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判断力批判

67 判断力批判

00:00
05:42

康德巩固了以物理学为典范的近代经验科学,为理性划定了界限,也为道德确立了基础。一方面他接受决定论和因果观念,另一方面他又为非决定论和道德进行辩护,他针对两难问题给出了一个回答。但还剩下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如何调和“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世界。


在这个问题上,康德引入了作为一种中介能力的“判断力”的理论。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他又写了《判断力批判》。康德认为他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协调两个世界,判断力是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中介。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判断力”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那种判断力,或者是字典里对判断力的解释。这是康德批判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我们应该在他的语境中去理解这个词语。


康德的意思是,判断力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作为目的论,二是作为美学。什么意思呢?先看第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尽管我们察觉到生活实际上可能都是因果性的、被决定的、宿命的,但是当我们思索人生的意义时,会把生命看作似乎是有目的和有意义的。这样的话,世界对我们的人生而言就是有意义的了。我们常常对生活直接做目的论思考,这种思维有助于减轻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必然和自由)中所造成的紧张感。


美学则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协调两个世界,人类的生活中需要美,也需要艺术,因为美可以减轻我们的紧张感,使我们超越残酷和无聊的生活。在康德看来,美学的基础在于两种基本经验,即对某种势不可当的或者崇高的东西的经验,以及对某种优美的东西的经验。当然,这些是“趣味的判断”,或者“品位的判断”,而不是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趣味或品位是无缘无故的,是纯粹主观和任意的。


康德反对休谟将品位归结为个人主观情感。就像康德坚信心灵具有内在结构,从而规定了知识和伦理的基本原理一样,他也坚信审美的法则是由心灵的内在结构确立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是理智的反应让我们能够审美,而跟情感的反应没有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具有审美品位的是人而不是动物。一条狗可以判断出它的食物是不是好吃,但它无法分辨食物是否摆放得好看,也不能判断一部电影是不是好看,一幅画是不是美。


只有理智反应才是“无功利的”,这也是它与情感反应的不同之处。假如你在欣赏一幅画作上画的水果,却因为看画看饿了,想要吃水果,那么这就不是审美反应。或者你看到电影里的美女,而心生色欲和歹念,这也不是审美反应。审美反应是不包含这种“功利”的。从这种无功利的审美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知,我们之所以能真正和别人分享美的体验,是因为在审美体验里有一个本质部分,这个部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可以互通的。


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在某种意义上是主观的,但仍然是普遍有效的。例如,当我们冷静地观看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都体验到同样的审美快乐。当我们冷静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能力对同一件艺术作品体验到相同的感受,我们关于这件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因此达到重合。所以,正常的人们将具有相同的审美感受,这些共同感受是正确判断的基础,因此这些判断是普遍的。


换句话说,在艺术和美的领域,依然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来说,艺术是一种模仿。在柏拉图那里,模仿的就是理型,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模仿的是实体及其形式。所以,美学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来说是具有客观基础的,美与真、善是相联系的。


对康德来说,在真理和道德之间有一个区别,而优美的东西和崇高的东西,是在两者(真与善)之间起中介作用的。与此同时,美学又不同于科学和伦理学,审美判断既是主观的、与我们的情感生活相联系的,又是普遍的。一言以蔽之,审美判断同时具备了知识判断和道德判断两者的特点。


在康德之后,浪漫主义提出了一种更加强调艺术创作、艺术体验的主观方面的美学。自此,天才和伟大的创造性人格,走到了舞台的中央。浪漫主义赞美艺术的独一无二性,赞美艺术家的独一无二性,创造的力量和更新的力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美魔V侯迅

    大吕说书 回复 @美魔V侯迅: 谢谢夸奖哦

  • 凡夫俗子燕宁

    文稿呢?

    大吕说书 回复 @凡夫俗子燕宁: 小编还在上传中,请耐心等待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