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7.【热点】基金经理,创业不易(上)

0077.【热点】基金经理,创业不易(上)

00:00
04:45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追基零距离,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名字叫基金经理,创业不易,来自远川投资评论。


可以预见的是,2022年的到来也会伴随着一批基金经理离开公募,去私募创业。


其实公转私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了,从公募输送出去的私募基金之多,几乎撑起了百亿级私募的半壁江山。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以前大都是因为激励问题,这两年公募的激励做得很足,尤其是明星基金经理,都是含在嘴里怕化了,升到高管层里怕跑了。


但真要留下能人异士,还是难。因为能做基金经理的人,通常极富主见,这是投资这份职业自带的要求和训练,让这帮人满足于打一辈子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更何况中国基金经理这个群体,大多是过关斩将赢麻了的人生,考大学、找工作、卖方转买方、研究转投资,竞争难度是越来越高。一路赢下来,当上了基金经理,还要在每年一次小排名、每三年一次大排名里,多赢几次。能笑到最后的,要么天赋异禀,要么勤奋超群,大概率是兼而有之。


到了一定年纪,财务自由了,名声在外了,只用待遇、股权画大饼,边际吸引力自然也下来了。这群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走到了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尖的人,一旦开始追求极致的理念、话语权和自我实现,做私募是再自然不过的归宿了。


不过,就算同样是通过做私募追求自我实现,也有不同的路径,从入门级到地狱级,生态丰富的私募行业也给了不同性格、不同追求的公募明星,呈现出了不同的选项。


入门级:打不过就加入


私募行业这十几年大发展的一个重要佐证,就是给很多心向往之的公募基金经理,提供了一条“打不过就加入”的模式。


所谓打不过,主要不是投资能力打不过,而是基金经理出来做私募会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除了投资是长板,其他都是短板。做投资机构说起来简单,只要投资做好了,其他问题迎刃而解。但突然之间抽走了公募里充沛的研究资源、销售资源和一大堆中后台人员,既要管钱,又要管公司,非投研事物分散的精力之多,足够毁掉一条净值曲线了。


直接拎包入住一家平台型私募,是面对这些麻烦最实用主义的解决方案。


也难怪董承非离任公告发布后,网友们火速翻出了他和王晓明、杜昌勇这帮老同志的合影。毕竟王晓明的兴聚和杜昌勇的睿郡合并后,已经是超过百亿管理规模的头部私募,中后台和渠道都是现成的资源,连办公地址都和兴全一样在浦东嘉里城,不过是挪张凳子、换台电梯的差别罢了。


不过,当下国内私募圈,最典型的平台选项还是高毅资产。邱国鹭早在美国工作时就有创办平台型私募的想法,2015年高毅在国内成立,是中国私募行业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型私募,网罗了包括邓晓峰、冯柳、卓利伟、孙庆瑞、吴任昊、韩海峰等多位基金经理。

加入这种平台型私募的好处,与其说是不同的基金经理汇聚在一起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倒不如说是共享了销售、运营、品牌等基础设施资源,而让这些基金经理们能够更专注地实践自己的投资理念、培养自己的投研团队、做好自己的净值曲线。


被许多基金研究者称为“中国主观投资第一人”的邓晓峰,在离开博时基金加入高毅的六年里,管理规模不降反升,逐渐积累到大几百亿,并依然保持着出色的业绩。这既是邓晓峰自身投资能力的兑现,也侧面说明了这种平台型私募对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保护与放大。


如今,林鹏领衔的和谐汇一、中信加持的远信投资,也都走在平台型资管公司的道路上,为下一波“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提供拎包入住、上手直接做投资的选项。


但这种省力的方式,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的创业需求,更何况在很多平台上也依然存在残酷的淘汰机制。比如全球最大的MOM型平台私募千禧年基金,内部的淘汰机制就非常严格,旗下孵化着200多个基金经理,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仅2021年淘汰了其中近50个团队。


所以,尤其是对于一帮中生代冲劲十足的明星基金经理来说,入驻平台未必是最主流的选择,很多人还是选择亲力亲为做好一家跟着自己姓的私募基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