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禅舍?】

【为什么需要禅舍?】

00:00
21:29

现代人往往勤有余劳,心无偶闲,陷生活于索然寡味、身心疲惫中,看上去起起伏伏,实际上于事劳而无功,于己急躁焦虑,驳杂琐碎,多数人早已不知冲和弘毅、浩然丈夫之气象为何?日日困顿于往来利益,整个生命陷于干枯无趣。
人类需要知识,知识本是为思考找到方向的,如果不能找到思考方向,一切知识都会成为知障,思考是赋予探索可能的,不是为了分别利益的,如果不能赋予人类探索的可能,思考便会成为邪见。
例如阳光,不仅是光线照耀大地,还携带着各种生命的信息,人类通过思考,获取这些信息而能充分感知阳光的伟大,这便产生了对天地的敬畏和敬仰,如果仅仅是用公式来分析光子,敬畏和敬仰从何谈起?失去敬畏和敬仰的人会为所欲为,与天地自然对立。古人从自然万物携带的信息中能感知到的,大部分化为了人文,用诗词、歌赋、书画等形式表达对天道的尊崇,人亦是天道之一环,天、人是一体不二的。如果忽略了人的感知能力,仅仅把阳光分解为光学、热力、生物、天文、环境学知识,灵性便由此减退了,灵性在于不仅知“道”,更能悟到“反者道之用”,动物是只知用,却不知反用的。
因为失去了知“道”和反用的灵性,迷人才会将一切付诸商业消费,现代社会到处是强身健体、医疗保健、服装美容、美食餐饮,满大街的“食“”色”,甚至所谓高端时髦的灵修,都是帮忙包装身体这个盛装欲望的房子的。多少人一辈子耗费在身体这个没完没了的装修工程上,人的灵性被浅化、量化、物化、局限,矮化、异化。生命须有灵性才能有生趣,有生趣才能有生机。
生趣是在生活点滴中念念领略的快乐,生机是生命应时而发的力量。
许多人看上去满身名牌,实际上却满身尘劳,时刻如机械一般为境所转,为工作,为家庭,为不知何物的成就感,活得如机械一般呆板枯燥,谈到商机如吸鸦片般“精神”,而赚了钱换回的只是银行存款里数字的变化,生命早就如风筝般被“利”所牵,谈不上生命的生趣和生机。麻木是源于攀缘心,也就是思想中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爬楼梯一样,一阶一阶上来。心念一天到晚在攀缘,求财富、求名利、求长寿、求情爱……欲望像春药般刺激身体,不以疲累为苦,不以知止为乐,以求不到为痛苦,以清闲为失意,只要欲望能满足,其他一切让位,这就是凡人的病因。
什么人需要在禅舍禅修?
越是工作压力大、学习强度高的人,越需要禅舍。
越想获得清净心、提高感悟力、敏感度的人,越需要禅舍。
越是迷信在神力、外力能拯救自己的人,越需要禅舍。
越是身心分离、情绪失控、抑郁急躁的人,越需要禅舍。
越是研究科学技术,却发现从科学技术中找不到幸福感的人,越需要禅舍。
越是关心人类健康,希望促进环境和谐、自然和谐的人,越需要禅舍。
越是对生死离别、世事无常、人情冷暖体会深刻的人,越需要禅舍。
越是苦修身体功夫,却依然精神上烦恼的人,越需要禅舍。
越是对东方传统修养喜爱的人,越需要禅舍。
越是在西方文明冲突中希望寻找出路的人,越需要禅舍。
越是希望拥有健康和智慧人生的人,越需要禅舍。
……
那么,有谁不需要禅舍呢?
家的核心是爱,禅舍的核心是“修”。
禅舍不是装修得有“禅意”的房子,而是通过禅之修养法帮助自身和他人转化的道场。
人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于心态,良好的心态取决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个人对这个世界认知模式正确、心清晰明照时,能见万事万物的本源。人对世界的观念打开一分,人生观、价值观便如影随形打开一分,如果人的世界观已和宇宙法界相应,那么人生观、价值观也会相应变得无量。
未来的分类,不会是种族、语言、文化、性别、年龄的分类,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分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您的心在什么境界,便能和什么人为伍,如果您的三观已经无量,是不是就能和菩萨们作伴了呢?
