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我们开始《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以不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一句话如果从字面上直译就是:古时候那些善于用道来治理国家的人,不应该让老百姓拥有自己的思想,而应该让他们变得愚昧无知。统治者要让老百姓没脑子,只知道盲目顺从,方便统治。要是这样去理解这句话,那老子所说的话就是愚民政策。甚至有人说孔子讲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由来,与法家愚民政策的根源就是老子。那么第三章老子所说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段话也顺理成章的愚民了。但是,这样的理解的确冤枉老子了,为什么说冤枉老子了?我们还是要结合《道德经》通篇的思想,来进行思考。老子前面多次批评了当时的领导,并且告诉领导要以百姓心为心。要领导少私寡欲引导百姓纯朴。要领导虽然非常聪明,什么都知道,但却不随便使用智巧。圣人是回归婴儿状,婴儿会欺骗人?还说了要“以正治国”,“以正治国”可以胡乱愚民?这样我讲讲“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段话正确的解读是:古时候那些善于用道来治理国家的人,不会用智巧诡计来治理人民,而是以身作则带领民心回归敦厚纯朴。这样的解读才是真正符合老子“以正治国”的理念。
一代明君唐太宗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建议他用假装生气来试探大臣,坚持真理的就是正直的大臣,惧怕你生气,而顺风使舵的就是佞臣。而唐太宗说:“国君好比水源,大臣好比水流,水源要是浑浊,而要水流清澈,那是不可能的。国君自己作假,怎么能要求大臣们正直呢?我相信用至诚之心能治理天下,所以不能用这种诡诈的手段对待臣下。你的法子虽然很好,可惜我不能采用。”
唐太宗李世民在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荀子之语说明治道,如“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则影正”;强调君主要正己重民。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人民难以治理,就是因为他们的心机智巧太过多了。这一句表面上是说:人民难以治理,是刁民太多。但老百姓乱七八糟的心机哪里来的,还不是领导者自己先行欺骗压榨老百姓,上行下效的后果。所以老子接着讲。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所以用心机智巧来治理国家,就是国家的祸患。不用心机智巧来治国国家,就是国家的福气。看到没有,这里是不是要求领导带头,少用心机取巧来治理国家,少欺骗老百姓。老子没有愚民政策吧。要是一个国家,上层领导非常“聪明”,欺骗老百姓,中下层领导也非常“聪明”,瞒上欺下,老百姓也非常“聪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人之智如何抵得过老百姓万万人之智呢?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知此两者,亦稽式。知道“以智治国”的坏和“不以智治国”的好,也就是等于懂得治国安邦的法则了。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若能长期知道遵守这个法则,就可以称之为“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不以智治国”的功德是如此的深厚,如此的永远流传,就是因为“玄德”与万物发展的方向是相反的,(正是因为与万物发展的方向相反)从而达到领导与百姓,大家和平共处的境界。与物反矣: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反者道之动”。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想要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而领导无疑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如果领导带头争名夺利的话,到老百姓这里也就所剩无几了,要是老百姓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一定反抗,天下必然大乱。“与物反矣”也就是说,领导在私欲上要与老百姓走相反的方向,不以智治国,绝圣弃智,少私寡欲,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强守弱,把名与利让于老百姓,这样天下自然也就太平大顺了。
其实今天这一章,用家庭教育上也是很有道理的。家长不要在小孩子面前耍小聪明,欺骗小朋友,小朋友的眼睛是雪亮的,会有样学样,教坏小朋友。
总结:本章就是讲,有道的统治者不会以智巧诡诈来治理国家,从而引领百姓回归敦厚纯朴的状态,这样也就天下大顺了。
谢谢大家!
最近疏于学习,感觉自己都不漂亮啦,赶紧来补课
国学5分钟 回复 @十月欣然: 哈哈哈,腹有诗书气自华,果然漂亮了。
棒棒哒好听,支持国学大大
国学,晚上好!来听新课了🌹🍵🍵
国学5分钟 回复 @安静mx: 早上好安静,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