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诗经·国风·王风·葛藟》于晓鹏带读与随讲

142《诗经·国风·王风·葛藟》于晓鹏带读与随讲

00:00
13:44

诗经•国风•王风•葛藟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为他人昆”的昆,是兄长的意思,例如:昆弟、昆仲。

    《毛诗序》说:“《葛藟》,王族刺平王也。”周平王不能体恤族人,招致了王族的批评、批判。

昨天我们也讲过,周初周公以尊尊亲亲为原则,制礼作乐,通过礼乐制度维系一个宗族社会,同时也维系着周王朝的社会结构,所以后世才说“公族,公室之枝叶也”。同样,王族也是王室的枝叶。而此诗正是以葛蕌能够庇护本根来起兴,比喻王族应该推恩族亲,维系一个宗族的兴旺发达。

虽然周人是以尊尊亲亲来维系一个宗族社会,在周代存有一定的贵族阶层,之后在东汉有大地主阶层,在西晋、东晋有士族阶层,后二者也都相当于贵族;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长期地、经常性地出现世袭的贵族阶层,也并没有长期地出现贵族的社会统治。

在春秋那个时代,孔子设立私学进行教化,这种教化是一种社会族群整体的教化,也是一种精英文化,这让市民阶层的精英——所谓的民之俊秀,让天下的任何人都有了可以接受教育的机会。加之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封建时代一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用人制度,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天下所有人的积极性,天下任何人——不论你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都可以通过接受教育,个人人格上成为君子,同时也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人。

接下来我们再说另外一层。周文化重视人伦,具有一种人文精神,这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是寄托于父子之间的血缘之爱和夫妇之间的性别之爱,是以血缘关系和夫妇间的阴阳关系为基础的。中国文化是从我做起,从我的周围做起,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这其实也凝聚了中国文化这种向内的核心力。

以上是这两天我们对这首诗做的题解。

我还要再补充一下。这首诗的每一章都有“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作为四言诗,这几句怎么来断句?

我们之前说过,四言诗可以分成两个二言音步,两个字一断两个字一断,那么这句就可以读为“谓他/人父”,这样的二字音步,是一种音韵的格式、音韵的节奏,这样断是合理的,没有问題的。

此外,我们也可以参照这句话的意思来断,读为“谓\他人父”,基本上是一三格式,就是以他人为父的意思。

我们还可以读为“谓/他人/父”或“谓他人/父”,即一二一或者三一格式,这是按意联来划分音步,就是将他人称为父亲的意思。

如果我们把二二音步作为意联的话,读成“谓他/人父”,就是说将他者称为父亲。因为汉语是一字一音一义,“他人”这两个字,我们并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理解,想当然地把它当作一个词来解读。如果这样来读,就要注意每一个字的单字意义;这里每个字是一个词,两个字的联合,它只能是一个最小的词组,或者它是一个意联的句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