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二:看《红楼梦》的新视界

发刊词二:看《红楼梦》的新视界

00:00
15:41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明鉴认知学苑,我是孟云剑。


说起《红楼梦》这部书,几乎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中国人对《红楼梦》的喜爱是多方面、多角度也是多层次的。


《红楼梦》从一开始就被世人追捧,持续近三百年而不中断,并且还会持续下去,成为永世经典。这样的一部文学作品到底在讲什么,竟能如此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对《红楼梦》的解读完全是千般解读千般滋味,不仅如此,即便是同一人多看几遍也同样会感受到千番滋味、意味无穷。


我对《红楼梦》的喜爱经过30年的岁月不但未见衰减,反而更加强烈,兴趣也逐渐由表面的故事阅读转向更深层的思考。在我的心目中,《红楼梦》的价值和地位可能要比一般研究者和读者认为的还要高得多,我认为它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而且可以说还是世界古典时代的顶峰,甚至我更想强调的是,它还可能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的最高峰。


随着对《红楼梦》的研究,逐渐形成许多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大派:评论派、考证派和索隐派,它们从各自的角度确认了三个研究和理解《红楼梦》的维度,以此构成了极大的红学潮流,而且这个潮流从开始就从未衰减,反而因为阅读的进一步普及被更多人继承下来。


不过,虽然《红楼梦》的声名远播,粉丝无数、研究者众多,但仍有几大谜团始终围绕着《红楼梦》,至今无解。


在红学研究的三大派中,评论派较多关注作品内容本身,试图发掘其中的深刻内涵;考证派则重在考证作品的作者、成书年代等等作品的外在属性,想以此来为整个作品找到一个理解的参照,也就是做一个阅读的定位;索隐派是把《红楼梦》理解成一部对应实际历史中的某一小段的翻版,比如是某段历史的隐晦写法或者某个大的家族史的一段等等,总之是要套在一个框框里,原因是作者无法直述胸怀而不得不用曲笔来反应某段历史。


现在还流行一种解读方式,是出于生活层面的,加上美学、艺术,扩展到衣食住行,对比现实,得出一些启发和心得,希望能让大家活得精致一点、艺术一点、诗意一点,当然这种想法和探索都是非常好的,不过这类解读恐怕还只能浮于表面,不是研究者不努力,而是解读的角度本身决定的。


因为对《红楼梦》的理解首先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我们才能真正地深入理解作品,如果这个阅读的框架没弄清楚,就很难真正看懂这部作品。对《红楼梦》的整体判断决定着我们如何理解书中的故事。


我们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帮助理解这样的认识。2019年,杭州就发生了一件新鲜事,一位住着西溪别墅,开着奥迪A6的30多岁的商业成功人士张成功,为了体验生活开起了顺风车,结果结识了一位白领女士李小白,两人越聊越近,成了情侣。但张成功在生意上难免遇到资金周转不灵的时候,需要应急,李小白当然全力支持张成功的事业,随后张成功不仅很快就把借的钱还上了,还随时升级座驾,先是上百万的保时捷,没多久又是几百万的跑车。事业蒸蒸日上,李小白当然心里就更踏实了,眼看结婚生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日子已不遥远。可惜,这样的结局只是童话。


最终真相竟比许多神编剧笔下的剧情还更离奇,出现了惊天大逆转,忽然有一天这个张成功人间蒸发了。可怜的李小白遍寻不到,债务缠身,无奈之下选择报警,结果发现,与她有同样遭遇的还有至少三人,四人一共被张成功骗去两千多万,四人都背下一堆债,那些借给张成功的钱很多都是东挪西借来的,结果被张成功拿来拆东墙补西墙,等到无法维持了,逃跑了,最终被警察抓获。原来,别墅是租的,汽车是靠贷款买的,名下的几个公司都是空壳的。


讲这个故事是做什么呢?如果你把张成功当成成功人士,直到事发之前,他的行为也能自圆其说。这也是张成功能骗到李小白几人的原因。


可是如果稍加警惕,一切就是另一番模样,这就是整体认知的重要。但凡是骗局必有蹊跷和漏洞,如果一开始李小白和另外三位女士通过种种细节发现张成功的可疑之处,那么张成功的种种表现在李小白等人眼里就完全是另一个含义了。


