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82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00:00
07:50

100天打卡 听完本期节目,请在下方留下心得或打卡,坚持100天后就有变化!

进阶第2季 ·人诗意地栖居(点击收听)

本期要点 

1、从“物是观念的集合”中得出一个结论:存在就是被感知。

2、贝克莱实际上取消了可感性质背后的那个物质实体。

3、对物质实体的否定,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路线。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各种观念的集合的结果,而观念是离不开我们的心灵感受的,因为观念只存在于我们心中,可感性质也正是通过我们心中的观念表达出来,我们在表达事物的可感性质时,其实也是在表达我们心中的观念。


于是,事物存不存在就取决于是否有如此多可感性质的观念集合在一起,而观念又是人心中的感受,是属于感知层面的。那么从“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个基本论点,就可得出一个结论——“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


第一,我们首先要明确知识的对象问题。

在经验论看来,知识的对象是观念,洛克和贝克莱都将此看成是一个理论前提。除了观念以外,不能直接认识观念以外的事物。知识或感觉的对象是观念,而不是事物。只不过洛克是承认了在观念以外有一个事物是存在的,但人的认识只能认识关于事物的观念,不能直接认识事物本身。而贝克莱则强调这个客观事物也是不存在的。


第二,我们要理解“存在”指的是什么。

在贝克莱这里,存在并不是指物体的存在,而是指认识的对象——观念是存在的。前面说到,物是观念的集合,这是一个基础。当我们说观念是存在的,而物又是观念的集合,那么最后还是说出了物是存在的。


第三、为什么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既然存在指的是观念的存在,而观念在什么地方呢?在心中。如果观念在心灵中的话,只有感知到它了,这个观念才存在。比如,一朵玫瑰花的颜色、软硬、形状、气味等这些观念,是你心灵中的观念,是你感知到的这朵花的可感性质的观念。只有你心灵中感知到了,才能说这些观念是存在的,而这些观念集合在一起,给它命名就叫玫瑰花。而如果你心中没有感知到这些观念(颜色、软硬、形状、气味)等等,那么这个玫瑰花的观念就不可能不存在了。


这就是对“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理解。


这个逻辑,我们再来仔细梳理一下。


首先,贝克莱是一个经验论者,经验论的一个共识是什么?知识或感觉的对象是观念。于是,贝克莱提出了“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个观点,他把物体的结果归结为观念(各种可感性质观念)的集合的结果。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否定了物体的独立实在性,因为决定物质的是各种观念,有了各种观念的集合才能决定这个物质。


在此基础上,贝克莱推导出了一个结论: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是物的存在,但物又是观念的集合,所以最后的这个存在就是观念的存在。要说明观念是存在的,只有心灵中被感知到,才能说明观念是存在的。


我们要说明玫瑰花是存在的,我们只有通过说明关于玫瑰花的这个观念是存在的才能说明。那么要说明玫瑰花这个观念存在,就需要通过玫瑰花的各种可感性质——颜色、软硬、形状、气味等这些可感性质的观念集合在一起才能说明。而这些观念要是存在的,就要说明它们被感知到了,就可以说明观念存在。


从“物是观念的集合”到“存在就是被感知”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贝克莱在提出这两个观点的时候,实际上是取消了这些可感性质背后的那个实体了。因为你要说存在,仅仅是观念的存在,只要说明观念是存在的即可,不必去考察观念以外的那个物体是什么,物又是观念的集合,物只不过是一堆观念而已,不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了,我们只需要说观念就好了。


所以当时,贝克莱在提出这个观点后真的非常让人震惊。因为这确实是违背常识的,当时很多哲学家都指责他的荒谬,大家都是站在常识的立场。常识的立场都会认为感觉的对象应该是外物,来自实实在在的事物。但是贝克莱的经验论认为感觉的对象,或者说知识的对象是观念。只要能证明观念是存在的,这些观念被感知到了,于是这些观念又集合在一起,才形成物。


我们可以看到,从“物是观念的集合”到“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走的是一条主观唯心主义的路线。不需要再承认一个客观的物质实体了,取消了可感性质背后的那个实体,因为物质就是一堆观念的集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geww

    意思好像和阳明先生的“山中花”类似~

  • 陈瑶子

    第几次,懂啦

  • 千白聊毛选

    我感觉贝克莱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的,能被他感知到的物体,对于他来说就是存在的,而他没有看到的(也就是没有感知到的),对于他来说就是不存在的。而唯物主义可能更是站在一个“上帝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一个物体,它可能没有被“贝克莱”感知到,但它却被“洛克”感知到了,那么这个物体依然还是存在的。不知道这样理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不对呢?

    yang119615 回复 @千白聊毛选: 不对,唯心也分主观和客观,客观唯心就是有上帝的视角,而不是唯物

  • 笑语Smily

    小学时候我曾思考过一个问题,周围的世界是不是只有当我看到的时候才是存在的,而没有看到的时候就消失了呢?这个问题在当时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没有人可以给我指点。不过今天,终于在贝克莱这里找到了相似的解释。

    书杰 回复 @笑语Smily: 很有哲学天赋

  • LiBL

    在虚拟世界中,事物并不在现实中存在,但我们借由各种仪器(脑机借口?交互)仍感受到了,此时虽然现实中并无此物,但我们感受到了,对于此人来说,事物也同样真实

  • 心成所愿

    贝克莱的确是非凡的,他关注到了人类通过五官和身体感受外部世界的有限性,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只能感受有限的外部信号,比方声音频段,比方光谱频段。由此可见人类在界定所谓物质时,一定是在自己观念的范围内来展开的。所以当年佛陀在世说法四十九年,最终究竟无一法可说,就是这个道理。

  • 听友272771922

    加字幕就好了,我喜欢边看边听呢

  • 骄阳路下的少年

    我还是有点一知半解

  • May_abb

    d第三遍打卡

  • 子穆__

    神奇的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