情绪释放和思想转变,带来了胃的变化。


案例四

陈女士, 41岁。常年患有胃病,经常备着药,如果一次外出时没有准备药她就会很紧张,因为一点刺激就会引发胃痛。多年来都是只要不能及时服药就会一直胃痛,无法正常进食,自觉胃冰凉。通过情志疗法进行情绪处理时,发现她一直存在对丈夫的不接纳情绪,觉得丈夫一无是处,总是无法看到丈夫 的优点。在情绪释放和思想改变后,她的胃开始暖了起来。此后,她在生活中改变了对丈夫和孩子的态度,心态恢复了平和,胃病也没有再复发了。


按语:对胃部病症的调理,更多的应从内在精神诉求入手,如果可以找到患者内心存在的“消化不了”的情绪,引导其重新感知出现问题的事件和情绪,进一步改变认知状态,主动接纳或以平和心看待那些原来难以接受的人、事、物,就可以帮助患者在源头上卸下心理负担,让身体重新感受那些过往经历中的正能量。通过病症的反应来反观自己的内心和生活,能够从中找出情绪的原因,化解自身的心理压力,也是预防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将小疾小病遏制于源头,疏通身体能量,让健康正常运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