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乡愁》第十一集(作者:盛慧,朗读:李建平)

《岭南的乡愁》第十一集(作者:盛慧,朗读:李建平)

00:00
09:17

                              岭南的乡愁

                          【佛山古村落】

佛山一日,岭南千年。地处珠三角腹地的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化的语境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角力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如何让两者相容相生,是一个难题。幸好,佛山人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守望,对本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许多历史的印记得以保存下来。时至今日,河涌交错的佛山大地上,依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原生态村落,村民们也依然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可以说,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精神的初地,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人乡愁的居所。

第二章  青砖黛瓦入画来

房子还是当年的房子,树或许还是当年的树,而人早已不是当年的人。抚摸着这些凹凸不平的墙面,总有一种苍茫之感涌上心头。


       佛山地处岭南地区的南部,地势平坦,南濒南海,又无高山阻挡,直接承受自南海吹来的季候风,这些季候风同时带来大量的雨水。年降雨日约150天左右,年降雨量达到1600毫米以上。4至9月是雨季,其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0%。夏秋常有台风袭击,出现大风、暴雨。佛山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21℃,全年日最高气温大于30℃的日数有120天。因此佛山的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炎热、潮湿、多雨、多台风。佛山人用独特的智慧,化解这种气候的缺陷,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生活的舒适性。

       通风是佛山民居的重中之重。正所谓,通则畅,畅则和,和则万物兴。通风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浪费任何一缕微风,让每一间房子都能自由地呼吸。

       连房广厦是佛山民居的构造方式,除了建筑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血肉相依的宗族归属感,使族人像石榴一样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从空中俯瞰,大多数村落的布局,就像一把梳子。从南面吹来的风,越过村前的池塘,吹进了每一间房舍。

       房子之间有冷巷。在整个通风系统中,冷巷被誉为岭南传统建筑的精髓。冷巷有两种,一种是室内连接各房间的通道,此巷道长期不受太阳辐射,空气流通顺畅,生活余热少,称为“室内冷巷”。另一种是外墙与周围墙之间或相邻两屋之间狭窄的露天通道,此巷高而窄,受太阳照射的面积小,受晒时间短、温度较低,称为“露天冷巷”,也称“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

       巷子狭窄,宛如少女的腰肢,走在其间,你会感觉到一股阴湿的凉意,墙角生出了青苔,这是因为由于墙高巷子窄,光照的时间较短,成了被阳光遗忘的角落。风穿巷而过时,受到挤压,流速加快,将房子里的热空气带走,与此同时,冷空气进入屋中,达到通风的效果。

       佛山的古民居中,天井是另一个重要元素。古人认为,“天井乃一宅之要,财源攸关,要端方平正,不可深陷落糟,大厅两边有异,二墙门常关,以养气也。”天井在宅内微气候的营造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高处俯瞰,佛山的古村落,犹如一眼被岁月冲刷的古井,人就像在其中自由穿梭的鱼儿。

       几乎每家每户的天井里都凿有一口水井。挖井可以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平日淘米、洗菜和清洗衣物,以至热天男人、小孩淋浴,都用天井内的井水。天井的地面一般采用地方材料天然麻石板或鹅卵石铺砌,经雨水和井水长年冲刷,非常清洁透亮;地上虽然总是湿湿的,却不打滑,反令人觉得清新滋润。

       天井除了实用的功能之外,还能体现佛山人的闲情雅趣。各家天井边用条石砌几条石架子,上面摆放着各色盆栽花卉,面积大的靠墙还搭个竹棚子,种上紫藤、炮仗花之类的攀藤植物,十分雅致。天井虽小,却是别有乾坤。清代诗人黎简有诗曰:“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佛山人在拥挤中求疏朗,在流动中求静观,在朴实中求轻巧,在繁丽中求淡雅,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营造生活的意境。

       天井的开口一般较窄,有利于防止“横风横雨”入室。它是一个私密的空间,也是一个诗意的空间。冬日的下午,坐在天井中,享受着阳光的沐浴,风被挡在了围墙之外,甜酒般的阳光照得人昏昏欲睡。夏日的晚上,用井水冲洗地面,将暑气驱散,一家人坐在天井中,或喝茶,或吃着时令生果,月光皎洁,繁星密布,屋外,蛙鸣阵阵,空空的瓷杯里,蓄满银色的月光,颇有着“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意境。即使是下雨的夜晚,也是有诗意的,下大雨时,雨水噼啪作响,声如鞭炮,下小雨时,点点滴滴,在石板上绽放出一朵朵透明的莲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