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师《孟子》解读(148)【告子上11.15大体小体/3】

梁老师《孟子》解读(148)【告子上11.15大体小体/3】

00:00
03:51
梁老师《孟子》解读(148)【告子上 11.15 大体与小体(3)】

【原文】(148)

公都子问曰:“钧(1)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2),则引(3)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译文】(148)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顺从大体的成为德性完备人,顺从小体的成为普通百姓。”
公都子又问:“同样是人,有的顺从大体,有的顺从小体,又为什么呢?”
孟子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蒙蔽。一与外物接触,便容易被引诱过去。心这个器官会思考,一思考就能得到心中的仁义,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天赋予我的能力。先确立了心这个大体,那么耳朵、眼睛之类的小体就不会被外物夺去。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

【注释】(148)

(1)钧:同“均”。
(2)物交物:前一个“物”指耳目之官,后一个“物”指外物。交:两者相接触。
(3)引:引诱;吸引。

【本期解读】(148)

本章论“大体”、“小体”之别。孟子认为,耳目之官不能“思”,不具有自主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物的作用,故当其与外物接触时,便会受到遮蔽与引诱。心之官则不同,它可以“思”,此“思”为反思,为逆觉体证。故心之官一方面会受到外物的干扰、引诱,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思”,反求诸己,发现“天之所与我”的仁义礼智,具有自主性。因此,只有首先将本心确立起来,才不会被耳目之欲所扰乱,这样便可以成为有德的君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