当然,哪个女孩不喜欢总能收到精致礼物带来的惊喜,哪个女孩不喜欢男朋友事业成功呢,而这些心理满足蒙蔽了自己的判断。虽然张成功的表现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李小白缺乏整体判断和分析能力也是被骗的重要因素。而帮助大家培养和加深一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写书和做网络课程的一个最最基本的小目标。


现在类似的事情其实很多,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其实是要总结提炼出一个道理:面对一件我们不熟悉或者缺少经验的事态发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想着多动动脑子,思考一下,而不要以为自己的运气真好,天下哪有白捡的便宜,哪有免费的馅饼。其实这些不劳而获的想法才是上当受骗的根源。


更进一步思考,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来自哪里?是物质的丰富吗?如果是,那最快乐的一定是世界首富,而且每年还会上下浮动,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原本幸福快乐就是人的感受,当然只能来自自己的内心,从来不可能假之于外物,只是会受外物的影响而已。受外物影响的越多力度越大,就越容易被人摆布,越容易落入陷阱,内心的自我一旦迷失,只能误入歧途而不自知。


《红楼梦》中同样以这类人为最多,生活中也一样。


所以,我们首先要有这样的宏观判断,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有所警觉和反省。这个道理对文学作品当然同样适用,对《红楼梦》的整体判断决定着我们如何理解书中的故事。和李小白的情况不同的是,我们面对《红楼梦》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重复阅读(因为我们当然不希望李小白重复上当受骗,而是希望所有的李小白们都能吃一堑长一智,更希望都能未雨绸缪,早点觉醒),但相比而言,对《红楼梦》的理解要比李小白的情况复杂的多。


现在就可以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从生活角度解读红楼不是单独的一派。比如,我们把红楼解读成一部爱情小说,那么主线就是木石前缘和金玉良缘的矛盾;解读成政治小说,那么主线就可能成了反清复明;解读成自传小说,那么主线就是曹家兴衰史,等等。而在这几种不同的解读下,书中出现的那些大量的吃穿用度等等非常精致的生活场景,大家想想是不是都同样适用呢?所以,如今流行的从生活层面的解读我不称其为一派,因为它没有建构出一个解读的视角,而只是关注一些细枝末节,是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打发无聊时光的文化快餐。


而评论、考证、索隐之所以成为三个学派,就是因为它们的观点是从宏观做出的判断,是给大家一个看懂《红楼梦》的角度,如果没有这些角度,故事就会显得一团糟。几百人在书里跑来跑去,主人佣人、小姐丫鬟、王侯公子,吃吃喝喝、家长里短,各种或清新淡雅或肮脏龌龊的乱七八糟的事纠缠在一起,扯也扯不清、说也说不明,这有什么好看的呢,这就是名著?显然这些认识是未经指导和思考造成的误解。


《红楼梦》真的要去看许多许多遍,因为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感受,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状态,都会看出不同的内涵,这样丰富的一部书怎么可能看一遍就行呢?所以,《红楼梦》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其实不是一本书而已,而是人生的参照物,要经常拿来对比一下自己和身边的人或者事,一下就照出来本来面目了。


另外,看《红楼梦》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每次看都会有新收获,不会空手而归,虽然有只看表面故事和深层理解的区别,但深浅皆宜。大家也可以通过对比梳理一下哪个角度更符合自己现有的认知,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我个人对现有的研究成果一直以来并不十分满意,总觉得评论派的方向路子是对的,但对《红楼梦》的揭示还不够;考证派的方法虽然不错,但是用力方向却有些问题,搞的红学成了曹学;而索隐派更像是现在的综艺节目,似乎在娱乐的层面徘徊,很多观点显得非常牵强;而那些从生活层面进行的解读姑且称为“茶余饭后话红楼”吧。


针对以上的特点,我们这门课程的新看法是排除三大派的缺点,吸收三者的优点,再加上逻辑的分析方法,重新建构一个阅读和理解《红楼梦》的角度和高度。


无论是看过还是仅仅只听说过《红楼梦》的书友,我都希望你能在收听本课程的过程中带着新的认知和理解再去慢慢品读一遍我们心中的永世经典——《红楼梦》,我相信你一定会有一种迥异之前的充满感慨和安静的内心体验。


希望与你再次相遇,我在红楼世界中等着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水云深处_qW

    还没进入正题白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