“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怎么能灭水啊?抽刀断水水更流,水不能灭水,拿刀砍,拿石头堵都不可以,用火烧呢?同样灭不了水,只是将水蒸发成了水蒸气。水为什么会有不灭的生命力?因为它不成样子,“不成样子”本是褒义词,禅门叫“无形”,成样子了就固定了,就有弱点了,就有方法对付了。
水有固定的形吗?河叫水、湖叫水、海叫水、云叫水、汽叫水、冰叫水,水不仅有“三态”,在液体、气体、固态变化之前,水是什么态?叫“息”!生生不息之“息”,和“生息”相应了,生命就返本了。西方文明以“进化论”为基础,故万物为人所用,人可以尽情地享用资源,不用承担什么责任。
西方文明又以“消费论”为发展核心,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要创造消费,如果大家都节俭节约,消费就停滞了,工业化生产的大量商品需要消费者,消费能带动经济活力,所以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过节买各种商品,节日一过就丢掉了,不断地制造垃圾,这就是创造消费。人如果习惯了消费,就容易被消费绑架,因为不愿走下坡路,不愿被人嘲笑,所以就要不停地赚钱,不赚钱便开始心慌,能高不能低,压力于是越来越大,很少人去思考发展消费是人类不安心的源头。
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要消费,而是要适当消费,不要过度消费,大家看现在野生的动物几乎绝种了,为什么?被人吃光了,野生的树也快被砍光了,我们需要那么多家具吗?需要买那么多衣服吗?需要盖那么多房子吗?
西方文明之所以畅行无阻,就是激发出了人性的欲望,不停地做加法,想办法让人赚钱创业,之后再通过金融及金融衍生产品清洗财富。财富缩水后人又得接着赚钱啊!边赚钱边消费,周而复始,无有停歇。
西方文明的理论基础还有“还原论”,一切可还原,可是现在还原不下去了,还原论给教育带来的变化,是十八世纪普鲁士人推行的分科教育法,教育从统一的整体被拆分成了数学、音乐、语言等等分科。此前,东方是私塾教育,西方是家庭式教育,没有分科。分科教育法形成学生碎片式的思维方式,思维在退化,大家有没有觉得记忆力越来越不好了呢?因为大脑被碎片化了,大脑一刻也不停,手机里时刻有新信息,一停下来就感觉无聊,怕空白,怕被边缘化,怕丢了机会,怕漏了什么“重要”情报,怕思考……
对资本来说什么叫商业价值?就是能占据人的空白时间段,占据得越多越有价值,例如等电梯时的广告,出租车里的广告,资本就能计算出价值,能覆盖的不是屏幕而是一个个被洗刷了的大脑,如果人成天笨傻傻地被这些广告覆盖,是用自己的灵性来为资本牟利。
有什么方法能把这些强迫人看的东西清除呢?笔者看不到可能性,商业社会中想不受广告的影响几乎不可能。我们能做的,是用修行来帮助自己提高定力,自己能带动自己,能不随境转就无所谓外界的诱惑了,否则各种广告策划专家,他们的本事就是用多少秒钟能搞定客户,在客户脑子里刷墙,越背离本来面目的人就是个人形呆鹅。
禅舍修行是帮助您能多一种思维方式,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不是相互对抗的对立面,而是东方文明本具四两拨千斤的太极之道,在霸道的商业文明中,有不被商业奴役的办法,只有没有智慧的人才会变成对立,变成有输赢的战争。
西方文明有它的优势,有它的角度,只是不能一枝独秀,东方本有东方的智慧,东方智慧在哪里崛起?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崛起,当然不仅仅东方人,西方人同样可以弘扬东方智慧。我们在禅舍要修的,是发出愿心,提高自己的认知、见地、功夫、智慧,之后自利利他。继承和发扬东方文明,缺乏了这种愿心,只能是被潮流淹没。
现代社会就要用现代法!禅如果不能落实到生活,影响力就有限,有多少人知道惠能大师,却有多少人知道在禅修中成就的乔布斯呢?难道乔布斯的禅功夫智慧胜过惠能祖师了吗?当然不是!因现代社会重商业故!故此如果今天大家还纠结在修禅一定去寺庙修,禅法就是禅宗,佛法就是佛教,这种观点就过于陈旧了。
菩萨不会固定住在什么地方,不会以您能理解的形象出现,有些人总是把菩萨理解成除暴安良的侠客,如果哪里出了恶霸似乎该菩萨去抱打不平,或者救苦救难、除暴安良、保佑风调雨顺,或者青天大老爷之类的去主持公道。
