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赵令穰《陶潜赏菊图》

第五讲:赵令穰《陶潜赏菊图》

00:00
20:46

赵令穰的《陶潜赏菊图卷》描绘了幽林内、小亭中,陶渊明与访友坐对赏花,江干水渚,群卉争发,树本、房舍、池沼、小路等表现很精致,具有化平凡的事物为美丽的事物的艺术效果,设色艳丽,画中人亦无特殊造形,但拖尾诸跋,均以陶潜赏菊故事为题咏,意境颇为优美。卷尾分别有董其昌、詹同、蔡哲、中山居士、张羽、苏伯衡的跋文。

赵令穰 ,字大年,北宋汴京人,书画家,生卒年不详,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主要活动在北宋后期神宗﹑哲宗之时。官至光州防御使﹑崇信军观察留后,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追封“荣国公”。其子赵伯驹宋代著名画家,官至浙东兵马钤辖。工画山水、花果、翎毛,笔致秀 丽,尤长金碧山水。远师李思训父子。


宋 赵令穰 陶潜赏菊图卷 绢本设色 30x416.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听众问前面我们分享过的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幅画上的山水到底是哪儿的山水?我先明确地回答一下,《游春图》上的山水我们没法儿明确指出它的具体的地点到底源自于哪里,以什么为原型来创作的,不光是《游春图》,大多数中国的山水绘画创作,上面所表现的山水我们都很难具体的指出它的位置,他的真实样子。但是我们欣赏中国山水画的时候,我们又会感受到山水画的他带给我们的美,似乎让我们身临其境,大家把自然界中的那种山川河流的布置安排,甚至还有房屋建筑,有机的通过自己的创造来进行组合,进行再现,是我们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魅力,我想这个问题,也带给我们一个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的思考,它涉及到的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大多数的艺术创作,包括中国绘画、西方绘画,还有诗歌、戏曲,他都是有真实的原型,在这个真实的原型的基础之上,作者通过自己的修养,通过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在作品中进行重新的剪裁和安排,展现出来的作就不完全等同于创作的原型。我们以展子虔《游春图》为例画家多次的观摩自然界中春天的景色,比如说湖光山色,比如山的这个走势,比如湖水泛起的波浪,比如河岸上盛开的桃花,它的颜色到底是什么样子,树木生长的状态是什么,有了这些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他就要进行一定得剪裁和布置。就像南齐的理论家谢赫说过的“经营位置、随类赋彩、应物象形”。画家把自己理想中认为是最合适最恰当的最美的一个景物呈现给观众,最终的结果实际上和现实中的这个景已经有了差别,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在欣赏画作的时候不能完全的用特别客观一成不变的对自然的景物框架,来看待一个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不光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同时还有画家所创作的主动性。


比如元朝大画家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整幅画作表现的是富春江两岸的山川地貌,但是他又通过自己笔墨技巧的加工。结合了自身的身世命运书写出了这一幅长卷。实际上画面中,我们也很难从真实的景物中一对一找到画面中所对应的形象,艺术创作的规律不仅体现在了中国艺术的创作中,西方艺术也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尤其中国的艺术的,他更加强调画家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力,中国的艺术家也更追求自我的客观写照。从艺术创作的规律来说,大多数是从写实,到写意,再到写心的一个过程,即使是特别客观的写实,也不是完全机械地描摹,毕竟有画家的艺术加工在里面。中国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是艺术家们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去吸取营养的第一步,最高的要求实际上是中得心源,如何把外部的景物变成自己笔下,一个生动带有主观思想意志的艺术品?这才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的层次。


我们如何看待一件艺术品中所涵盖的真实的再现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呢?我想分两部分来这个问题,20世纪以后很多的当代画家,包括东方和西方他们更加强调注重自我心灵的展现,甚至摒弃了具体的形象,而用色彩、线条、体积用不同的材料,完全呈现出的心灵刹那间的感受。在中国艺术中所强调的是客观的再现和心灵感受之间的一个度,对于传统艺术来说,我们更易于接受的是客观真实和主观感受相结合,既有真实的形象又有画家主观的再现,这个度怎样把握是艺术家创作的一个关键。就像齐白石老先生说的“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是画家最好的一个度的把握,我们如果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了解艺术创作的规律,带着这样的欣赏感情来看待中国绘画中的艺术、中国的山水画、中国的戏剧、中国的诗歌,我们就能更容易的进入艺术家所营造的情境,感受其中的魅力。


