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第三章】如何应对和战胜抑郁?降低孩子患抑郁风险的方法

【抑郁·第三章】如何应对和战胜抑郁?降低孩子患抑郁风险的方法

00:00
19:25

第一章第30讲 抑郁(三):在挫折中升华

樊登读书的朋友,你好!欢迎来到《生活中的心理学》,我是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博导,王垒。

这一集,我给大家讲抑郁的第三课:如何应对和战胜抑郁。

说到抑郁的应对,首先大家要确定一个观点,那就是,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也叫精神疾病,要认真对待,要及时就医,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在一些情况下,要通过专家的指导,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双管齐下,才能奏效。不能采取强忍、拖延或漠视的态度,这样会对治疗非常不利。

上一集提到,抑郁症有生物躯体原因,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措施。同时,抑郁症也有很大的社会心理因素,这方面可以采取心理干预手段,对症处理,我来给大家讲一些方法。

一、预防优先:快乐教育还是挫折教育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儿童少年时期的经历,对于日后的成长和成年人的抗挫、耐压能力,是有很大影响的。这里要提到两种教育方法,一种是快乐教育,一种是挫折教育。乍听起来,它们好像截然相反,互相对立,但其实,它们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让人健康茁壮地成长,有能力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打造快乐人生。

说到快乐教育,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减少学业压力,减少考试难度,让孩子有更多时间玩耍,每天过得快快乐乐的。其实,这种认知是不全面的。快乐教育的核心主张是,要以积极的方式鼓励人们在生活、学习中不断探索,发掘人们学习的积极兴趣和好奇心,对于出现的问题、错误、毛病,不是以简单的呵斥、处罚来纠错,而是鼓励人们寻找、分析原因,积极地探索正确的方法,让人快乐地学习、成长。

特别是,学习的成长,往往需要大量的尝试,要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排除无效行为,找到有效行为,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肯定、鼓励、奖赏,这样,人们才会乐于去一次又一次地探索。而每一次探索成功,就会得到积极的肯定和奖励,这样人就会建立起正向的、努力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就拿初学毛笔书法来说吧。刚开始描红模字,一篇儿下来,不用说,很容易挑出毛病。但是如果你这样挑人的毛病,那么同样很容易的是,人们会放弃,因为从中得不到快乐。快乐教育是说,其一,要让人们学会享受这个过程,比如,如何正确地握笔,如何正确地运笔,有什么窍门,有没有某些地方是写得还不错的,值得鼓励的,变得越来越好的。其二,要告诉人们,比写得好不好更重要的是,你要坚持,10遍、50遍、100遍,自然会越写越好;天道酬勤,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这样,人们就知道,结果是可以预期的,只要努力,功夫到了,就一定会有成果,人们就会有信心,就会乐于去坚持。相反,如果你总是想挑毛病,并呵斥、惩罚,那么人们很快就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

在工作中,掌握新的技巧,学习新的软件,开发新的产品,也都是如此。

快乐教育的反面不是挫折教育,而是惩罚教育。惩罚教育不仅会使人放弃学习,甚至还会带来心理创伤。研究表明,不恰当的惩罚、呵斥,甚至会对大脑的神经功能造成伤害。

挫折教育是说,要正确地面对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失误和失败,包括长久的尝试得不到结果。比如,有位设计师这样说道,工作中,如果把时间分成1000份,那么所谓灵感只有千分之一,其余的999份都是等待,没有结果的等待,这就是人生。有时候,人们试验一个新产品,可能一次又一次失败,这是正常的。我们要学会接受这样的事实:生活中的失败是常态。这样,人们就不会那么脆弱,而是理解,成功是要有艰巨的付出和坚持的。为此,有时需要有意地安排一些有难度的任务,让人们得到适当的锻炼。

所以,挫折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理准备,使得人们有足够的心理韧性,去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挫折。也许有人把挫折看成是痛苦的来源,但挫折也是打磨毅力的来源。其实:

在成功者的字典里,写满了痛苦,而它们连接起来越长,就越意味着,绝不放弃。

大家还记得前面讲过的,斯金纳的鸽子啄按钮、桑代克的猫逃出笼子、托尔曼的老鼠走出迷宫、马戏团的狗熊学会耍马叉吧?那就是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最简单的结合的样例。请注意,这些动物每次成功的时候,都会得到奖励,这就是积极的肯定。但它们每次失误、失败的时候,也没有遭到惩罚或者挨揍。这就是包容。包容学习中的差错与失误,才能鼓励不断探索。而这些动物也必须不断努力,从失败的挫折中寻找新的方法。最终它们会发现一个规律:虽然实现目标挺难的,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如愿以偿。人类在学习和工作中也需要树立这样的认识。

