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乡愁
【佛山古村落】
佛山一日,岭南千年。地处珠三角腹地的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化的语境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角力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如何让两者相容相生,是一个难题。幸好,佛山人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守望,对本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许多历史的印记得以保存下来。时至今日,河涌交错的佛山大地上,依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原生态村落,村民们也依然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可以说,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精神的初地,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人乡愁的居所。
第二章 青砖黛瓦入画来
房子还是当年的房子,树或许还是当年的树,而人早已不是当年的人。抚摸着这些凹凸不平的墙面,总有一种苍茫之感涌上心头。
佛山的气候决定了房子白天要隔热,晚上要散热快。这其中,接受阳光直射的屋顶至关重要。佛山的古民居一般采用双层瓦屋面的做法,制造了屋面内外的气压差、保证了屋顶的空气流通,增强了隔热和防雨的效果。瓦垅与瓦坑高低错落间隔,高出的瓦垅在阳光下形成阴影落在瓦坑上,作为有效的遮挡。
此外,佛山人防暑的秘方,还体现在门窗的选择上。窗很小,避免热量的大量涌入。最有特色的,当数脚门和趟栊。夏天酷热难当,算盘一样的趟栊,在防盗的同时,又能保持屋内空气的通畅,阳光、凉风、新鲜的空气均能自由出入。这样一来,即使晚上关门,凉风也可以长驱直入,带走室内的热气。趟栊上的圆木,一定是单数,而非双数,因为在粤语中,“双”与“伤”同音。
佛山古民居还讲究“过白”,坐在堂屋之中,就可以看到天空上的云朵与飞鸟,这巧妙的匠心,类似中国画的留白,让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形成一种沟通与对话的关系。后栋建筑与前栋建筑的距离要足够大,使坐于后进建筑中的人通过门樘可以看到前一进的屋脊,即在阴影中的屋脊与门樘之间要看得见一条发白的天光,此做法称之为“过白”。“过白”从物理学意义上还有避免厅堂地面“翻潮”,改善内部光、热环境等作用。阳光以一定角度照耀入建筑里的地面,和其中的“阴”相调和平衡,才能起到《易经·系辞》所说的“日月之道,贞明者也”的效果。而在阴阳平衡的空间中,人才会健康。
除此之外,地面出于防潮的考虑,多采用对水蒸气和冷凝水有“呼吸作用”的黏土大阶砖。地势的选择,也是防潮的良方。比如:三水大塘镇梅花村,因村前有5个池塘,呈梅花状分布而得名。水很清,池塘后的村庄整齐地排成数列,最值得一提的是房子依山而建,微微向下倾斜,全村前低后高,每家院子的地面也是斜的,这样的设计,可以让雨水无法逗留,保证了室内的干燥。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吉祥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吉祥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吉利”与“祥和”。古人云,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这是一种朴素的意愿,代表了对幸福生活的祈盼和向往。
在佛山的古村落里,吉祥文化无处不在。比如,新屋建成后,在屋中央烧一锅水,拿扇子不停地扇,意指风生水起。又比如,居室一般是长者住前房,后辈住后房,谓之留后,寓意香火不断。再比如,乡人尚简,镬耳山墙边的装饰,常是黑色为底的水草、草龙图纹,俗谓之“扫乌烟画草尾”。这些装饰只是点到为止,绝不是繁复。除了装饰之用,屋檐画亦有用于风水上的催吉避凶。古人会针对风水五行之说,在房屋不同方位的屋檐下画上所缺的元素,以达到五行平衡。
在我看来,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可谓处处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其中的一砖一瓦,均非寻常,处处见机心,处处显智慧。
百年一日,一日百年。数百年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不知不觉地流走了,一代一代的人,在这些村落里繁衍生息。房子还是当年的房子,树或许还是当年的树,而人早已不是当年的人。时光的牙齿,将青砖的墙面啃噬得凹凸不平,抚摸着这些墙面,总有一种苍茫之感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
一棵棵古榕,见证着一个个宗族的兴盛;一块块青砖,承载着一段段辉煌的往昔;一片片瓦砾,掩盖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佛山大地上这些古老的房子,都是历史的沉淀。它们不事张扬,没有雕梁画栋的华丽,有的只是朴拙雅致的静美,有的只是天人合一的智慧。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确实,朴实无华,就是美的极致。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佛山民居的风格,也正是佛山人性格的底色。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