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师《孟子》解读(131)【万章下 10.7 不见诸侯】

梁老师《孟子》解读(131)【万章下 10.7 不见诸侯】

00:00
11:55
梁老师《孟子》解读(131)【万章下 10.7 不见诸侯】

【原文】(131)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
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1)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
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2)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
曰:“以皮冠(3)。庶人以旃(zhān)(4),士以旂(qí)(5),大夫以旌(6)。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7):‘周道如底(8),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9)。’”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
曰:“孔子当仕(10),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译文】(131)

万章说:“请问,士人不去谒见诸侯,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无职位的士人,)在都市里叫作市井之臣,在郊野叫作草莽之臣,都算是百姓。百姓没有向诸侯传送见面礼而成为臣属,就不敢谒见诸侯,这是礼的规定。”
万章问:“百姓,召他服役,就去服役;国君要见士人,召唤他,却不去谒见,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百姓去服役,合乎义;士人去谒见,不合乎义。况且国君要见他,是因为什么呢?”
万章说:“因为他见闻广博,因为他贤能。”
孟子说:“因为他见闻广博,那么连天子也不能召见老师,何况诸侯呢?因为他贤能,那么我还不曾听说过,要见贤人竟可以召唤他来的。鲁缪公多次去见子思,说:‘古代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与士人交朋友,是怎么做的?’子思不高兴,说:‘古人说过,国君只能把士人当老师,怎么能说要与他交朋友呢?’子思的不高兴,难道不是说:‘论地位,你是国君,我是臣子,我怎么敢与你交朋友呢?论德行,你应该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我,怎么可以与我交朋友?’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想要与他交朋友尚且办不到,更何况要召见他呢?齐景公打猎,拿旌旗召唤看护园囿的小吏,小吏没有来,齐景公要杀掉他。(孔子得知后说:)‘志士不怕弃尸山沟,勇士不怕丢掉头颅。’孔子是取他哪一点呢?就是取他对于不合乎礼仪的召唤不接受。”
万章说:“请问,召唤看护园囿的小吏应该用什么呢?”
孟子说:“用皮帽子。召唤百姓用旃(zhān)旗,召唤士人用旂(qí)旗,召唤大夫用旌旗。用召唤大夫的旌旗去召看护园囿的小吏,小吏是死也不肯去的;用召唤士人的旂旗去召百姓,百姓难道肯去吗?何况用召唤不贤之人的礼仪去召唤贤人呢?想见贤人却不按正确的方式,那就像请人进屋却把门关上一样。义,好比是路;礼,好比是门。只有君子能沿着这条路,出入这扇门。《诗经》中说:‘大道平如磨刀石,又如箭矢一般直;君子上面走,百姓来效法。’”
万章问:“孔子,国君召见,不等车马驾好就动身。那么,孔子错了吗?”
孟子说:“孔子正在做官,有职务在身,而国君是按他的官职召见他的。”

【注释】(131)

(1)传质:致送礼品。质:同“贽”,初次见人时所执的礼物。
(2)“齐景公田”一段:参见《滕文公下》6.1章。
(3)皮冠:打猎时戴的皮帽子。
(4)旃(zhān):赤色、无饰、曲柄的旗。
(5)旂(qí):古代画有两龙并在竿头悬铃的旗。
(6)旌: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7)《诗》云:以下四句出自《诗经•小雅•大东》。
(8)底:通“砥”。磨刀石。
(9)视:效法。
(10)当仕:值仕,正在出仕。当,如《礼记·曲礼上》“当食不叹”之“当”,值、处在之意。

【本期解读】(131)

本章论“不见诸侯”,主要是谈庶人谒见国君,以及国君召见贤人、臣子之礼。孟子认为,庶人如“不传质为臣”,就不应去谒见国君,这是礼的规定,目的是避免逢迎巴结,维护人格尊严。国君可以召唤百姓服役,百姓应该积极应招,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但国君不能召见百姓中的贤者。孟子强调君主与庶人应平等相待,“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这种“以德抗位”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孟子认为,国君召唤臣子,臣子应招,这是政治的要求,是合理的。但国君召唤臣子,应用相应的礼仪;如果不以相应的礼仪,即使有杀头的危险,也不应应招。这是因为,义是人与人交往的正路,礼是人们出入的大门。只有有德的君子,才能出入礼的大门,行走在义的大路。关于“不见诸侯”,《孟子》6.1、6.7章曾有讨论,可参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明空曌尔

    【本章解读】中,“应招”应读为“yìng zhāo”,但有读为“yīng zhào”,有读为“yìng zhào”,有读为“yīng zhāo”,皆有瑕疵。客观原因是:“应yīng”与“应yìng”、“召zhào”与“招zhāo”多次、反复出现,容易出错;一次成诵,不够熟练,难免出错;诵读和普通话的功底不够,满分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