挫折教育的反面是溺爱教育。溺爱教育是指提供过度的保护和过分满足,生怕遇到挫折,什么都替孩子解决,使孩子丧失自立,丧失自己努力获得快乐的功能,变得娇气、脆弱,有一颗“玻璃心”,一点儿事儿都经不得,一点苦都吃不得。这样的人一旦遇到大点的挫折,就容易崩溃,就成为抑郁的易感人群。

所以,总结一下,其实存在四种教育类型,分别是快乐教育、惩罚教育、挫折教育和溺爱教育。其中前两种是相反的,后两种也是相反的。我们要多使用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的方法,而避免使用惩罚教育和溺爱教育的方法。

总结来说,快乐教育提供了一种隔离功能,使人远离抑郁,而挫折教育提供了一种免疫功能,使人不怕困难,免于患上抑郁

二、治疗抑郁的常规建议和措施

说到抑郁的治疗,有很多常见的方法,都是针对我们前面说到的抑郁的一些具体特征,对症下药。心理治疗师理查德·奥康诺尔博士(Richard O’Connor)曾总结过这样一些建议,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六步调适法”。

(1)情绪调适。学会管控情绪,增加愉快的情绪,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必要的时候,宣泄情绪。

(2)认知调适。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方式或假设,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关系、认识环境。

(3)目标调适。为自己调整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并把它化为一系列小步骤,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目标计划管理”,使自己不断地有成就感,而避免不停地遭遇失败的痛苦。

(4)人际关系调适。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消除不良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同时不必过于担心给别人拖累,因为其实每个人都是有善心的。

(5)身体调适。该睡觉就要睡觉,该休息就要休息,该锻炼就要锻炼;同时要远离一些不良的刺激,比如酒精、药物。

(6)自我调适。有时,我们对自我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导致自卑、内疚、失去自信、自尊水平过低,这都是不客观的自我评价造成的。要积极地、合理地评价自己,坦诚地接纳自己,学会为自己骄傲。

总之,要用积极的方法调适自己。要相信,你就是拯救自己的那个人。

三、采用感恩APP程序,降低抑郁

如今,智能手机为有效降低抑郁提供了新的手段,使用非常方便。比如,有人专门开发了“感恩APP”降低抑郁的小程序,有学者专门针对这款APP进行了研究,成果于2019年发表在《行为研究与治疗》杂志上(Heckendorf, H., Lehr, D., Ebert, D. D., & Freund, H.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我来介绍一下这个成果。

邀请志愿者每天都使用感恩APP,以此进行在线培训和干预。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遇到困难或不明确的地方,会得到在线反馈。重点是,人们会得到督促,不断坚持地使用这款APP。在线感恩培训每周进行五次,每次时间为45-60分钟。

培训练习涉及感恩的四个核心要素:

第一,促进对日常生活和个人传记中的积极时刻的感知(认识);比如,每天用APP记录下自己开心的时刻,或被别人感动的时刻,可以是用文字记录,也可以直接用手机拍照。

第二,鼓励评价这些事件是积极的和值得感谢的(认知);比如,每天回顾自己记录的感人的文字和照片,分析自己过去是否忽略了这些感恩的事,了解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学会重新认识生活,知道感恩的事情每天就发生在自己周围。

第三,加强感恩的情感体验(情感);比如,重新体会感人的过程,体验相应的感恩的感觉,体验感激的积极情绪。

第四,鼓励参与者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并采取行动(行为)。比如,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可以是写感谢信、发邮件,甚至亲自登门拜访,表达感谢。

培训有五个环节,具体流程我放在文字区中的“附录”里,供有兴趣实践的读者参考。每个环节结束时,参与者会总结自己的收获。一共持续5个星期。

(附录:感恩APP训练的五个环节的简介

第一环节:意识到积极的一面。这一环节主要介绍培训和应用程序,以及感恩的概念和它与幸福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分析当前的感恩状态;学习在生活的不同领域感知美好的事物;了解感恩的作用;学习并使用感恩APP程序:每天使用这个应用程序作为感恩电子日记来使用,包括拍下积极的经历的照片或做笔记,每天晚上回忆积极的经历和它们的来源。

第二环节:体验感恩。主要内容是学会把注意力引向积极的事件,并加强感恩的体验。 具体内容包括:通过想象,练习自我感知,并强化感恩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贯穿感恩。用所有的感官来体验感激之情。

第三环节:接纳美好。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对感恩事件的积极态度。具体内容包括:识别阻碍感恩的态度,矫正关于感恩的不正常认知。在自己每天的日记中表达感恩。

第四环节:表达感激之情。具体内容包括:发现善的来源。捕捉到有人在做善事。表达感激之情,比如写感谢信,登门表达感激。

第五环节:在日常生活中巩固感激之情。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回顾所学到的知识,并为将来做一个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回顾各节课的总结,并将感恩之心融入今后的生活中。)

