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01】四种禅

【2-31-01】四种禅

00:00
17:18



内容提要

1“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

1.1、“禅”,梵文是dhyāna。是大乘佛法修行的六波罗蜜之一。

1.2、这里对“禅”做了一个分类,把禅分为四种。注意,这是佛陀三时了义教法对禅的分类,不要把这里的“四种禅”与四禅八定的“四禅”,相混淆。

1.3、佛陀说,大慧啊,有四种禅。哪四种呢?就是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和如来禅。


2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著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

2.1“见自他身骨锁相连”,是指修白骨观,就是观修自己和他人之身,无非是一具白骨相连的骷髅而已。特别是这里的“他人”,可以是自己最爱慕的人。观情人为白骨,以此断除贪欲。

2.2愚夫所行禅,就是声闻和缘觉的修行者,他们了知了人无我性,进而修白骨观。以此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身不净,执著于此,念此无异,渐次向上,直至无想灭尽定,这就是“愚夫所行禅”。

2.3、愚夫所行禅是声闻、缘觉,也就是小乘行者所修行的禅法。小乘行者只知人无我,未证法无我。因此修白骨观,以断贪欲。他们坚定不移地以为有真实的贪欲要断,以为有真实的贪欲可断,这是小乘禅法的特点。而大乘佛法认为贪欲亦是梦中之事,哪里有真实的贪欲要断?!大乘佛法只求梦醒,不求断贪。了知无贪可断,才是大乘境界!


3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

3.1观察义禅,就是了知人无我,善于观察诸法的自相和共相,观察外道的自生、他生和自他共生其实皆是无生。在此基础上,观察法无我和圣位菩萨的初地、二地、三地等等诸地义趣。如此地随其次第地观察,这就是“观察义禅”。

3.2观察义禅是大乘见道位前和见道位后的修道位的前七地的修行的禅法。首先作为资粮位凡夫,要大量地听闻和思维佛陀正法,经历如此的对法义的观修,成就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在此闻思智慧的基础上,观察凡夫境界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无非是无始时来虚妄分别熏习的杂染种子的现行,只不过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显现。这样的观察就是“观察自心所现”的大修行!以此观修,成就修所成慧,这是见道前的修行。

3.3、进而观察凡夫境界一切事物,既不自生、不他生,也不自他共生,以此观修,现证“诸识不起,众缘无积”。也就是以藏识缘起,现证唯识性;或以缘起无生,现证空性。如此就能够以法无我,观察登地菩萨的诸地义趣,这样的观察就是“远离生、住、灭见”的大修行。这是见道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


4云何攀缘真如禅?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缘真如禅。

4.1攀缘真如禅,就是能够确认,二无我也无非是对执著遍计所执自性而妄想有二我的对治,只是破增益,二无我本身并不是真实性。以如此地如实安住,分别绝对不再生起,连二无我的念想也不再生起,这就是“攀缘真如禅”。

4.2攀缘真如禅是大乘登上八地的修行的禅法。“分别”绝对不再生起,就是“善知外法无性”的大修行。

4.3、能如实安住,就是彻底地破增益,而根除一切亲证真实性的障碍,从而就可以成就“专求自证圣智”的大修行。以此就可以“以自证圣智”,亲证真如。这就是“攀缘真如禅”。


5云何诸如来禅?谓入佛地,住自证圣智三种乐,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是名诸如来禅。

如来禅就是证入如来地的状态,就是成佛时的妙相。这时,一方面,住于自证圣智相的三昧、菩提和涅槃之乐;另一方面,以如来自证圣智,成就度化众生的不思议事业。这就是我说的“如来禅”。


6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相禅,攀缘真如禅,如来清净禅。

修行者在定,观见日月形,波头摩深险,虚空火及画。

如是种种相,堕于外道法,亦堕于声闻,辟支佛境界。

6.1、“波头摩”梵文是padma,就是“莲花”的意思。“深险”梵文是pātāla,是“恶魔的居所”的意思。两个词合起来——padmapātāla,现在就可以译为“红莲魔窟”。

6.2、修行者在修行中,观见太阳的形象和月亮的形象;观见如同红莲魔窟的形象;观见好似虚空中的种种火焰的形象。这些形象都会把修行者引上外道的道路,也会让修行者堕入声闻和缘觉的境界。