下面我们来分享的这幅北宋画家赵令穰所画的《陶潜赏菊图》也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画家所处的真实的社会环境和他所描绘的理想中的山水之间的关系。


宋 赵令穰 陶潜赏菊图卷 局部


陶潜就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他不光是一个隐士,同时他也是一个文学的宗师。那么讨厌鸣呢,他生活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东晋末年到南朝宋初,陶渊明所生活的家乡庐山北面的水乡属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在彭泽地区做一个小官就是彭泽令。身处在动荡时代,他对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不满,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主张很难实现。尤其看不惯官场官吏的傲气凌人。有一次,一个督邮来视察工作要求陶渊明文明束带来见,束带,意思是要陶渊明装束整齐来接见督邮。陶渊明一气之下说我不能为了这五斗米微薄的俸禄而迎合乡里小人,他就辞官隐居了。还有文献记载在某年重阳节的时候,陶渊明家没有酒喝,他很喜欢菊花,面对着秋天的菊花百无聊赖,这时候他远远的看着一个穿白衣服的人,挑着一坛酒来看望他,这个人是好友江州刺史王弘的仆人。这就解了陶渊明的无酒之急。这也成了一个后来人们经常引用的典故“白衣送酒”。陶渊明他辞官隐居,在家乡种田生活,而且他很喜欢菊花,在他的饮酒诗里就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他的这种隐居生活成为了数代人创作的典故。




历史上反映陶渊明隐居的艺术作品,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分享的一幅,赵令穰的《陶潜赏菊图》就是一副非常精彩的作品,它是一幅设色的青绿山水画,画面徐徐展开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水面,从左向右有气势的开合,可以看到水流从山谷中潺潺的流出,刚开始比较狭窄渐渐地汇成了开阔的江面。在靠近河岸的地方树木葱茏草木茂盛,既有高大的长满树叶的树林也有绿荫环抱的竹子。画面左侧突出的山石边上的有几棵树木,其中的还有闪着红色光泽的黄栌,这个黄栌树了如霞似火,他告诉我们作者所表现的季节是深秋时节。在尽头绿荫环抱的竹林中,有一个四角方形的茅亭,在茅亭中有一老一少在对坐,这个年轻人穿着白色的衣服这个应当是王弘的仆人,和他对坐的这个长者应当就是陶渊明。在他们之间陈列着酒樽酒斗还有食物。白衣的使者捧着酒杯在畅饮,陶渊明一手拿着酒杯一手伸出来在劝酒,给人一种非常悠闲,酣畅自得的感觉。我觉得这幅画景物的排列设置,以及传达出来的那种宁静安详的气氛特别打动我。我们看到的是江面泛起了涟漪,水波汩汩的流淌,从左侧一下把我们的视野引向右侧,有一种开合的气势。江边河岸上的青山绿水呈现出非常和谐安宁的氛围。两个人的心灵对着山水似乎正在交流,有美酒,有美景,还有非常要好的知己,这样的一种生活场景,是很令人向往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幅画的话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在这个画面上,实际上不仅画了这两个人。在画面左侧河岸的一侧,还画了一个小童子,这个小童子手里抱了一个琴袋,琴袋里装的当然是古琴。正向河对岸疾走,也就说这个画面上有三个人物,一下子就把气氛给点染出来,不光有美酒、美景,应当还有非常美妙的音乐。在文献里记载陶渊明有一个爱好,自己抱着无弦琴,没有弦的琴来弹拨,他所听的,感受到的是那种弦外之音,沉浸在自我的环境中和理想中的感觉,那么我看到这幅画呢,我就想到如果有一天我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以后,能来到这样一个幽静优雅的环境中去生活,摒弃了那些俗物,也扔掉了手机,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惬意!

