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焦虑为什么产生?如何有效减轻焦虑?

【焦虑】焦虑为什么产生?如何有效减轻焦虑?

00:00
26:35

第一章第25讲 应对焦虑

你好!欢迎来到《生活中的心理学》,我是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博导,王垒。 

这一课,我给大家谈谈焦虑,什么是焦虑,焦虑的特征和后果,以及应对的方法。

先来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一年,一期商业期刊的封面人物故事,讲的是联想公司的CEO杨元庆。记者问他,“为哪些事情睡不着觉?”回答是:“几乎所有的事情。”杨元庆说,我做过很多焦虑的梦。都是公司日常管理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有客户在抱怨我们不能满足需求、零部件短缺……我经常醒来,有时候整夜不眠。”


第二个故事。有一个学生去国外大学读书,学习环境是新的,语言环境是新的,文化环境也是新的。在这种新的环境中,有点儿不太适应,搞不清如何应对。比如,一门课,第一次作业得了90多分还挺开心,可第二次作业只得了80分,Ta就想不明白,自己觉得第二次作业写比第一次作业还要好,可为什么却得了更低的分数呢?很难理解。这种行为和结果之间缺乏稳定的一致性关系,使TA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也不能预期下一次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因此非常地紧张、焦虑。

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焦虑,如果应对得不好,就会破坏心理健康,甚至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

这就需要借助心理学的科学方法。


一、什么是焦虑?

首先,解读一下什么是焦虑。

美国精神病学联合会把焦虑定义为,紧张的焦躁不安或身体症状所伴随的对未来危险和不幸的预期(奥特曼,2000

焦虑的时候,人感觉到失去了正常、平静和安全的状态,进入了异常的、令人烦躁不安的甚至是恐惧的状态,特别急于想要逃离或回避这种状态。因此,焦虑是一种有很强的驱动力的情绪。

焦虑和恐惧大不相同。

其一,恐惧是一种原始的基本情绪,是一种单纯性的情绪,而焦虑则是复合情绪,包括有恐惧、内疚、愤怒、痛苦等成分。恐惧是天生的,而焦虑则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产物,受到后天环境和经历的影响。

其二,恐惧情绪的产生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刺激或原因,而焦虑则主要是在危险刺激或者情景发生之前,就产生的一种紧张的预期。


其三,恐惧情绪发生,诱导人们采取行动规避危险,逃离危险,这是有适应价值的。然而,如果这种适应性行为无效的话,恐惧情绪就可能转化为焦虑,人们会非常地担心如何去摆脱当下的或未来的威胁或危险。如果这种焦虑长期不能解脱,就可能演化为严重的神经症状,就成为“适应不良的情绪反应”。

比如,你在工作中出了差错,你会非常害怕遭到上级的批评、公司的处分,同事的嘲笑,这是恐惧情绪。一旦所有这些事情都发生了,你就会非常难过。而如果你有了这样的经历,下次你可能就会非常担心再出错,因为你知道,如果再出错,你同样会遭到这样的批评、处分和嘲笑,于是你就会非常地紧张,压力很大,并且长期不能释怀,在工作中总是战战兢兢地,生怕出错;即使并没出错,可感觉就像自己出了错一样。这就是焦虑情绪了。


二、焦虑的后果

如果习惯性地害怕某些事物,总是担心可怕的事情发生,就会产生适应不良的症状。

情绪心理学家欧曼和索尔斯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探讨了人们习惯性的恐惧对日常行为反应的影响,1994年发表在英文的《变态心理学杂志》上(Ohman, A., & Soares,J.J.F. (1994).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3, 231-240)。我来讲讲这个研究。

大家知道,有人对蛇非常害怕,有人对蜘蛛非常害怕。于是就招募这样的志愿者,一共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门害怕蛇的人,一类是专门害怕蜘蛛的人,还有一类人既不怕蛇,也不怕蜘蛛,我们叫对照组。

实验中让志愿者看各种图片。图片材料是这样设计的:一共有四种图片,一种是各类蛇的图片,一种是各类蜘蛛的图片,一种是各种花卉的图片,一种是各类蘑菇的图片。每类图片又分两种,一种就是原始的图片,也叫“原型图”;还有一种是经过特殊处理,把它们随机切割成碎块,然后再重新随意地拼接起来,这样,虽然图片的材质、内容是完全一样的,但是重新拼接以后,完全看不出原来图片的实际内容了,这种图片叫做“掩蔽图”。

