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信等六根唯修所断

369信等六根唯修所断

00:00
16:22

信等六根唯修所断初禅就是心一境性,离身喜乐了,所以喜乐是怎么发起来的?轻安。身不轻安不会得乐呀,不会得快感;心不轻安不会得欢喜。所以大家打坐,坐在那里,很苦呀,这个脸好像挂下来。心轻安了,自然笑容来啦,同菩萨一样慈悲喜舍。所以我们大家做功夫呀,一看这个人是未到地的人。到地的呢,他坐在那里呢,笑眯眯的,轻安呀,他至少到了初禅,在有寻有伺中他也是有轻安的现象来。二禅,由初禅的心一境性了,(你不要我的寻伺了。)那除了离身喜乐,再进一步到了二禅,那就高明了,也是心一境性,定生喜乐。现在弥勒菩萨说二禅的加行就是说由你们当过兵的少尉升中尉的阶段,快要发表的这个中间。要跳过去,由尉官升教官,以前呢,还有个中校,那个少校还没有上来。在尉官跟校官中间,这个就是二禅的加行,这是比方啦。无寻了,不要去找了。比如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清净,不要想了。他上坐下坐自然在清净中。无寻有伺或者这个心境要很小心的才能保守住,不然就会掉了。所以二禅以上的到达了三禅境界无寻无伺,那当然轻安极了,喜乐极了,那是离喜得乐。纯乐不苦了,三禅是离喜得乐,这都是实际境界。所以要你们同学们搞清楚呀,要配合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跳出三界的功夫。所以这几年特地要你们在这里搞清楚,你们在这里都没有留意。所以都要把它研究清楚。所以他说论上说一切地有十一者,那么弥勒菩萨又说,任何一切地都有十一种善行存在,自然会发动,一切地。那么这个道理呀,“通有寻伺等三地皆有故。”有寻有伺这三地应该都有呀。那么这十一种善行,你说你学佛学到功夫有没有进步,那骗不到人,就看你平时做人讲话,走路态度,做人说话的态度,善行有没有起来。所以有时候我那些同学说我骂他,噢,我一看到,早就知道了,在我前面走两步,扭两下,我就看出来了。有些是菩萨扭呀,有时候是“擦地板”的扭呀!不同呀!有时候一看你,哦,是在善行中。你都不要注意,他在那个境界里头,他道德的脸,气象都出来了。不是那个境界里头,你假道德没有用的。所以古代大善知识大慧皋说,你悟了没有悟,欺骗我,你在我面前走三步路,你的命根在哪里我都看得清楚,这个道理。你还想逃的过?你今天做了什么坏事都清楚,不讲你算了。“止于至善”,你什么善?你那个是散乱之“散”也,散开的散。所以呀,此十一种善心通一切地。换一句话,善念你看现在科学可以证明呀。像美国都有了,你这个人思想善念一来,特种仪器一照那个光一看,就是好的。黄的,金的,白的,都不错。你那个坏念头一动,乌的是最糟糕啦。那个绿的,你那个心里头是魔的。有时候乌紫乌紫那也是很不好。现在你跑不了,你看将来呀,法官问案,这个科学仪器都用上了你讲的是不是真话呢,他一照就照出来了。这个人是思想念头一定是放光的。所以讲到这里,善的重要。 “第七八识。随位有无。第六识中。定位皆具。若非定位。唯阙轻安。”现在讨论到八个识了。“第七八识。随位有无。”这个善心转了有没有转到转识成智,转成善呢?“随位有无”,看你修行到那个功力,我们普通讲,那步功力就是那个位子。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看你修持善心的功力如何。在第六识里头呀,“定位皆具。”我们真得定了,第六识是完整的。所以心一境性,四禅八定里头第一个就叫你心意境性,第六意识专一了。专一在一个境界里,所以“定位皆具。”如果转了成佛,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没有成佛以前第六意识“定位皆具。”但是第六意识就不在得定的境界里头,这个人没有修到得定,当然第六意识里善的、恶的它样样心理都有。缺1478一样东西,没有轻安。凡夫心理头没有轻安,意识上没有轻安。那么凡夫心理中为什么没有轻安意识,都在苦恼,都在烦忧中,都在烦恼中。所以他没有轻安,第六意识。他说“定位皆具。”只有到了定位呢,他都具备了,十一种善法明显了,那轻安当然有。这个非定位呀,没有轻安。 “有义五识。唯有十种。”那么另外一派呢。那么前五识呢,只有十种,十一种善行里的十种。 “自性散动。无轻安故。”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它本身五个兄弟分了家的。各管各的家庭,对不对?