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追基零距离,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名字叫基金经理的掉队与逆袭,来自远川投资评论。
时间有的时候是好公司的朋友,但未必能和基金经理的规模做朋友。
随着时间的拉长,公募大腕的门槛可以说是一降再降。根据统计,短短 3 个月里,公募已无千亿股票基金经理,500 亿规模的基金经理剩下 7 位。若以 300 亿规模为「头部」界限,其中的基金经理也从 39 位掉到 20 位。
规模缩水:新老面孔交替
仅剩的20名300 亿基金经理中,仍旧是老面孔。毕竟曾经都是千亿的家底,葛兰、张坤依旧拉开了断层式的差距。
规模跌幅居前列的杨锐文、冯波和曲扬,较前一季度均跌去了四分之一以上,俨然成为落难三兄弟。代表基金录得成立以来最大单季度回撤的杨锐文,在 4000 字的季报小作文里不卑不亢,既为基金的回撤向持有人致歉,也在看到短期周期类资产占优的情况下,有理有据地坚持长期对科技成长的主要配置。
不过无论如何,他们仍在 300 亿的「头部」里。
谁被不幸掉队了呢?对比 2021 年底,有 20 位基金经理掉出了 300 亿,规模跌幅均在 20% 左右,其中不乏劳杰男、姚志鹏等“黄金一代”和杨瑨、郑泽鸿等新晋顶流。
对黄金新一代而言,一季度的下跌是去年高位回调的烦恼,主攻新能源的姚志鹏,开始强调全球智能汽车新产业周期的启动;TMT出身也热衷消费行业的杨瑨,仍在期盼着“居民生活恢复正常”;董承非大弟子乔迁和被基民追问“你怎么看”的袁芳,冲击 400 亿暂成奢望。
只不过,今年以来业绩一直处于垫底区间的蔡嵩松,仍获得了基民逆势加仓。同样在市场逆流中实现逆袭的还有汇丰晋信的陆彬。在众多老将发行新基金折戟沉沙的行情中,陆彬凭借开年发行的汇丰晋信研究精选混合,募得 53 亿的基金份额,一举跨越 300 亿规模门槛。
除了基金经理个人层面,基金公司里能笑傲江湖的,也唯有易方达了。
将一季度 300 亿基金经理所属的基金公司与 2021 年底做对比,会发现中欧和汇添富均有 3 员大将跌落 300 亿。中欧三人里,刘伟伟是周应波接班人,袁维德师从曹名长,全是“星二代”;汇添富的劳杰男、杨瑨和郑磊,则是中生代顶流。
规模普遍缩水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基金规模等于单位净值乘以份额,因此下跌原因无非两种:投资人赎回,或者净值下跌,两者同时减少,或者一个下降的速度比另一个上涨的速度更快。那么,一季度基金规模普遍缩水,是业绩拉胯过快,还是持有人累觉不爱?
数据显示,大部分基金经理代表产品一季度基金净值在下跌,基金份额却在上涨,郑澄然的基金份额甚至上涨了四分之一。而份额下跌者,幅度也都在 10% 以内。
值得玩味的是,陆彬的代表产品汇丰晋信智造先锋份额下降了 8%。尽管他的基金净值一季度均在下跌,但整体管理规模涨幅却在 300 亿基金经理中拔得头筹。关键就在于他一季度发行的新基金,募集到了 53 亿资金。
新基金的发行时间,从来都是个难度颇高的技术活。虽然陆彬 2021 年发行的 2 只新基金规模不过 30 亿左右,但他 2021 年旗下基金可观的回报率让他的名声更上一层楼。他 2022 年发行新基金时间定在 1 月下旬,既有连续 2 年的业绩背书,市场的热情也还没被春节后的绿色恐怖吓退,因此赢得了整个公募基金一季度难得的“胜利”。
如此看来,一季度基金经理规模缩水的主要原因呼之欲出:份额变化不大,可以排除出主要原因的角逐,剩下的,便是业绩不好了。
业绩分化:成也基准,败也基准
比较 300 亿基金经理代表产品 2022 年至今的业绩,哪怕是矮个里拔将军,将军也退化成了布衣之雄。整体来看,300 亿基金经理全军覆没,他们的代表产品无一在今年已经过去的时间里实现正收益。
从相对收益来看,跑赢沪深 300 和偏股基金指数的基金经理只有 4 个——郑澄然、冯波、刘格菘、张坤。两个是广发,两个是易方达,偏安羊城,隔着珠江相望。互相不挖人的广州德比也算是相爱相杀了。最能抗跌的郑澄然,一季度重仓股大换血,剔除了阳光电源、桐昆股份、荣盛石化和中来股份,新进了晶科能源、宁德时代和海优新材。
而一路内卷的陆彬,虽然代表产品汇丰晋信智造先锋在一季度遭遇滑铁卢,但管理的其他 3 只基金都表现出较强的抗跌能力,汇丰晋信核心成长和动态策略混合的跌幅分别是 12.4%、16.1%。
无独有偶,明星基金经理旗下基金业绩分化很大的还有季新星和萧楠。
虽然萧楠的代表基金易方达消费精选没能跑赢指数,今年跌去了将近 20%,但他另一只不那么知名的基金——易方达瑞恒灵活配置混合只跌了 1.3%,眼看着就要率先收复今年的失地了。
冰火两重天不仅体现在萧楠基金的业绩表现,更体现在持仓上。
如果说陆彬和萧楠不同产品的业绩差异是来源于业绩基准给予的选股空间,那季新星的业绩分化则更直接的来源于业绩基准所追求的风险收益比不同。
华夏回报混合A录得 7.4% 的跌幅,与其 4 成仓位有很大关系。事实上,季新星从去年 2 季度开始就逐步进行降仓操作,2022 年 1 季度幅度尤大,也因此最大程度控制了跌幅。
华夏回报作为一只诞生过江晖、石波、胡建平、蔡向阳等行业大将的明星产品,其设计初衷是公募进行绝对收益的尝试,在尽量避免基金资产损失的前提下,追求每年较高的绝对回报,业绩基准是同期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资产配置范围很灵活,而这也给了基金经理自上而下做仓位判断的自由度。以后视镜来看,仓位调整也给华夏回报今年的回撤控制带来了一定的效果。
谁都逃不开周期。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在 2020 年的事业高峰期有多辉煌,2022 年初的事业低谷就有多么黯淡。对基金经理而言,基金规模缩水得再快也不过是数字,但对基民而言,就是实打实的亏损。
对于明星基金经理而言,曝光度摆在那里,他们的一举一动被无数双眼睛盯着,某种程度上,也间接减少了基民与基金经理之间的信息不透明。持有人越了解产品背后的操盘手,越容易产生信任,下跌的时候也越拿得住,越敢出手。
只不过,当基金经理名下的产品越来越多之后,有时候业绩基准是什么,可能比基金经理是谁,更关键。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