实验的巧妙设计主要在下面这个关键环节。在随后的实验任务中,每一个志愿者要多次看一系列图片。每次都先看一种实物的原型图30毫秒,随后要看的图,又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随后看100毫秒由这张原型图改造成掩蔽,比如,如果刚看的原型图是一条蛇,那么随后就看的是,由这条蛇的原型图改造成的掩蔽图;另一种情况则是,继续看原来这张原型图100毫秒这样,每次看图的时间长度是一样的,都是130毫秒。一共看很多次这类图片,包括各类蛇、蜘蛛、鲜花、蘑菇的图片。


每一次看图片时,任何一种情况下,都记录志愿者的电生理反应。结果发现,那些对蛇有习惯性恐惧的志愿者,看到蛇的图片,会产生显著更强烈的生理反应,但对其他图片则不会。而对蜘蛛感到害怕的志愿者,看到蜘蛛的图片时,会产生显著强烈的生理反应,但对其他图片则不会。而对两种动物都不怕的志愿者,无论看哪种图片,都没有强烈的生理反应。

也就是说,你害怕什么,那么一旦你看到了,就会产生相应的恐惧的生理反应。但请注意,志愿者其实看到的,不过是图片而已,并不是真实的实物,没有必要害怕。这意味着,习惯性恐惧导致了不良的适应问题:没必要怕的,也会怕。


更值得注意的结果是,在那个130毫秒的成对呈现图片的情况下,也就是呈现30毫秒的原型图+100毫秒的掩蔽图,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的恐惧生理反应是最强的!怎么会这样呢?按理说,实物的原型图只呈现了30毫秒,非常短。以往的实验已经证明,在这么短的情况下,志愿者根本看不清图中是什么。在随后呈现的100毫秒的掩蔽图中,志愿者也是看不清切碎了的拼接图里到底是什么,但是却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反应。


按常理,这是无法解释的。那怎么理解呢?这说明,那些对蛇或者对蜘蛛有习惯性恐惧的人,即使他们在意识水平、在注意聚焦阶段,并没有识别出任何有意义的刺激或场景,但在下意识中,非常地警觉,非常地敏感,在没有明确线索时,也非常紧张地预期有危险,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反应。


这就说明了一个现象,有习惯性恐惧的人,其实经常处在一种惴惴不安的、警觉的、敏感的状态,而这会大量消耗人的生理资源,包括消耗体能,耗氧,这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症状。

所以,可怕的并不是作出及时反应的恐惧本身,而是把它变成一种脆弱的习惯。

紧张、恐惧会诱发人的应激状态,包括多种可能的生理反应: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肠胃失调,头痛不止,神经衰弱,失眠严重,口腔溃疡。


还会出现一系列心理症状:

(1) 总有一种紧张感,尤其觉得时间不够用

(2) 对工作目的感到迷惑,终日处于急躁状态

(3) 情绪容易激动,遇事反应过激

(4) 感情压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和热情,不愿与他人交流,对来自他人的问候感到厌烦

(5) 经常出现错觉,判断往往失误

(6) 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的范围明显缩小

(7) 记忆力明显减退

(8) 组织能力、规划能力、预见能力均明显退化

(9) 性格发生变化,自信心不足,悲观失望情绪不断产生 

所以,出现焦虑、应激,要及时处置,不要让它变成慢性心理问题


三、应对焦虑的认知方法

应对焦虑的一大类方法是认知方法,也就是在认识上矫正对恐惧的看法和对恐惧的预期。

先以生病为例。不生病,是最理想的;但生病,也把它当成人生中的一种常态,谁还能不生病呢?想办法解决就是了。如果是绝症,那也选择正面面对。乔布斯得知自己患上了绝症,选择了对生命的重新认知:与死亡赛跑,更加努力地工作,要让生命最后一段时光“度日如年”——过一天,干出一年的活,发出最大的效率。他认为这是生命延长的最好的方法。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如果死都可以不怕,还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呢?

