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61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00:00
09:01

唯心论认为,只有心灵是真实的,其他所有东西,不管是物质、观念,还是数,都存在于心灵之中,或者在某种意义上依赖于心灵而存在。有一位很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他坚持一种极端的主观唯心论立场,这个人就是贝克莱。

乔治·贝克莱(1685—1753年)出生于爱尔兰,是一位大主教,他最有名的著作是《人类知识原理》和《三篇对话》。他曾批判微积分,讽刺无穷小量就像一个鬼魂。的确,因为那时候微积分刚发明,还不是一个完整严格的数学理论。对于无穷小量来说,它不是零,但在计算时我们又要把它视作零。既是零又不是零,那到底是不是零?这就显得非常怪异了。

贝克莱反对形而上学,维护常识,但同时又反对无神论与唯物论,提倡基督教有神论。贝克莱利用洛克的经验论,建立了他的唯心主义。他对早期经验论者的认识论的基本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新想法。与早期经验论者不同的是,他对人类心灵应对知识问题的能力很有信心。在他看来,人们不应该把人类的无知归咎于人类能力的局限性,而应该认真地研究人类知识的原理,对所有方面进行仔细的检查和过滤。

贝克莱的名言是“存在即被感知”,这是他思想的概括。按照他的说法,相信那些我们不能经验到的东西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他主张,我们可能经历到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感知觉和观念。我们之所以知道一块木头存在,是因为我们有关于木头的观念和经验,这些经验包括木头呈现在我们眼中的形象,我们触摸木头的手感,木头所具有的重量,木头砸到我们时所感到的疼痛,以及木头与其他东西相互作用时所呈现的可见效应等。

也就是说,木头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的心灵感知到它,如果我没有感知到它,木头就不存在。同样,月亮在我没有看的时候就不存在。这种说法十分类似于王阳明的心学—心外无物。

举个例子来说明贝克莱的观点。比如对于我来说,我看到一个苹果的颜色,闻到了它的香味,触摸到了它的形状、温度、软硬,尝到了它的甜味。于是,我就认为这个苹果是存在着的。而颜色、味道、形状、温度、软硬等这些都是我的感觉,如果离开了我的感觉,这些性质就没有意义,而且也无法证明这些性质存在。同样的,如果离开了这些性质,就无法证明这个苹果的存在,也不能确定苹果到底代表什么。所以,这个苹果的存在依赖于我的感知,它的存在与它被我所感知实际上是一回事,也就是说,苹果仅仅存在于我的心灵中。

贝克莱指出,因为我们在自己脑子里的观念中预设了心灵这个概念,所以我们才知道心灵是存在的。因为我们有限的心灵要求把上帝无限的心灵当作预设,所以我们知道上帝是存在的。此外,再无他物存在,即一个独立于我们的(以及上帝的)知识和观念之外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贝克莱认为,当我们竭力去设想外界物体存在时,其实我们始终只是在对自己的观念进行沉思。存在即被感知,一切物体仅存于心灵(包括上帝的心灵)之中,假如感知的个体不存在,那么世界就不存在。这种极端形式的唯心论自然很难让人相信,也让一些人感到愤怒。

贝克莱最初提出这个理论时,许多人都认为他疯了。和他同时代的约翰逊博士听说贝克莱的理论时,非常愤怒地使劲踢了一下街上的一块石头,大声说:“我用这个办法反驳这种理论。”约翰逊认为,物质事物是确实存在的,并不是各种观念的集合。他踢那块石头时,他的脚趾感到了那块石头是硬的,因此一定是贝克莱错了。

但是,贝克莱不这么认为。根据他的观点,你的脚趾感受到那块石头的硬度,并不能证明存在一个物质对象,而只能证明你心中存在“硬石”这个观念。贝克莱认为,正因为如此,我们所说的“石头”才不是别的,而只是它给我们造成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背后,根本不存在那块使脚趾产生痛感的所谓“物质的”“真实的”石头。事实上,在我们的观念之外根本不存在任何现实。

贝克莱还从概念唯名论出发,拒绝了哲学的物质概念。他指出,我们使用像“马”和“人类”这样的词作为简略语,是为了使我们说话交流方便一些。但我们切不可被这种语言用法所蒙骗,以为像“狗”和“房子”这样的普遍概念是存在着的。在贝克莱的语言理论中,词语的意义在于感觉印象,词语指称的也是感觉印象。比如说,“西瓜”这个词指称的是意味着西瓜的那些感觉印象,“西瓜”这个词的意义在于我们对西瓜所具有的那束感觉印象。那么,既然“物质”这个词并不指称这样的感觉印象,因此它是没有意义的。

事实上,贝克莱的观点出自认真的思考与大量难以辩驳的论证,而不是随意提出来的。唯心论并非完全是荒诞不经的言论,它能成为一种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哲学观点,是有一定原因的。唯心论可能与常识相悖,但贝克莱提出它时,是想把它作为对经验常识的更合理、更恰当的解释。唯心论者也许仍然相信岩石是真的,天空是蔚蓝的,但唯心论作为一种推理尝试,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出发,试图了解真实的东西实际上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如我们平常所看到的那样吗?

如果从量子力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存在即感知”这句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的。在没有观察者介入时,物质就是处于一种波函数的叠加态,一旦我们去观察它、感知它,波函数就坍塌为本征态,呈现出我们看到时的那个样子。月亮在我不看它的时候,真的就是弥散成一团概率波,也就是“不存在”。

极端的唯心论很容易导致“唯我论”。唯我论就是认为世界上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有意识、有心灵,其他人类或者动物都没有心灵。天地之间,唯我独心。

唯我论看起来非常荒谬,但也不无道理。的确,以“我心”推知“他心”如何可能呢?我怎么知道别人不是一个僵尸或者一台自动机器人?我如何才能断定别人也有心灵或意识呢?

我唯一能感知到的是我自己的心灵,我自己的感觉、知觉、情感、欲望、思维等,我对别人的心灵一无所知。虽然我可以看到别人疼痛时龇牙咧嘴,也可以看到别人在行动,听到别人在说话,看起来好像跟我一样,但那只是一种表象。我只能假设别人跟我一样有心灵,可那毕竟只是假设,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而且我确实无法感知别人的心灵。

如果除了我自己之外,所有人都是僵尸或者机器人,只不过这些机器人被上帝造得惟妙惟肖,被上帝设计得看起来就像人一样,我们看不出一点儿破绽。那么,它们只是看起来有心灵罢了,实际上并没有心灵,这完全是可能的啊!因此,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有心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44717827

    慢慢听

  • 黑猫Aquarius

    主播的声音很好听 但破句有点多 之前某一集尤其多 希望录制之前先看熟文稿 加油

  • 毛辉_ld

    近代没有中国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