6.3、这是佛陀在提醒修行者,不要被定中出现的种种景象所诱惑,只有修持观察义禅是正路。


7舍离此一切,住于无所缘,是则能随入,如如真实相,

     十方诸国土,所有无量佛,悉引光明手,而摩是人顶。

7.1、实叉难陀译的“无所缘”,梵文是nirābhāsa,就是“无似相”。求那跋陀罗和菩提流支在这里译为“无所有”。nirābhāsa这个词在《楞伽经》中,实叉难陀有时还译为“无相”或“无影像”。翻译家们对ābhāsa这个词理解不准确,翻译混乱,这是造成后世读者学习《楞伽经》出现障碍的原因之一,也是理解佛陀三时了义教法的障碍之一。

7.2能够通达没有外相nimitta,只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ābhāsa这个似相的显现;绝不把ābhāsa分别为nimitta,这就可以见道登初地。但虽登初地,往昔熏习的杂染种子还在,这些杂染种子在佛法中还有一个名字,叫“随眠”。杂染种子还会有ābhāsa的显现,而经初地到七地的修行,转染成净了。也就是灭尽随眠;也就是证得了nirābhāsa——无似相;也就是连ābhāsa的显现都没有了。这就可以登第八地了。

7.3、“舍离这一切”,既包括凡夫误以为的心外存在,也包括在修行过程中,定中所见的种种形象,就能够证得第八地的无似相,就能够攀缘真如。从十方刹土来的诸佛,用太阳般的、放射着光明的手,摸菩萨的头顶,令其证入真实相。被诸佛摸头灌顶加持的,是十地菩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 弘熹

    nirābhāsa这个词在《楞伽经》中,实叉难陀有时还译为“无相”或“无影像”。翻译家们对ābhāsa这个词理解不准确,翻译混乱,这是造成后世读者学习《楞伽经》出现障碍的原因之一,也是理解佛陀三时了义教法的障碍之一。

    于晓非_ 回复 @弘熹:

  • 慧芳luc

    顶礼于师而大乘佛法认为贪欲亦是梦中之事,哪里有真实的贪欲要断?!大乘佛法只求梦醒,不求断贪。了知无贪可断,才是大乘境界!

    于晓非_ 回复 @慧芳luc: 🙏

  • 27清茶

    观察义禅是大乘见道位前和见道位后的修道位的前七地的修行的禅法。首先作为资粮位凡夫,要大量地听闻和思维佛陀正法,经历如此的对法义的观修,成就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在此闻思智慧的基础上,观察凡夫境界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无非是无始时来虚妄分别熏习的杂染种子的现行,只不过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显现。这样的观察就是“观察自心所现”的大修行!以此观修,成就修所成慧,这是见道前的修行。顶礼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27清茶:

  • 莫川_5rv

    佛陀提醒修行者,不要被定中出现的种种景象所诱惑,这些景象会把修行者引上外道的道路,也会让修行者堕入声闻和缘觉的境界,只有修持观察义禅是正路 感恩佛陀🙏感恩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莫川_5rv:

  • 盼醒

    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相禅,攀缘真如禅,如来清净禅。 修行者在定,观见日月形,波头摩深险,虚空火及画。 如是种种相,堕于外道法,亦堕于声闻,辟支佛境界。感恩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盼醒:

  • 听友300867370

    大乘佛法认为贪欲亦是梦中之事,哪里有真实的贪欲要断?!大乘佛法只求梦醒,不求断贪。了知无贪可断,才是大乘境界!顶礼于老师,愿正法久住!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300867370:

  • 光和sun

    观察义禅是大乘见道位前和见道位后的修道位的前七地的修行的禅法。首先作为资粮位凡夫,要大量地听闻和思维佛陀正法,经历如此的对法义的观修,成就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在此闻思智慧的基础上,观察凡夫境界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无非是无始时来虚妄分别熏习的杂染种子的现行,只不过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的显现。这样的观察就是“观察自心所现”的大修行!以此观修,成就修所成慧,这是见道前的修行。 联系上了2-26-01“具四种法 成大修行”的讲课内容。 感恩佛陀的苦口婆心! 顶礼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光和sun: 🙏

  • 梦醒解脱

    顶礼大善

    于晓非_ 回复 @梦醒解脱: 🙏

  • 惭愧斋

    小乘:认为贪欲为真实,以白骨观断贪;大乘:认为贪欲本空,了知无贪可断。

    惭愧斋 回复 @远行旷野: 贪的根源在于觉得有能贪的我和所贪的事物,本来无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诸法空相而凡夫计着自共相,凡夫对这些无明,所以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