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乡愁》第十七集(作者:盛慧,朗读:商巍)

《岭南的乡愁》第十七集(作者:盛慧,朗读:商巍)

00:00
10:50

                               岭南的乡愁

                           【佛山古村落】

佛山人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守望,对本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许多历史的印记得以保存下来。时至今日,河涌交错的佛山大地上,依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原生态村落,村民们也依然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可以说,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精神的初地,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人乡愁的居所。


第三章  万年诗礼继先声

一脉源流先世泽,万年诗礼继先声。一座座古老的祠堂,一纸纸发黄的族谱,一句句言简义丰的家训,都是中国文明开出的灿烂繁花。

       如果将一个家族比作一个人,那么家训就像血液一样重要。家训主要有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在历史上,佛山有几本家训,举国闻名,流传甚广。比如,霍韬所撰的《家训》,庞尚鹏的《庞氏家训》和冼桂奇的《冼氏家训》。

       先贤们认为,一代兴盛,并不代表代代兴盛,恰恰相反,富不过三代像一个魔咒一样笼罩在家族上空,为了延续家族的辉煌,必须居安而思危。因此,家训的倡导者大多是带着居安而思危的心态来做这一项工作的。庞尚鹏正是在官场失利之后,回到家乡南海叠滘,对于宗族的子弟,他深感忧虑地说:“童仆习于燕安溺于浮靡,三年之后不知有宗族,十年以后不知有农桑。”

       霍韬的家训,影响深远,他所撰的《家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霍渭涯家训》单行一卷本,另一个是霍韬于万历四年(1576年)所刊《渭涯文集》本家训。“雍睦第一”是霍韬这种追求最集中的体现,将家众能忍,家长治家作为保家之道。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常建华先生认为,“霍韬的宗族建设既是佛山宗族制度化的先导,其家训传统不仅是礼教,更是一套由家及乡、由乡及国以至天下的理念,体现出他应对社会现实、尝试宗族组织化的痕迹。”他认为,霍韬《家训》对广东人,特别是广府一带百姓的家风形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当代广府一带的民众那种宽容、知礼、豁达、勤劳、好学等优秀品质,可以说和霍韬《家训》有密切关系。

(图/ 黎涌村)

       “堂前父母大如天,须知万善孝为先。”在佛山,孝老爱亲的文化传承久远, 成为许多家族的家训。明代一代名臣,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开篇就指出:“孝、友、勤、俭四字,最为立身第一义。”晚清大儒简朝亮在《粤东简氏大同谱》中指出:“行孝悌,存忠厚,贵朴实,勉勤俭,严族法,防赌博,戒酒色,察刻薄,端闺门,正立嗣,谨称谓,尚含忍。”在佛山延续九百多年梁氏的家训为:“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凡入而为孝子悌者,出则必为义士忠臣”,高明区更合镇松塘李氏家训为“出悌入孝”,而禅城区张槎聚边村的吴氏家训则为“尊敬长上,孝敬父母,和睦乡里,毋作非为。”

       佛山文脉鼎盛,明清时为“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唐宋以来广东出过九个文状元,佛山占其五。他们分别是南汉乾享二年戊寅科状元简文会、宋朝咸淳七年辛未科状元张镇孙、明朝弘冶十二年巳未科状元伦文叙、明朝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状元黄士俊、清朝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梁耀枢。

(图/黎涌村“状元井”

       最让佛山人津津乐道的有“一井两状元”的掌故。禅城区澜石黎涌村,有一口古井,虽然历经了千年的历史,至今仍蓄满清洌甘甜的井水,这口井,被称为“状元井”,是佛山文脉昌盛的见证者,有两位状元是喝这里的水长大的。他们分别是南汉简文会和明代伦文叙,两人的家仅隔了一条小巷。据《黎涌乡陈氏谱载》介绍,状元井建于南汉年间,其形方,故名方井。又名鳌头井,平地穴石出泉底有耸起如鳌。泉水清而香,亢旱不渴,南汉简文会、明朝伦文叙,家于此汲焉。如今,当地每逢有学童行开笔礼,都喜欢取‘状元水’洗脸、调墨,以承传用状元水,中状元之意。

(图/南庄文宗里

       “耕为本务,读可荣身”,在佛山许多家族的族谱中,都将读书抬到极高的位置。《南海芦排梁氏家谱》中这样写道:“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禅城南庄的罗格孔家村,800年前,由孔子五十三代孙孔阜林开村定居。孔家村最初叫文宗里,随着发展后改为文宗村,村人又习惯自称孔家村,建村以来,该村就有“拜文昌”的习俗。孔家村共培育出翰林1人,进士1人,举人8人,副贡生3人,七品以上文官四十多人,将军3人。村内的岳雪楼曾是清末‘广东四大藏书楼’之一,其藏书鼎盛时达23万册。

       在佛山很多家族的族谱中,都有“给族贤膏火与生童应试卷金,举人会试路费”等记载,千百年来,这种耕读文化一直深深渗透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

(图/南庄孔家村)

       在被称为岭南“曲阜”的南海松塘村,历史上有4人进入翰林院,进村即见“积德读书”四个大字,村中的翰林门上两侧对联书写着:“古来数百年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崇文的美德不仅刻在石头上,更刻在村民心中。“家有两斗糠,送儿上学堂”的古训常常挂在他们口中。松塘村中除了祠堂,还保留着多间古色古香的“书舍”、“舍学”。更让人欣喜的是,村中每年还举办孔子诞,拜孔圣庙、步青云路、登翰林门、领翰林利是、品翰林学宴……崇文重学的传统,亘古不变,让人感动。

       一脉源流先世泽,万年诗礼继先声。一座座古老的祠堂,一纸纸发黄的族谱,一句句言简意丰的家训,都是中国文明的种子开出的灿烂繁花。如今,佛山的许多村落里都开始翻修祠堂、重修族谱,三水区金本亨堂村就耗资上千万重修了村里的“邓氏宗祠”,顺德大都梁保滋堂也投入了重金……这其实是一种信仰的回归,是对精神家园的重建。秉承家风,凝聚亲情,古老的宗族文化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