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主】第39集-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养生主】第39集-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00:00
11:30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我们要介绍〈养生主〉的第五章,也就是最后一章,在这一章里面终于出现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老聃。老聃第一次出现,但是很尴尬,什么话都没说就死掉了。这一章是记录老聃死了之后一个小的插曲,写法是重言,因为借重老子。老聃死了,一个朋友去吊唁他,发生了什么事?老聃在《庄子》书中出现大概有20次,主要是以老师的身分开导别人,而老聃开导最多的是谁?是孔子。



在这一章里面,老聃死了之后被一个老朋友批评了,这怎么回事?这个老朋友的批评有没有道理?在这一章里面,我们要分三段来说。



首先,是这个老朋友去吊唁老聃的过世,他的表现让老聃的学生不满意,他们怎么说的?

第二段,就是这个人说他的理由,为什么老聃有问题?

第三段,是应该怎么做?就出现了这一集的主题: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这是庄子思想的重点。



我们先看这一章怎么开场。

“老聃死了,秦(佚yì)去吊唁,哭了几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说:「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佚说:「是啊!」弟子又说:「就这样吊唁他,可以吗?”

这是第一段,说明什么?老聃过世了,弟子们一定是办一个比较盛大的丧礼,这时候远近的这些朋友知道了,当然要来吊唁。秦佚就来了,秦佚来了之后在里面喊了三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学生不满意就出来说,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你这样哭几声就跑出来了,这算什么?

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老师再怎么高明,学生不见得跟得上。在老聃来说,根本不在乎别人来不来,来了之后哭几声,但是老聃的弟子可能就比较重视世俗的情况,总希望人来了很多,很多人哭得很伤心、待了很久。弟子们是比较脚踏实地,注意到世俗的规格。其实庄子也一样,将来会谈到庄子快死的时候,弟子们就说,我们要好好的厚葬老师,吓得庄子赶快说千万不要,将来再说这一段。

连《论语》的孔子也有类似的情况,孔子病重的时候,他的学生子路非常好,赶快组织一个治丧处,当时治丧处只有现任的大夫,正部级以上的官员才有这个资格。子路想,反正师兄弟很多(孔子的学生很多),我们就来办一个治丧处,让场面规模好看一点。孔子在病中醒来之后,就对子路加以批评,说你要欺骗谁?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身分跟规格,何必去在意这些?你要欺骗天吗?这是《论语》里面的资料。



从这些资料就知道,老师再怎么高明,那是老师的本事,通常学生都很难学到这种本事,所以就会出现一些状况。这个学生提问题问了秦佚,秦佚就要说他的理由了,这是第二段。



“秦佚说:「我这样哭几声出来是可以的。原来我以为你们老师是一个至人,现在知道不是。刚才我进去吊祭,有老年人在哭,好像哭自己的孩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好像哭自己的母亲一样。这些人的感触会这么深,一定是老聃使他们情不自禁地称颂,情不自禁地痛哭啊。这样做是在逃避自然、违背真实,忘记了人所禀受的是什么。古人称此为:逃避自然所带来的惩罚。”



这段话真是义正词严,说得很有道理,他在说什么?我到里面一看,发现老年人哭得伤心,年轻人哭得伤心,代表老聃活着的时候,一定是对这些人非常好,让别人舍不得他。

在这里我想到佛教所谓的“业”的观念,值得参考。什么叫“业”?有心而为的就是“业”,佛教劝人不要造业,不是说你不要造恶业,善业也要避开,否则的话你做很多好事,过世的时候很多人都为你祷告,希望你来世再来,可以回报你,害得你不能进入涅槃。



善业也是业,什么叫做“业”?有心而为的都是“业”,所以有一句话也很好,“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无心”是关键,这与老子可以相通,因为老子讲“无心而为”。老聃自己讲无心而为的话,让那么多人怀念他、感激他、舍不得他,代表老聃以前做很多好事,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当然,佛教讲“业”可以讲得更深刻,有身、口、意三业。身业就是行为,我做很多好事;口业就是说话,所以我每一次在录音的时候,都一再提醒自己,绝对要避免造口业。就是不负责任,讲了之后没有把握的事情或是讲错了,都是口业;意,代表意念,起心动念都不能够有任何偏差,所以身、口、意三业都要去修行的话,非常不容易。



