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7.【热点】基金经理,创业不易(下)

0077.【热点】基金经理,创业不易(下)

00:00
06:19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追基零距离,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名字叫基金经理,创业不易,来自远川投资评论。


精通级: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单干是最常见的模式,毕竟有了名气,有了认知度,从头支棱起一片自己的天地是最自由的事情。这种以一个核心人物而构建起来的私募基金,通常被大家叫做“金字塔型”私募。


这种创业模式,对站在塔尖的基金经理来说,挑战通常都要比原以为的要大得多。主要是基金经理做私募老板,最终考验的是CIO+CEO的双重能力,既要管钱又要管人,两头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在投资端,基金经理自身的能力圈,往往会决定整个团队的天花板,旱时旱,涝时涝,没有公募大平台那种保收的说法。在管理上,自己还得从头带一个小团队出来,建立起自身的组织和文化。


而很多时候,投资和管理对人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擅长投资的基金经理们研究了那么多企业基本面和企业家的管理方式,但毕竟还是“纸上谈兵”。在组合里加仓减仓,和在公司里留人走人,考验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能力。


前者是专才,要深度,后者是全才,要广度。做好投资,得有一定的钝感,不能对市场的每一个细节都过于敏感、过度反应;但做企业的管理者,反而要相对敏感,要注意到组织建设和公司治理的每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自己和研究员的关系、如何突破核心渠道的销售资源、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公司品牌、如何应对净值波动下的各方压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对一个投资出身的人来说,就是要让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整整齐齐地面对开公司的种种问题。


2018年底,我曾和一个公募出身的私募老板聊过公募和私募的差别。那时候,市场上哀鸿遍野,几乎所有机构都顶着不小的回撤。这位年过四十的基金经理叹息道,“公募就是温室,你的周围、你的侧面、你的背后都有人保护着你,但做私募就是到了一个丛林,到了UFC的八角笼,要活下来就不能停止战斗。”


在公募的时候,市场行情不好,除了把投研做更好之外,也就是偶尔被PR要求做个市场点评,被市场拉去做个现场路演,只要主动卸载各类APP,就可以对评论区的痛骂装看不见;同事也多,总有那么一两个可以跑出业绩,给公司拉点规模,年终带大家“共同富裕“”。但做私募,一旦年景不好,四下无人,就只有自己。


在如今私募圈群雄逐鹿的环境里,没个承受三五年折腾的心理准备和抗压能力,很难把创业这件事坚持做下去。从创业到放弃的基金经理,也不会止于富国于洋一人而已。


地狱级:再建一个平台


不过,单干还不是最难的。还有地狱级的创业难度,对应着更大的野心。


在资管行业,如果要做真正的大事业,已经验证的路径就只有两条——标准化或平台化。标准化做到极致就是先锋领航集团,平台化做到极致就是千禧年。而2015年高毅的横空出世,则为资管行业提供了一个平台型私募的中国样本。


这几年公募高管创业做私募也越来越多,光是2021年从公募总经理、副总经理、投研总监任上离职的人就不计其数,其中也不是没有拉拢几个明星基金经理,再造一个平台型大私募的想法。毕竟,高毅的平台承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吸纳下所有打算只想做投资、不想做管理的明星基金经理。


但复制这条路的难度,和前面比起来堪称地狱级。


首先很少有人能复制当年邱国鹭的路径。在美国大型对冲基金里打过工,也曾经在华尔街自己创过业,也接受过平台型母基金的帮助。回国之后,先到南方基金担任了几年投研总监,推动过两轮投研改革,深入研究了事业部制、基金经理负责制、投决会制等各种投研架构,对基金经理创业之难、各种投研机制自身利弊、以及组织如何分配职责权利等,有过很多思考和实践。


对于邱国鹭来说,他一直相信对知识分子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管。高毅也每年也只开两次全公司层面的大会,一次做合规培训,一次做年终总结。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机制的设计。


从高毅成立之初,很多规则就是前置的。比如高毅非常有特色的产品命名制,绑定了基金经理自己的名字和跟投机制;比如基金经理业绩提成、奖金递延和股权激励机制,都不会因人而异地去做频繁地变动。


坦率地说,高毅这几位明星基金经理,在规模、业绩和号召力上在这些年演绎出了很大的分化。尽管高毅会通过渠道发行节奏、FOF产品设计等环节的调配,在基金经理之间动态地平衡,但如何把所有人都开开心心地留住,不重蹈公募流失明星的覆辙,始终是一个平台型私募CEO长期需要应对的挑战。


这两年,邱国鹭的投资业绩隔三差五地被持有人拿出来问候,同行相轻者也不在少数。但不得不说,高毅这个平台本身的成功,足以说明邱国鹭在地狱级的管理难度面前所展现出的作为一个CEO的能力和格局。


对于方兴未艾的中国资管行业来说,最终能做成平台型私募的人,肯定也不会止于邱国鹭一人。但下一个高毅,又会是谁?


在公募基金公司越来越同质的今天,在投资策略上寻求差异,在基金管理上表达个性的空间,越来越像私募倾斜。


专注地战斗在二级市场里,对个性和自由的向往,让公奔私这条道路上永远人才济济。但职场的自由往往是有条件有代价的,正如在奈飞著名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里所定义的一样,自由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而在公奔私的语境里,对基金经理说,最重要的代价,或许就是脱去平台的包装和保护,把个人能力更真实地呈现在赤裸的市场中,在更全面的竞争中检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成王败寇不由分说,证明自己的机会也往往只有一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