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谓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02

332谓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02

00:00
17:42

“不发业者。是无记故”,有时候,你觉得,我这个人一天到晚,一个人一天啊,修道人,既没有烦恼,也没有痛苦,诶,你生活呢,诶,我有退休金啊,诶,我爸爸妈妈给我的呀。那干嘛呢,现在暂时休息休息,有没有思想呢,没有思想,吃饱了饭1336没有事,这种叫“不发业者”,既不能为善更不能为恶。你说他是善人吗?他不是善人,他没有作恶的本事,你说他是恶人嘛?他也不是恶人,恶不起来。不发业者,也用不着修行,这些人无记中,就是竟日昏昏醉梦间,就是这样的人生,这不叫做修行。 “彼皆容与苦根相应”但是以佛的眼光看起来,不管是“任运贪痴”,注意哦,“任运烦恼”,或者是无记无明,都属于苦根相应。都叫做苦。他是属于苦的范围,不属于乐,你不要看一个人白痴,白痴也蛮苦。就是苦根相应。苦的根根。唯识有二十二种根,这个根根。习气烦恼,心理的根,修行要把这个根拔掉。眼根耳根,鼻根,身根,这五种根,意根,这个思想,六种根。男根女根,男女的观念忘不掉,等等,有二十二种根。这二十二种根,不能拔脱了,根都没有烂掉,没有拔掉,没有化掉,说有道修行没有用的,那不是,所以唯识了解了以后,你才晓得自己修行,现在我做功夫到什么程度,你说我会打坐,气脉流通有什么用?那在身根上转嘛。这个身体要烂的,有一天你没有身体了,你道到哪里去了?那个不叫做道了。懂了吧?道不在这个身体,但是真得道啊,这个身体自有转化的,二十二根都变了,是这个道理。 那么“瑜伽论说。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瑜伽论,弥勒菩萨说,我们人生一切众生,自然的任运生出一切烦恼。所谓烦恼啊,这个心理状况,随时在痛苦快乐,或者是昏昏迷迷的,不痛苦也不快乐中。“现行可得”,现在的心理状况。 “若通一切识身者。遍与一切根相应”这个所谓烦恼,感受,“通一切识身者”,哪一切识身呢?就是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一切识身者,“遍与一切根相应”,一切根,我们刚才大概报了一下,有二十二种根,将来这个本书下面会讲到的。现在,希望大家不记了,一记呀,搞乱了。大概晓得,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根,记得的啊,男根,女根,等等,命根,这个生命,这些等等的,一共有二十二根。那么这个根啊,二十二种根,详细的解释很不同,譬如说就三种来讲,所以研究佛学,就是真正研究佛学就难了,譬如说,男根,女根,命根,这三种解释又不同。男根呢,是男人的生殖器,在戒律上,女根是女性的生殖器,那么说这算是命根?不算命根。这是生殖器官,命根呢,诶,生殖器官的那个神经,最细微的地方。譬如学密宗啊,学道家的啊,讲丹田,海底,我们学针灸的叫玄关,气海,那些地方是命根,这个命根又不同,有形的命根;还有无形的命根,又不同了,所以这些都是解释起来,学佛学都要了解,佛学是个科学,分析起来很麻烦的。现在给大家大概介绍到这个样子。这就是刚才讲到“遍与一切根相应”。 “不通一切识身者。意地一切根相应”,有些心里的作用,不通与一切识身,生理上就没有了,有一部分,心理作用,纯粹心理的,这个是“意地”第六意识啊当中的一切根啊,有关联的。所以,“杂集论说。若欲界系。任运烦恼。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所余皆是有覆无记。故知三受各容有四”。他说所以《杂集论》这本佛经上讲,我们有许多的心理作用,哪怕你在学佛修行,是属于欲界的心理,叫做“欲界系”,譬如我们经常碰到学佛的人,学到很多,哎呀,我呀,吃素吃了十年了,念佛拜佛拜了二十年,你看我现在还生这种病,你这个话,一听蛮有道理。因为我接触的面比大家多一点,不止佛教界,有许多人说,老师啊,我现在信佛了,不信基督教了,我说你信得蛮好,为什么要改变啊?因为我对宗教平等平等,你信宗教总叫你做好事,改变很奇怪。不是啦,1337我信了二十年基督教都不灵呐。我说为什么?求什么都求不到,上帝不帮忙,我最近念观世音菩萨,倒蛮好。我说好嘛好嘛,那你就信佛了,你说这种心理是什么心理啊?拿佛学来看,欲界心理。他学佛信教是做生意。格老子我都信你信了二十年了,你都不帮我忙啊,他就是这个道理啊,那是学道吗?哦,菩萨原来专给人家帮忙的呀?所以这样一来,我自己不敢做菩萨,那忙死了。那两个人打架都来拜菩萨,你要帮我忙,把他揍死了,这一边说,你要帮我忙,这个是坏蛋,你要害他,这菩萨究竟帮那一边呢?这是功利思想,一般人学佛学道都是功利思想。大家要检查自己心理啊。所以我常常说,佛法是空法,学空。大家的心理呀,以有所得心,求一个无所得的法,佛法是无所得,本空。背道而驰。这个矛盾的,你何必学佛学道呢?你如果我学了佛,身体会健康,不生病,那做不到,照病不误。那么我何必信佛?谁叫你来信的?