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我们开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莫能与争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所汇聚的地方,也就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老子又一次从百川归海的这一自然现象中发现了要想大先处下的道理。在《道德经》中有不少句子是与“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一句相类似的,比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者宜为下。可见老子的态度是一贯的:处下、处柔、处弱、无为、不争、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此处的“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用包容的胸怀,用谦下的言行,来成就王者。
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最会用人的三个大老板曹操、刘备、孙权是如何“善下之而为百谷王”的。
曹操对人才是十分饥渴的,在官渡之战时,许攸来投,曹操是如何怎样迎接的呢?跣(xiǎn)足相迎。什么是跣足相迎,说白了就是打着赤脚,连鞋袜都顾不得穿就去欢迎。曹操大败袁绍后,缴获了一些军中人士和袁绍私下里来往的书信,曹操一不看,二不问,三也不追究,当众把这些涉嫌通敌的书信烧了个精光,这样的胸怀,换来的是那些三心二意将领们的绝对忠诚。曹操用人可以说有容乃大,他可以容纳很多人,这也导致他手下各色各样的人才都有,也是知人善任的高手。曹操对关羽的“善下之”,虽然没有把他收于帐下,但是在华容道却救了自己一命,也算是最大的回报了。
刘备刘皇叔屈尊三顾茅庐,感动到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为了百姓,更是不惜在被曹操追击的情况下,带着他们一起逃亡。老百姓也愿意跟随,还不是因为刘备“善下之”。
孙权与周瑜在表面上是君臣关系,但私下两人却是以兄弟相称,孙权对周瑜称为兄长。对待张昭更是行长辈之礼。吕蒙当都督的时候,孙权也是与其兄弟相称。君臣关系都处成兄弟,长晚辈了。
其实三国之争就是人才之争,民心之争,曹操刘备孙权就是凭借“善下之”,处下包容这样的特性,才从众多豪杰的争斗中脱颖而出。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因此,圣人要想高居万民之上,就必须在言辞上对民众表现出谦下;要想领导民众,就必须把自身的名利放于民众之后。单单言辞上谦下是绝对不够的,还得行动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把好处多点让于百姓。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因此,圣人处于高位,不会让百姓感觉压力山大,由他来引领百姓,又会让百姓有安全感。政府少收点税,少点铺张浪费,少搞点特殊化,百姓压力就小。把头带好了,国富民强了,百姓自然也就有安全感了。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所以,(领导如果可以做到以上几点的话),天下民众都乐意推崇拥戴,并且对他不离不弃。而今天的乌克兰就是反面事例。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因为他不与任何人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争的过他。这里又回到了老子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不争”,如何做算是“不争”,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矝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有四个“不自”,不争的重点是放下自我,这是对人性弱点的克服。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就比较难与别人出现争。对于“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还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解读:不争就是最大的争。
总结,今天这一章的意思还是比简单易懂的,两个概念:处下与不争。
谢谢大家!
善下之,百川终到海…国学兄枣上好~
国学5分钟 回复 @蓝白喵: 哈哈哈,喵喵喵早上好!大海鱼虾知多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国学5分钟 回复 @十月欣然: 欣然老师周末愉快!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因为他不与任何人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争的过他。学习了😊国学讲述的绘声绘色,真好!🌹🌹🌹
国学5分钟 回复 @安静mx: 多谢安静的鼓励!
不争就是最大的争~
国学5分钟 回复 @子蠢: 知如何胜而不争,才是最大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