如果一定要焦虑,一定要担心,那么焦虑和担心的,不一定是生命有多长,而应该是如何使生命更有意义。


换句话说,要想学会面对死亡,要想不害怕死亡,方法之一是改变对死亡的认知,改变对生命长度的意义的认知。例如,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你生命的岁月有多长,而在于你生命的质量有多高;不在于死亡在哪一天来临,而在于死亡之前做了些什么。如果能树立这样的认知观念,那么就能更坦然地面对死亡,并且做好当下的事情。

再以下棋为例。人们常说:人生如棋,关键的几步走错了,满盘皆输。你如果总这样想,就会很紧张。但是,换个认知角度来说,也是对的:人生如棋,即使有很多步都走错了,也未必输掉,还有机会。

何况,人生不止是一盘棋!这句话,也可以有两个认知角度:

其一,人生不止是“一盘”棋。人生是由很多尝试、很多探索组成的,失败了一次,还可以有下一次;哪一次不成功,都是正常的;该努力的努力,该放弃的放弃,这才是人生智慧。

失败就像世间的沙砾,多一个少一个,没有什么关系。


今天都熬过来了,何必还在乎昨天。

其二,人生不止是一盘“棋”。人生就是人生,棋就是棋;人生不是下棋,人生的天地也不是棋盘。人生比下棋复杂的多,不是棋盘装得下的。世界很大,也很多样。

在一个地方不顺心,就换个地方成长。

不用跟这个世界过不去,因为无论你在不在意,它都是那样。

更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因为只要努力,你就会不一样

同时,也要在认知上让自己强大起来。如果你习惯于做弱者,那生活留给你的,也就只是恐惧。焦虑的人的一个典型的心理习惯就是,总担心自己应对不了未来的情境,其实所谓的未来的威胁,只不过是一种预期,而并非真实的。要让自己敢于面对现实和未来。

有一个英雄连队,叫“杨根思连”,它有三个响亮的口号: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

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要打胜仗,首先要有这种精神支撑。精神认知上先输掉了,也不会有后续的行动,有了也很难赢。


四、应对焦虑的行为方法

既然焦虑是不恰当的情绪和认知,那么我们就得把它从大脑中赶出去。而把它赶出去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采取行动。这里我们推荐三大行为方法。

1.运动疗法

焦虑的第一个行动方法就是运动治疗。运动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也可以是并不复杂、不需要很多技能的简单运动,比如做广播体操,做四肢伸展运动、扩胸运动,都是有用的。当然,要达到一定的时间量,让自己心肺功能活跃起来,心跳要达到一定的速度,身上要出汗。上一课我们讲过了,运动可以使人快乐起来,自然也就有利于驱散焦虑。

2.艺术疗法

艺术疗法形式很丰富,包括音乐治疗,绘画治疗,书法治疗,舞蹈治疗,或者从事任何一种艺术活动。从事艺术活动能让你非常专注,远离焦虑,能净化你的心情,还能提升你的生活品位和艺术技能,何乐而不为呢?关键是,从事艺术活动能让人沉浸:沉浸产生忘我,焦虑自然消退。

我来讲一个绘画艺术治疗的研究实例。


被招募的志愿者来到实验室,先静静地坐两分钟,让自己平和下来,然后测量他们的焦虑水平,包括回答问题和测量生理反应。随后,让每个人回忆一件自己生活中可怕的事情。在回忆中和回忆后,再次测量他们的焦虑水平。这个设计环节是激活人们对生活中特定事件的焦虑。

然后,所有的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三组,完成不同的绘画任务,时间为15分钟。

第一组是指定图案上色组,任务是给指定的图案涂颜色,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图形上颜色。

第二组是自由绘画设计组,任务是任意设计并画出自己想要画的一幅画。

第三组是自由绘画表达组,任务是画出自己刚刚回忆的那个可怕的、令人焦虑的事件。

我放上了这三种绘画任务的作品样例,大家可以划到音频下方文字区看一下。

绘画完成后,再次测量所有人的焦虑水平,结果发现,所有组别的志愿者焦虑水平都显著下降了;不过,相对而言,指定图案上色组自由设计绘画组的焦虑水平,下降得最明显,降低焦虑的效果最好。相关的解释是,人们彻底远离了焦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焦虑上,而是专注在眼前,随心所欲地绘画。这个研究证实了焦虑的艺术治疗的效果,于2020年发表在英文的《艺术实证研究杂志》上(Turturro, N. , & Drake, J. E. . (2020).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rts)


