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全译42】答陆原静书:第四章

【王阳明《传习录》全译42】答陆原静书:第四章

00:00
06:41

国学新知听友群开通啦! 只要加wx:guoxuenew,写上“姓名+所在城市”,就会被邀请进群,本群是专辑听众的互动平台,还会有专辑主讲人的答疑解惑,国学新知会定期推送最新的音频视频节目。


答陆原静书:第四章

    来书云:“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夫清心寡欲,作圣之功毕矣。然欲寡则心自清,清心非舍弃人事而独居求静之谓也。盖欲使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耳。今欲为此之功,而随人欲生而克之,则病根常在,未免灭于东而生于西。若欲刊剥洗荡于众欲未萌之先,则又无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且欲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犹引犬上堂而遂之也,愈不可矣。”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人萌之际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无别功矣。夫谓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者,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累,而非克治洗荡之为患也。今曰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只“养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根。有此病根潜伏于中,宜其有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 

 

    来书云:“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于吾儒随物而格之功不同。吾若于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矣。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惟有寐而方醒之时耳。斯正孟子‘夜气’之说。但于斯光景不能久,倏忽之际,思虑已生。不知用功久者,其常寐初醒而思未起之时否乎?今澄欲求宁静,愈不宁静,欲念无生,则念愈生。如之何而能使此心前念易灭,后念不生,良知独显,而与造物者游乎?”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段工夫大略相似。但佛氏有个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便有不同耳。今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此便有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心,所以有“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之患。孟子说“夜气”,亦只是为失其良心之人,指出个良心萌动处,使他从此培养将去。今已知得良知明白,常用致知之功,即已不消说“夜气”。却是得兔后不知守兔,而仍去守株,兔将复失之矣。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良知之体本自宁静,今却又添一个求宁静,本自生生,今却又添一个欲无生,非独圣门致知之功不如此,虽佛氏之学亦未如此将迎意必也。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今却欲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是佛氏所谓“断灭种性”,入于槁木死灰之谓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ashaonainai

    之前的那个解说员才能传递经典之圣音,后来这个大妈级的解说气势太猛,毫不知圣意的大声嚷嚷真让人忍无可忍啊

  • 听友100600870

    拿腔拿调,刺耳空泛,哎!

    华哥看世界 回复 @听友100600870: 听知识,别把注意力集中在主播声音上。好好修练

  • 云中君1219

    真不知道 这么好的经典,突然换了一个这么难听的人来是何用意

  • 守性

    在思善不思恶时用格物的功夫就己经涉及思善了。 不思善不思恶认本来面目就是良知,既然明明白白认清了良知就不必这样去表述了。 随物而格是致知的功夫也就是佛教常说的常惺惺也就是要存佛教的本来面目,从外表看佛儒的功夫大致相同但佛教有个自私自利之心。 所以二者就不同了。

  • 1390808mcnc

    早晨听都成习惯了

  • 月露0330

    不喜欢这背景音乐,太大声,听着着急,闹心死了

  • 昊天星君

    你们不知道依法不依人,依了意,不依不了意吗?

  • 1363199mjbn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 守性

    以清心寡欲为要,只养生二字就是自私自利逢迎固执的病根。 有此病根潛伏就有东边灭绝西边萌生,牵狗上堂遂而逐之的忧患。 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就已涉于思善之患。 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还有何善何恶可思?良知之体本自宁静今却又添一个求宁静,本自生生不息今却添一个想不生。 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就是前念不生后不灭。现在却想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入于槁木死灰了。

  • 守性

    想要寻求宁静让欲念不产生这正是自私自利私逢迎固执的毛病,所以才会欲念越加产生,更加不宁静。 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然明辨还有什么善恶可思。 良知之体本来就宁静,却又生出一个寻求宁静。 本来就生生不息,却又添出一个欲念不生来。 不光是圣学致知的功夫不象这样就连佛教向学问也不这样逢迎固执。 只要一个念头在念上,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就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 你却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这是佛教说的断灭种性,沦入到槁木死灰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