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上一节我们讲解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今天我们接着解读: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因此圣人想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减少私欲,不以难得之货为珍贵。所学习的是大部分人所不愿意学习的,重温总结众人所犯的错误(以得出经验教训),用来辅佐万物以自然之道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圣人去除私欲也是有一个过程,那先从不贵难得之货开始,就是不要把钱财看的太重。那“学不学”,所学习的是大部分人所不愿意学习的东西。又是讲些什么呢?普通人一般学习什么?学习升官发财的手段,赚钱赚更多的钱,升官升更大的官,所学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名利,为了私欲,那些所谓的成功学。圣人则不同,圣人所以学习的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为人民服务,不与百姓争名利。如何为人民服务?复众人之所过:圣人不断重温总结大家过往所犯的错误(以得出经验教训),用于告诫大家,以后不要重蹈覆辙。比如本章所讲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等等金玉良言。大部分资料都把“复”字解释为:补救,挽救。“复众人之所过”则解释为:弥补众人的过失。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太通,为什么呢?因为以老子本人来说,老子无疑也是圣人,但是他并没有说要去主动弥补众人的过失。圣人总共就那么几个,死不悔改的下士那么多,所犯的错那么多,圣人如何弥补?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更多的是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告诫大家这样做不好,不要再掉坑里了。因此这里“复众人之所过”的“复”字应该解释为重复,复制,类似围棋中的复局,复盘,圣人总是不断重温总结众人所犯的过失(希望后来者可以引以为戒)。“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为什么只是辅佐万物以自然之道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圣人也是人,是人就有主观的一面,不会完全客观,不完全客观就不一定正确,所以只能告诫,而不要妄加干涉。
按照平日的习惯,这六十四章只剩下最后一句,也是可以一次性讲完的。但为什么把本章分成两节来讲呢?请大家听我继续说。
通过我的解读,关于这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应该是没有什么困难的,接下来想问一问大家“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段话有没有愚民政策?这里面都是讲,圣人是如何要求自己,如何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应该所有的人都会回答说没有。为什么这样问大家?因为这里我要重新提起前面可以说是《道德经》最具争议的一章,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大家把第三章与本章最后这一段话进行一个比较,就会发现当中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第一:不贵难得之货,完全相同。第二:“欲不欲”与“不见可欲”,内容相通,都是要求减少私欲。第三:“学不学”与“不尚贤”,学习大部分人所不愿意学习的,与不推崇那些贤才,贤才无疑就是那些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因此“学不学”与第三章的“不尚贤”也有相通之处。第四:也最明显的一点“不敢为”与“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完全一样。基于上面这四点的判断,再加上《道德经》的真正排序是《德经》前《道经》后,也就是老子原文,第六十四章实际在第三章前很多的。从而推知第三章只不过是今天解读的这段话的延伸与展开,现在学习了这一段话再结合第三章来解读,根本就没那些人讲的所谓的愚民政策。其实还可以通过下一章也就是第六十五章进一步的推知,第三章老子所讲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一句话也是没有任何愚民的地方,具体我们下一章继续讲。所以我还是要再说一遍,《道德经》是一个整体,一定要结合学习才行,而不是抓住各别章节,某句话,妄作评论。大家如果还是不太明白,可以再结合,我前面所讲的第三章来听听,这里也算是对第三章的补充。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是因为学习是讲质量,而不是赶时间乱来的。
总结,本章与上一章,都是说圣人是如何做事的。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做事前要先做准备。二、从小事做起。三、慎终如始。四、少私寡欲,总结经验教训,顺其自然少干涉。
谢谢大家!
国学君讲得深入浅出,必须好好学习
国学5分钟 回复 @十月欣然: 欣然老师的鼓励!开心。
国学,晚上好!来学习了。🌹🌹🌹 一、做事前要先做准备。二、从小事做起。三、慎终如始。四、少私寡欲,总结经验教训,顺其自然少干涉。
国学5分钟 回复 @安静mx: 安静晚上好!欢迎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