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当下(5)
——自我关怀
前些日子,我在浙江大学心理系的公众号平台写了一篇关于“自我关怀”的学术性推文,其中有一句话是我有感而发的。“绝大多数时候,对我们最苛刻的,甚至是残忍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的,对很多人来说,让我们评价最多的、最难以接纳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从我们开始练习并推送正念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在反复强调关于正念的定义:一种有意识地、毫无评判地,对当下的观察、接纳,并不断将这种正念的意识带到日常生活中。那么,我们也需要在这个概念上进行延伸:如其所是地接纳事物本来的样子,毫无评判地和我们以及我们的经历在一起。
自我关怀、自我同情、自我怜悯,这些都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而我更喜欢使用“自我慈悲”。如果我们把“慈悲”二字拆开来看,便构成了“兹心,非心”,也就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无是非之心”。
而自我慈悲,则是严厉的自我评判和自我苛责的一剂解药。
那什么是自我慈悲呢?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设想一下,你的一个好朋友对你说,他犯了一个错误,感觉很糟糕,觉得自己很失败……你会对他说什么呢?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呢?你的肢体语言会传递什么信息呢?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一定构想了一幅很温情的画面,你用最温柔的语调安慰他,你会陪着他,抱着他或安抚他……我想那画面只会比我描述的更加暖人。
现在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怀疑自己、感觉自己或是自己的经历和状况很糟糕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你通常会对自己说什么?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会对自己用什么样的语气?
你注意到,你跟朋友说话和对自己说话有什么不同了吗?如果有,请你关爱地问问自己,这是为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你对别人和对自己如此不同?
你通常会怎么对待痛苦中的亲密朋友?如果你能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己,你觉得会发生什么变化吗?自我慈悲,简单来说,就是你怎么温暖地对待自己最关心的人,就怎么对待自己,尤其是在痛苦的时候。
克里斯丁·内夫( Kristin Neff))是一位美国学者,他认为自我慈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正念。自我慈悲是正念的一种形式,因为它始于觉知到自己的痛苦,无论这种痛苦是源于自己所犯的错误,还是源于外部的世界;觉知到自己对自己的苛责。因为犯了个错,就骂自己是笨蛋;因为自己的懒惰,就严厉地批评自己;因为自己的不足,就苛责自己一事无成。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跳出自我,说一声:“好吧,我现在真的很痛苦。”但是,仅仅看到痛苦是不够的。
自我慈悲的第二个部分是自我友善。善待自己,我们就打开了自我慈悲的大门。当我们共情自己时,就会善待自己,就像安慰好朋友那样。自我友善包括自我宽恕,当我们达不到自己的高标准时,允许自己休息一下。我们并不完美,无法做到事事尽如人意,每个人都是如此。
自我慈悲的第三个部分是,认识到我们的共同性。每个人都会受苦,每个人都会犯错,没有人会像微信朋友圈呈现的那样完美。当我们经历困难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孤独,觉得被孤立,这反而会让处境变得更糟。从逻辑上讲,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痛苦;但情感上,我们常常会忘记,痛苦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我们总认为只是自己出了问题,其他人都过着无比正常的生活,没有痛苦,没有挣扎。只有自己在经历痛苦、只有自己对孩子大吼大叫、只有自己和婆婆相处不好、只有自己在工作中受到批评、只有自己和爱人争吵不断、只有自己……自我慈悲会让你转念:这是所有人共有的体验。痛苦的时刻会让我们凝聚起来,而不是让我们彼此隔离。
我就有过这样深刻的经历。曾有一段时间,我强烈地因为自己是一名专业人士而无法做到全然陪伴孩子而焦虑,也因为孩子身上的一些特质而倍感困扰和担忧。后来,我在和一群专业人士探讨育儿时,发现他们跟我一样,也在养育方面遇到了很多挫折。一开始我是这么想的:他们都那么努力,努力地帮助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是很棒的父母。我特别能够共情他们的痛苦。然后,我退一步看看自己,我也非常努力呀!我也在努力地帮助我的孩子!他们值得共情,我怎么就不值得呢?我怎么就只批评自己、责备讨厌自己呢?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应对生活的挑战,我们都在认真且努力地对待生活。因此,当我不断地给予周围人那么多的慈悲时,而我也应该如此这般地对待自己,甚至是更多。
有人会想,从感觉上说,也许自我慈悲是比自我批判要好,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自己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我需要自我批评才能让自己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呢?如果我必须对自己严厉,才不会轻易放弃或者不思进取呢?我只能说,试试看吧。大多数人发现,当我们不再对自己那么苛刻时,反而会有更强的动力。我们并不会变得放纵或懒惰,因为内心中实现愿望的渴求,并不需要那么严厉的苛责。
最后,我想引用作家维多利亚·莫兰( Victoria Moran))的一句话。她说:“你妈妈有没有对你说过如果不能好好说话,就什么也不要说。”这大概也是我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了。那么,当你对自己说话时,也应该“好好说话”,哪怕只是在心里默默地说。
感谢你对“阅己悦心”的关注,期待你随时加入到正念的练习中。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