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师《孟子》解读(130)【万章下 10.6 士人与诸侯】

梁老师《孟子》解读(130)【万章下 10.6 士人与诸侯】

00:00
09:55
梁老师《孟子》解读(130)【万章下 10.6 士人出仕与诸侯尊贤】

【原文】(130)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1),何也?”
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
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
曰:“受之。”
“受之何义也?”
曰:“君之于氓(méng)(2)也,固周(3)之。”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
曰:“不敢也。”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
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sì)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
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4)问,亟馈鼎肉(5)。子思不悦。于卒(6)也,摽(biāo)(7)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qǐ)首再拜(8)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始sì)(9)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
曰:“以君命将(10)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11)继粟,庖人(12)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13)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译文】(130)

万章问道:“士人不能寄居在诸侯那里生活,为什么呢?”
孟子说:“因为不敢。诸侯亡国后,才寄居在别的诸侯那里生活,这合乎礼;士人寄居在诸侯那里生活,不合乎礼。”
万章问:“如果国君赠送谷米,能接受吗?”
孟子说:“能接受。”
万章问:“接受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国君对于外来的人,原本就应该接济的。”
万章问:“接济就接受,赏赐就不接受,这又是为什么?”
孟子说:“因为不敢。”
万章问:“请问为什么不敢?”
孟子说:“守门、打更的人是因为固定的有职务,才接受上面的供养;没有固定的职务,而受到上面的赏赐,人们认为是不恭敬的。”
万章问:“国君馈赠就接受,不知是否可以经常如此?”
孟子说:“鲁缪公对于子思,多次派人问候,多次赠送肉食。子思很不高兴。最后,把来人赶出大门外,朝北面磕头作揖表示不接受,说:‘今天才知道国君是把我当作犬马一样豢养。’从此缪公就不馈赠了。喜爱贤士,既不能提拔任用,又不能适当地奉养,能说是喜爱贤士吗?”
万章说:“请问,国君如果想要奉养君子,怎样才能算是恰当奉养呢?”
孟子说:“最初以国君的名义馈赠,君子磕头作揖表示接受。此后就让管粮仓的小吏不断送去谷米,让厨师不断送去肉,不再以国君名义去送。子思认为,为了那一点儿肉,就让自己一次次地跪拜行礼,这不是奉养君子的做法。尧对于舜,派自己的九个儿子去侍奉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百官、牛羊、粮食都齐备,在田野中供养他,然后提拔他到很高的职位。所以说,这才是王公尊敬贤人的做法。”

【注释】(130)

(1)士:指没有职务的士。托:依附。
(2)氓(ménɡ):从外地迁来的百姓。
(3)周:周济;救济。
(4)亟:屡次。
(5)鼎肉:朱熹《集注》:“熟肉也。”
(6)卒(zú):终于;最后。
(7)摽(biāo):挥之使去,驱逐。赵岐注:“摽,麾也。”
(8)稽(qǐ)首:古代跪拜礼有九种,称九拜,稽首为第一拜,最为隆重,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覆盖右手,拱手到膝前地上,手不分开,再慢慢伸头到手前地上,头碰到地面并停留一会。再拜:拜两次。这里的拜含义比较具体,指九拜中的空首,施礼者身体呈跪姿,先跪再拱手,然后俯下头,但不接触地面,与心齐平就可以了。“稽首再拜”为“凶拜”,表示不敢接受国君的赏赐,下文“再拜稽首”为“吉拜”,表示愿意接受国君的恩赐。
(9)台(sì):通“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百仁之高,台于足(下)。”今本《老子》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将:《尔雅·释言》:“将,送也。”
(11)廪人:管仓库的小吏。
(12)庖人:管膳食的小吏。
(13)仆仆:劳顿;麻烦。尔:犹“然”。

【本期解读】(130)

本章论士人经济上不可依附于诸侯,而诸侯应尊贤、养贤。孟子主张士人应积极出仕,但反对寄居于诸侯门下,其基本原则是有职取禄,无职不取禄。士人对于诸侯偶尔的救济,可以接受,但不能经常,否则便是对士人的羞辱。诸侯尊贤,首先要根据才能给以提拔任用,其次要根据礼节予以适当奉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