我们眼睛是看,耳朵是听,这五个兄弟分家,而且这五个兄弟都不乖,不团结的,各走各的路,虽然是兄弟,都是她生的,各走各的路。“自性散动。”因此前五识没有轻安。这是一派的说法。 “有义五识。亦有轻安。定所引善者。亦有调畅故。”他说这个理论也不对。他说前五识也有轻安。为什么呢?真得了定的时候,前五识受定境界影响,受定力所引发的,前五识也不同。比如你打坐,坐到一定境界起来,本来眼睛不舒服,好舒服,耳朵听不见,轻安了,也听见了,这是定的影响,所以前五识因定的关系,他也有轻安。 “成所作智俱。必有轻安故。”所以前五识得了道,成佛了,前五识不叫前五识,叫“成所作智”前五识本身的功能转识成智了,他变成“成所作智”。诸佛菩萨还靠他才能够成功一切度众生的事业,智慧神通,靠他前五识才能够起妙用呀。所以“成所作智”,那么诸佛菩萨在定慧中,那当然前五识也轻安啦。 所以说,那么现在诸位问了,又提,“此善十一。何受相应?”人生都在感受中呀。我们修好报就是享福。修坏报就是受苦受罪。不管你受什么,我们一生在这里,投生在这个世界做人是受报来的,受业报来的。那么这个受阴最重了,受苦受难。这十一种善心是“何受相应”? 受有几种受呀?过去讨论过的,免得你们答不出来。少讲一点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详细讲有五种:苦、乐、喜、优、舍,这五种,五受。三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个“此善十一。何受相应。”“十。五相应。”这十种有五种相应。五受都相应,这五种感受跟十种都有关系。 “一。除忧苦。”只有一种,除轻安里头的感受是没有忧苦了。绝对没有忧也不苦,没有忧苦才是轻安。不痛苦了,所以打坐,修定,用功受苦还在煎熬,咬到牙齿只好悔呀,只好打坐呀,那是受苦嘛。没有得轻安,那是受罪。当然我晓得,我出家那么久,念了那么久,学佛那么久,不晓得有没有把握往生西方呀?对不对,有没有把握成道?你们有没有把握?没有把握就在忧中。所以信心也没有呀,没有正信呀。不晓得呢,不过我还是修去了,只好如此,不过他没有正信呀,没有证得。所以呀,他说“有逼迫受。无调畅故。”假设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还有逼迫、压迫的感受的话,那当然身心没有条畅呀,就不算轻安。“此与别境皆得相应。信等欲等不相违故。”所以这个道理,十一种善同五种别境,我们讲过的都是相应,都是有关联。所以信和欲不相违并不矛盾。1479 “十一唯善。轻安非欲。”所以十一种善行就叫做真善。而轻安有乐受有快感但是不是欲界的那种欲。 “余通三界。”其他通三界。“皆学等三。非见所断。”所谓“皆学等三。”就是说有学位,一般就是我们还没有证果都在学。无学位,证了果的罗汉等等叫无学位。非有学非无学位,还摇摆不定中的,有时候来来,过了三年,老师呀,我又来学佛了。那几年我先安定生活再说呀。有些同学好几年没来,打个电话说,老师呀我要去看看你,我说我又没有关门,为什么不来?老师呀,不敢来看你。我说为什么?我想的先成家立业,安家,现在安定了回来,所以来看你。这一种叫做有学无学位。非有学非无学位,他摇摆不定。他在不定位中,但是不算是罪过。所以有些东西呀“非见所断。”并不是见道就能做得到哦。 “瑜伽论说。”在《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信等六根。”正信、精进、念、定、慧、未知当知(没有了解的应该了解)。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这个道理。“唯修所断。”要修行功夫到了才能断除这些坏的心理状态。 “非见所断。”见到了,道理到了,见道了以后还要修到呀。悟到了还要修哎。悟到了,这些习气、这些坏的习气还断不了,断不了善心就还没有升起。善心没有升起,没有完成,你修行不到家,你悟了有什么用?那悟了就是耽误了?“非见所断。”是修断。 “余门分别。”其他各门各派的分别,“如理应思。”等于上面各种讲过的道理,反复辩论这些道理。不要听了书本一合,回去完了。那何苦来研究唯识呢?唯识会了就配合你的修行用功修行。“如理应思。”你要想、要研究透。不研究透用功不上路。就是证果呀,证个歪果,烂果,不大好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楚人有声

    一直在听,禅宗难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