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全译44】答陆原静书:第六章

【王阳明《传习录》全译44】答陆原静书:第六章

00:00
05:27

国学新知听友群开通啦! 只要加wx:guoxuenew,写上“姓名+所在城市”,就会被邀请进群,本群是专辑听众的互动平台,还会有专辑主讲人的答疑解惑,国学新知会定期推送最新的音频视频节目。


答陆原静书:第六章

    来书云:“聪明睿知,果质乎?仁义礼智,果性乎?喜怒哀乐,果情乎?私欲客气,果一物乎?二物乎?古之英才,若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中、韩、范诸公,德业表著,皆良知中所发也,而不得谓之闻道者,果何在乎?苟曰此特生质之美耳,则生知安行者,不愈于学知、困勉者乎?愚者窍云,谓诸公见道偏则可,谓全无闻,则恐后儒崇尚记诵训诂之过也。然乎否乎?” 
    

    性一而已。仁、义、礼、知,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浅深也。私欲、客气,一病两痛,非二物也。张、黄、诸葛及韩、范诸公,皆天质之美,自多暗合道妙,虽未可尽谓之知学,尽谓之闻道,然亦自有其学违道不远者也。使其闻学知道,即伊、傅、周、召矣。若文中子则又不可谓之不知学者,其书虽多出于其徒,亦多有未是处,然其大略,则亦居然可见。但今相去辽远,无有的然凭证,不可悬断其所至矣。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如数公者,天质既自清明,自少物欲为之牵蔽,则其良知之发用流行处,自然是多,自然违道不远。学者学循此良知而已。谓之知学,只是知得专在学循良知。数公虽未知专在良知上用功,而或泛滥于多歧,疑迷于影响,是以或离或合而未纯。若知得时,便是圣人矣。后儒尝以数子者尚皆是气质用事,未免于行不著,习不察。此亦未为过论。但后儒之所谓著、察者,亦是狃于闻见之狭,蔽于沿习之非,而依拟仿像于影响形迹之间,尚非圣门之所谓著、察者也。则亦安得以己之昏昏,而求人之昭昭也乎?所谓生知安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虽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谓之生知安行矣。“知行”二字更宜精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9731okyb

    听书,悟意,不是听音。感恩读书者付出👍

  • 听友31593443

    读书就读书,你踏马喊啥啊,替王阳明干架么

  • 1349663jyqk

    我要弃了,这个声音让人听不下去

  • 憨憨_ql

    这个声音让人不知听了个啥!

  • 一支穿云箭EOS

    静坐就想睡觉

  • 谢宓

    我被读书人训哭了好几次了

    Martin_uW 回复 @谢宓: 哈哈,确实感觉是老师在训学生,校长在训家长。

  • 李一_5a

  • 羲皇文化

    四书五经的私塾先生大致如此罢

  • 1532151mcjv

    性一也仁义礼知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浅深也,私欲客气一病两痛非二物也。

  • 听友287625452

    得道之人,八风吹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