 

宋 赵令穰 陶潜赏菊图卷 局部

宋 赵令穰 陶潜赏菊图卷 局部


宋 赵令穰 陶潜赏菊图卷 局部


在这幅画中还有一些非常小的细节,这些细节也透露出宋代园林建筑的一些信息。比如这个四角方形的茅草亭,它的栏杆并没有安装在四根立柱上,栏杆的造型是向外倾斜有个倾斜的角度是专门让人倚靠那么这种栏杆的,他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吴王靠。


宋 赵令穰 陶潜赏菊图卷 局部



另外这条小河上面所架的石桥就是一块没有加工过的石板。在文献里我们称作“石梁”,在苏州的园林中就能见到他真实的场景。透过这个中景我们看到层层叠叠的远山,远山上没有很多的草木花,是用点子来完成对山的造型和对植物的描绘,是我们增添了许多想象。在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很多的艺术作品中都有对陶渊明形象的描绘。或者有对陶渊明赏菊、饮酒,赋诗这样题材的写照。说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中国的文化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陶渊明进行非常高的推崇?,实际上中国文人对陶渊明的推崇始于北宋中后期。以王安石变法为标志,江南的文化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又加上像苏轼,黄庭坚这些人在新旧党争之中,一度的受挫他们这种贬官的命运,使他们和陶渊明的这种生活身世相映衬。文人的推崇。大大加强了对陶渊明的崇拜,从北宋中后期以后,这种风尚日上,陶渊明也就成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典故。对陶渊明的崇拜从两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


这幅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幅《陶潜赏菊图》并没有明确的落画家赵令穰的名款,在这幅画的后面有前后七个人的题记,其中排在最前面的是明代鉴赏家董其昌的题记,董其昌在题记里说:“此赵大年学右丞笔也”。“赵大年”是赵令穰的字。只说明这是董其昌认为这幅画的作者是北宋画家赵令穰,而且可能还是学习寄托了王维的笔墨,并没有说这幅画到底所画的内容是什么,但是在董其昌之后一共有六个人物的题记,对这幅画进行题咏以诗的形式来赞扬,都很明确的指出画的陶渊明的典故,从画幅后七个人的题拔来推测,这幅画产生的背景和北宋晚期世人们对陶渊明的崇拜恰好是吻合的。画中表现的宁静的气,也表现出了时代的风尚。


画家赵令穰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字大年他生活的年代,恰好处于北宋中晚期,和同时期的文人苏轼米芾都有交往,甚至在宋徽宗做皇帝以前都和赵令穰共同的切磋画艺,赵令穰尤其擅长于画金碧山水。他的画笔秀丽,学习了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这幅《陶潜赏菊图》不仅可以看出北宋晚期由于社会变革,对陶渊明隐逸之风的推崇和对陶渊明的精神寄托,同时也能看到中国青绿山水画能从唐朝对宗教的描绘,转变为了对现实生活和对文人隐逸生活的描绘,


很显然画家所表现的山川景物,我们不可能从真实的环境中找到特别具体的形象,但是这样的景物是画家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的再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真的每一集都很耐听,像是在对话,思考又涨姿势,主播请多多做节目,坐小板凳等

    博物馆有得聊 回复 @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多谢肯定新的节目制作中

  • y嘉颖

    老师,请问应物象形是什么意思?

    博物馆有得聊 回复 @y嘉颖: 六法是有前后层次关系的,要注意的是谢赫并没把应物象形放在最高层次,最高层次是气韵生动。也就是说中国艺术中并不以造型准确,画得像为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气韵生动。

  • PloutoDemeter

    背景音乐能不加吗?或者用点心,别这样闹腾,太闹了。都不能好好安静的听主播讲了

  • 向往事

    讲的专业,趣味,语言准确,喜欢关注!好!

    博物馆有得聊 回复 @向往事: 谢谢喜欢

  • greenfl

    讲的真好!

  • 素晗w_w

    制作良好。怎么评论这么少

    博物馆有得聊 回复 @素晗w_w: 静水沉流

  • 徐_yh

    很受用。很美!谢谢老师!

  • 13708666bon

    非常感谢,听故事样,长姿势了……非常喜欢

  • 中法网法考

    是个好老师

  • 中法网法考

    声音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