简单来说怎么做呢?譬如说帮助一个人,我正好在这里,正好有这个能力,我又正好认识你,我就帮助你。就好像我以前年轻的时候,很多人帮助过我,我当然很感恩。“受施慎勿忘,施人慎勿念”,连行善让别人感念要想要回报,都是有问题的,这个多难。做好事要让别人知道说,我不是有心做的,不要感激我,而是缘分到了我就帮这个忙,缘分没到,要我帮也帮不上。

当然,不能说老子不懂佛学,老子的年代比释迦摩尼应该早一些,释迦摩尼的年代,大约比孔子早十岁560-480B.C.左右,老子比孔子大约大一世(30年),换算之后,老子可能比释迦摩尼大20年左右,所以不能说老子不懂佛学,要不然他就会避开三业,我们只能做一个对照,没有必要再做深入的分析。

重点是里面提到一个词叫“遁天倍情”—逃避自然、违背真实。这是一个庄子的术语,就是你要顺其自然,我帮别人忙正好到这个时候,我正好是老师,别人是学生,我就认真教书,不一定要感谢我。事实上很多人也不见得会感谢,我只是说,这是缘分到了就这样做。

最后结论是什么?结论是一个很好的成语又出现了,我们看看秦佚最后怎么说?他说。

“你们的老师偶然来到世间,是应时而生;又偶然离开世间,是顺命而死。安于时机并且顺应变化,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中。古人称此为「解除了自然的倒悬。」用油脂当薪火,油脂烧完了,火却可以传下去,不知它何时穷尽。”

最后这一句话,又是一句成语叫做“薪尽火传”,是说个人生命会结束,火代表智慧,智慧可以传下去。在前面一句提到“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所讲的不是现在的情况,而是说我们活在世间安于时机,并顺应变化,内心就没有哀乐之情,不用悲哀也不用快乐!我们讲喜怒哀乐,哀乐是最明显的,就不需要有这样一种情感的动荡。我常常提到学了道家之后,到了中年就可以化解情绪上的困扰,因为人到中年还要继续努力,是有压力的。

这一章整个在说什么?“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开头这样说,老聃过世,结果秦佚对他批评。秦佚这个字要特别留意,原文写的是“失”,失去的“失”,但是专家们都认为应该左边加一个人字边,念成“佚yì”—秦佚(yì),这样就比较清楚了。



这篇为什么是做为〈养生主〉的最后一章呢?它可以提醒你,你要做到无罣碍,那是真正的养生。像老聃他让老年人、年轻人哭那么伤心代表什么?他可能在无罣碍方面还可以再努力,就是不要有任何“业”。恶业当然不能有,连善业都可以化解。我们说为善不欲人知,要把它进一步修改为—为善是顺其自然,并不是我要故意帮别人忙,而正好我在这个地方出现、正好有这个能力、正好有这个机缘,我就尽力而为。如果这种观念推广出去的话,人间的纷争会减少很多,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要自己负责自己的人生,对所有任何人的善意的帮忙,都心存感恩。



下一集就进入到《庄子》内篇的第四篇〈人间世〉,就会看到颜回怎么样想去卫国帮忙,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下一集再说。



这一集就说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悟省行

    迷时三界有,悟时十方空。傅教授的讲解就如同拨云见日一般,把我的迷思澄清,化解困扰,感恩🙏

  • Lucykwon

    薪尽火传。受施慎勿忘,施人慎勿念。

  • 自牧南山人

    真好,认识自己,与己可以安

  • 蒙以养正YJ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 善吉868

    有心而为的都是“业”。

  • 善吉868

    我们说为善不欲人知,要把它进一步修改为—为善是顺其自然,并不是我要故意帮别人忙,而正好我在这个地方出现、正好有这个能力、正好有这个机缘,我就尽力而为。如果这种观念推广出去的话,人间的纷争会减少很多,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要自己负责自己的人生,对所有任何人的善意的帮忙,都心存感恩。

  • 逍遥游弋

    薪尽火传,生命(身体)是会燃尽的薪,精神(心灵)是永不灭的火。

  • sandade

    傅老师讲的真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

  • J之大盗

    行善助人真的会造业,如果帮助了伪善之人还会折寿,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控制住那种向善的冲动与识人,连老聃都过犹不及,普通人更是...养生篇养的都是心与灵的方法啊。谢谢老师

  • 清水紫尘

    安时而处顺,为善是顺其自然,因缘和合,所以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