5个星期后,测试发现,感恩练习显著降低了抑郁水平,提高了积极情绪。

前面的课程中,我们讲过感恩可以带来快乐,因此,感恩能够消退抑郁,道理是相通的,摆脱抑郁的重要方法,就是让自己真正快乐起来。

所以,无论你遇到多大的痛苦或挫折,都不要绝望。记住,要感谢有很多人帮助过你,还正在帮助你,还能够帮助你。

感谢这个世界,就是帮助自己。

四、运动能有效缓解抑郁

运动是应对抑郁的另外一个重要法宝。有学者们做了一个长期的追踪实验,证实了这一点,成果发表2000年《身心医学》杂志上,我来讲一下这个研究(Babyak, M., Blumenthal, J.A., Herman, S., Khatri, P., Doraiswamy, M., Moore, K., Edward Craighead, W., Baldewicz, T.T., & Ranga Krishnan, K.,Psychosomatic Medicine)。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三组:运动治疗组,药物治疗组,运动加药物治疗组。

运动治疗组的志愿者每周参加三次有指导的锻炼,连续16周。每次锻炼先是10分钟的热身,然后是30分钟的连续测力或快走/慢跑,强度要够,要达到最大运动负荷的75%。最后是5分钟的舒缓放松运动。每次运动过程中都会对心率和感知疲劳进行监测和记录。

药物治疗组的志愿者则是服用舍曲林(Zoloft),这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药物服用过程由专业人士负责管理和监督,并及时评估效果和调整剂量。

结果发现,三组志愿者的抑郁水平均有显著缓解,而且,10个月后,运动组志愿者的抑郁复发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这说明,运动的效果更持久,而且无副作用。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运动治疗的方法,也是我们提到过的提升快乐的方法,同样是被用来抵抗抑郁的方法,大家不妨直接拿来使用。

也许有人会说,我没有时间运动。这是一个不明智的生活选项。你没有时间运动,难道你有时间痛苦吗?你愿意远离快乐还是远离痛苦?

选择运动,就是选择快乐;选择锻炼,就是远离痛苦。

五、给生活做减法

有时候人们很抑郁,是因为生活中目标太多,承担的负荷太大,压力太大。这时候,要给生活做减法,否则,你就会疲于奔命。

有位男士感到生活不堪重负,就找柏拉图寻求解脱的方法。柏拉图说,你背上一个筐跟我走。两人一起来到一条铺满石块的路上。柏拉图说,你每走一步,就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放到筐里,一直走到路的尽头。于是两人一起沿这条路走下去。那位男士走一步捡一块石头背上,越走越艰难,以至于不堪重负,几乎快走不动了。当他走到终点时,柏拉图早在那等着他了。柏拉图问他感觉怎么样,他说,真的很糟糕,越走越艰难。柏拉图指着他背后的筐说,你要的东西越来越多,你的负重就越来越大,行走就越来越困难,人生也是如此。你确定你真的需要这么多吗?如果你会做减法,少索取一点,就会轻松很多,除非你有这个需要,并且有这个能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这样你既有成就,又不至过于沉重。每个人心中都有座山,这个山的高度,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要想登得高,要做加法;但要真的登上去,要做减法,减轻负重。何况,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攀登珠峰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所以要学会做减法。

然而,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习惯性地忽略在生活中做减法的策略。人们遇到各种问题时,往往偏好加法原则。这个研究于2021年发表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我来介绍一下这个研究(Adams, G.S., Converse, B.A., Hales, A.H., & Klotz, L.E.. Nature)。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被招募的志愿者被要求完成一个拼图修改任务,这个任务规定,每次只能修改拼图中一个格子的颜色,要求志愿者使用最少的修改次数,让拼板上的图形变得上下、左右都对称。大家可以划到下方的文字区,看一下我给的图示。结果发现,大多数志愿者都是在图形上增加新的颜色块,来使得图形对称,而不是直接把拼图左上角的颜色块清除。在另一项研究中,让志愿者们给单位提供制度改革的合理化建议。结果发现,大多数人提的意见都是增加一些措施或规章,而不是减少一些措施或规章。


一系列实验说明,人们普遍地持一种固有的心智模式,认为越多就是越好;尽管有时明明有更简化的方法,却视而不见。其实有的时候,少就是好。这再一次证明了我国古代的思想智慧:大道至简

生活学会做减法,你会活得更轻松。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古老的格言:

即使是在患难中,也要欢欢喜喜的,因为我们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希望。——《罗马书》

六、小结

这一课,我们介绍了应对抑郁的方法,包括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包括一些常规的建议和措施,还包括感恩APP和运动疗法;我还特别介绍了生活中的减法策略。

下一课,我们讲另外四种对抗抑郁的方法:音乐法,舞蹈法,饮食法,钻石切割法。

我是王垒,感谢收听本期《生活中的心理学》课程,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