你去信病好了。你就是信佛生病,不信佛也生病,这个同佛法是两回事。那么你说我信佛了以后,因此无病,那也并不一定是佛不佛的问题。那是你心理的转化,这佛法一切唯心造。那么你要把这个搞通。唯识就是《华严经》这个偈子,“三世一切佛”什么是佛,佛就是心,这是佛经上《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你们如果要了解,什么是佛,“三世一切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阿弥陀佛也好,释迦佛也好,“应观法界性”,你应该了解什么是佛,“一切唯心造”,心就是佛。你信佛还不如信你的心。那么现在解释,这里研究佛学是做什么?研究自己的佛,研究自己的心,你把这个研究通了,可以学佛了,不然的话,我看,平常我说笑话,我说真话,有人说,哎呀,老师我学佛,我说我看佛在学你,绝不是你学佛。我说佛正要拜你为师。那都是功利主义的思想来学佛的,那背道而驰。所以《杂集论》这本佛经也讲了,“若欲界系。任运烦恼。发恶行者。亦是不善”你心理思想有一点欲望,欲望就是贪痴、有所求,痴就是没有智慧,贪就是有所求。以有所求的心,求不到就烦恼。求到了也烦恼,求到是喜,也是烦恼。“任运烦恼”,有此心理再变态,发恶行的,“亦是不善”,也叫做不善。 “所余皆是有覆无记”除了欲界里头任运烦恼,再增加作恶以外,其他的都属于有覆无记,昏昏迷迷过一辈子,糊里糊涂过一辈子,“有覆”迷住了,自己呀,没有明心见性以前,就叫做有覆,就是盖住了。无记,都在昏迷中,叫做无记。其余的心理都在有覆里头。 “故知”所以人生的境界,我们现在人生讲享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故知三受各容有四”就包括这四种,善,不善,有覆,无记”,这四种,在这个范围。这一段特别讨论的仔细。《成唯识论》我们也冷静的看看,为什么玄奘法师在这个里头集中那么多的佛经资料,跟我们讨论那么多,这就是人生,真正人生哲学,也真正在学佛。人生不过是这样,苦、乐,非苦非乐。这个就是人生。一切众生,我上次讲过,有个共通的目的,不但是人,离苦得乐。求乐。为什么你要努力发财呢?努力做事?我想去赚两个钱,买一栋房子,买了房子,诶,那就享受舒服的多了,舒服就是乐。我想如何如何都是求乐。不但我们,连狗都想求乐。你看那个狗到热的地方,那舌头吐的多长。他赶快钻个阴凉地方,离苦求乐。那个蚂蚁看到雨来了,赶快爬高,离苦求乐。众生共通的目的,离苦求乐。什么是真正的乐?这就要认清楚了,这才是学佛。所以极乐世界、常、乐、我、净、毕竟清净寂灭才是究竟之乐、是无漏之乐。无苦就是乐,不苦当然是乐了,还有个乐就是苦。就是逻辑的很清楚的道理。所以这一段,1338讨论的很清楚。修行的道理。“或总分五”,还没有完呢,还有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不是普通大学里头哦,都是修道的这些大阿罗汉,高人哦,佛的大弟子们。“谓苦。乐。忧。喜。舍”,这五根,这是二十二根里头拿出来,人生境界的,苦,痛苦,乐,快乐,忧,至于忧啊,我们人生啊,所以中国人,我常提这个话,这两句名诗,我们从小会背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人生境界都是如此,活了一百年,三万六千天,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年三百六十四天,多一点,六十五天吧,“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就是这个帐我常常算的,青年同学们记到,算算帐看,六十年,假使做一辈子你算算,三十年在床上过去、睡了,夜里要睡,去了一半,只剩三十年,四五岁以前还在无记中,莫名其妙。后来十几年是老化中,昏头昏脑,眼睛也看不见了,中间剩下来只有四五年,四五年三餐饭一吃,大小便一拉,真正人生活到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还不到,你算算这个帐,你现在用电脑啊,你们仔细算啊,所以人生没有什么道理看,所以以那么短暂的一个生命,赶快把握自己生命的根本,那你不要认为我后面还有好多年,后面好多年,越老越昏头,有什么用呢?年轻不懂事,越老越昏头。所以我讲人生境界,我常常告诉你们青年同学,人生啊,来生我要发个愿,做什么,一辈子做人家的儿女,一辈子做人家的学生,最舒服了,没有钱,伸手就好,儿子问老子拿钱是伸手要的,站到来要的。这个太太,先生问太太拿钱,先生们拿钱是坐到来要的,等到当父母问儿女们要钱,永远跪到来要哦,所以这个人生境界就是如此而已。赶快修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生就在五种境界,苦、乐、忧、喜很多,舍也很多,抛弃了,抛弃了,你看诗人的境界讲到了,苏东坡的诗作得多美呀,“此如春梦了无痕”,人生的境界,过去了的事,就像春天做一个梦一样,你想再回转来找那个梦,一点影子都没有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