不要说菩萨了,孔子也不干这样的事,曾子说孔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什么是“忠”呢?“忠”是积极的一面,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对别人有益的、积极的,可“恕”,是不对别人做伤害的事情。“忠”是做,“恕”是不做。
“忠”和“恕”,孔子没有选“忠”,选的是“恕”。为什么?就是因为许多人打着“忠”的旗号,把“忠”包装成真理,言之灼灼地觉得自己代表了正义。“忠”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偷换概念。大智慧如孔子,觉察到了里面的危险性,宁可选“恕”。不做不会伤害人,可是做了,就有可能会伤害人。
《论语》里,子贡曾问老师,如果有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一句话,是什么?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恕”。
实际上,禅者的“忠”不是忠于自己,也不是忠于某个人,是忠于利益众生的愿力。
什么叫利益?帮助陷于幻想里的凡夫觉悟。
智慧里是包含功夫的,慧光是从定光中出来的,功夫智慧怎么来?禅者需从禅舍修来。
禅舍是“熏习”处,一个香水瓶,香水倒掉了,香气还在,同样,在禅舍里,旧有的习气会借由老师的鞭策、同修之激励、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习”就是小鸟翅膀长出来后,需要练习飞翔技能。修者寓居在禅舍用功:学习,体悟,读书,修炼,觉悟。我们不是通过修行得到什么,而是通过修行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
宋朝以来,士大夫们都喜欢有一个自己的禅舍,增加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情调,日常生活中和自己性情、人格相匹配,使这里成为他们个人消遣、娱乐、修炼等生活的重要部分,故此这个地方不会是宗教场所,也不可能是宗教场所。
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亦是“中国禅”发展的鼎盛时期,杜甫、颜真卿、韦应物等,这些人都喜居“精舍”,“精舍”就是“禅舍”。
宋朝开始,王安石、苏轼、张方平、黄庭坚、周敦颐、张商英,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在禅舍里每日修行?王安石一生结识了许多禅师,早年以瑞新和大觉怀琏为代表,在京时又有智缘等,晚年则有蒋山赞元、宝觉、净因、真净克文等。
有一次,王安石问张方平:“孔子去世百年而生孟子,后绝无人,或有之而非醇儒。”
方平曰:“岂为无人,亦有过孟子者。”
安石曰:“何人?”
方平曰:“马祖、汾阳、雪峰、岩头、丹霞、云门。”安石意未解。方平曰:“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安石欣然叹服,后以语张商英,抚几赏之曰:“至哉,此论也!”
为什么唐宋时期天下英才尽归禅门呢?皆因禅集包容性、生活性、丰富性、玄妙性、艺术性为一体,禅者在禅舍,文人雅士们做的修养都可以做,可以在禅舍笑傲山林,游历河川,当然不是两只脚去走,而是心去精骛八极,游方万仞,还可以结友唱和,品箫泼墨,听风观雨,参究经典,抚琴对弈。闭门即是深山,心安随处净土,这是禅舍对个人修养的作用。
禅修者在禅舍要修炼到什么程度呢?要修炼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生机勃勃的、引人入胜的,是“立处皆真”的。
有了自己熏习人格情操的禅舍,我们才能够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情,让自己意气风发起来,心境旷达平和起来,气质超然脱俗起来,否则就是越来越畏畏缩缩、束手束脚。
唯有智慧带来的洞见,可以穿透迷雾,激扬文字,为生命注入新鲜血液,修正长期积累的认知系统,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影响当下的生活方式,带来文化、文明的新生和转机,还生命一片新天地。
这样的“死”而复生,需要一双无形之手,一把无形利剑,更需要宏大的毅力和誓愿,此非俯仰古今之流、察万类之变、参造化之机、悲众生之类者所不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