3.书写疗法

焦虑的书写疗法,是指通过书写,把你所担心的焦虑的内容写出来,释放出来,避免它继续占用你大脑的心理资源,从而使你能够更专注地去干应该干的事情。什么原理呢?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注意力课中所学的内容吧。人其实是可以一心二用的,也就是同时做两件事情,但是一心二用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你同时做的两件事情,只能有一件事情需要你高度专注的注意力,而另一件事情必须是高度自动化进行的,不太需要大量的注意力。比如,你可以一边走路一边聊天,而走路是不太需要多少注意力的,自然而然地走就是了。但是如果你走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你就不能分心聊天儿了,必须小心地看脚底下的路,否则就会摔得很惨。

焦虑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你如果总是在担心你要担心的事情,那么你就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分配到你该做的事情上。那么你该做的事情就会受到干扰,反而做不好。这就导致你所担心的后果真的发生了。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你越担心不想发生的事情,它反而就越可能发生,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那怎么办呢?书写法就是一个策略,它让你把注意力在时间上前后错开分配,先把注意力放在不该注意的地方,也就是你的焦虑情绪,把它先释放掉,然后就容易专心做该做的事情了。

心理学家做了一组焦虑干预实验,证明书写法对于释放考试焦虑是非常有效的,成果于2011年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我来讲一下这个研究。

在第一项实验中,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了两次有难度数学测验在参加第一次数学测试之前,学生们被简单地告知努力做就好。测试完成后记录成绩。随后,学生们面对了一个高压情景:他们被告知,如果表现出色,将获得金钱奖励;他们还要面对同伴压力和社会评价——那就是,他们每个人被告知,能否得到这个金钱奖励,取决于他和他被匹配的搭档的共同表现,而他的搭档现在已经完成了测试,并且成绩有所提高,所以关键就看他的了,他的表现将直接影响自己和搭档能否获得金钱奖励。他们还被告知,参加测试的全过程将被录像,供来自招生委员会、教师、家长和同伴进行评判。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激活考试焦虑。


然后,这些志愿者开始第二次数学测试,但在开始测试前,他们被分成两组,一组什么都不干,另外一组则花10分钟,写下他们对这个考试的所有的担忧。最后的结果发现,写下自己特有焦虑的这组志愿者,成绩提高了5%,而没有做任何事情的对照组,成绩下降了12%。

在第二次实验中,采用与实验1同样的方法,只不过对照组这回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让他们写一些和情绪无关的生活中的琐事,同样也是10分钟。结果表明,相对于第一次数学测验,在写作任务后的第二次数学测试中,焦虑情绪写作组成绩提高了4%,而生活琐事写作组成绩下降了7%。重要的是,这个实验说明,降低焦虑、提升成绩的效果,和写作本身无关,和写作的内容有关。

以上两个实验都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为了证明在现实场景中这个方法同样有效,心理学家们开展了现场研究。测试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第一次参加期末考试,这次成绩非常重要,因为常常被大学招生官们作为最初始的参考证据。

在期末考试前的六个星期,先测量了每个学生的日常考试焦虑水平。然后,在期末考场临考前,每个学生按要求完成一个写作任务,其中一半的学生,是要写下他们对考试的焦虑,而另一半学生,则是写下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但这个问题和考试内容无关。


结果发现,写无关内容的这组学生,他们平时考试焦虑水平越高,他们的考试成绩就越差,但焦虑写作组的学生则没有这种现象。对于考试焦虑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而言,考前“焦虑写作”比“无关写作”能明显地提高成绩。

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焦虑写作,主要对那些平时考试焦虑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有效,而对平时考试焦虑水平很低的人,作用不明显。这个研究系统地证明了焦虑的写作宣泄法,对于缓解焦虑、提高成绩有明显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效应不光存在于学习中,在工作场所和在其他生活场景里也是有效的。大家不妨一试。

小结

这一课,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焦虑,焦虑和恐惧的区别,焦虑的后果。随后,我们以生病和下棋为例,介绍了调节焦虑的认知方法。最后,我们介绍了应对焦虑的行为疗法,包括运动方法、艺术方法、写作方法,我特别介绍了绘画疗法和应对考试焦虑的写作法。

下一课,我给大家讲嫉妒情绪。

我是王垒,感谢收听本期《生活中的心理学》课程,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