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是100集英文,100集中文,100集翻译节目。
每周更新一集中文精制,一集英语原声,一集英文翻译,已经买过的就可以永久收听。
相关阅读
年份:1925年
作者:[英] 弗吉尼亚·伍尔芙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中文文稿
大家好,我们今天节目的主题是二十世纪初英国先锋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与现代主义。
在开始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听一段描写,这段描写选自伍尔芙出版于1925年的作品《达洛维夫人》。大家一边听一边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问题:这一段究竟在写什么?
“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因为露西的工作已经给安排好了。要把门从铰链上卸下来;朗普尔迈耶公司的工人要来。再说,克拉丽莎·达洛维心里想,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早晨啊——清新的像专门为海滩上的孩子们准备的。多么有意思!多么突然的行动!就像从前在伯顿时,当铰链轻轻吱扭一想,落地长窗被她猛地推开,她一下子冲到户外,就似乎总有这种感觉。那是清早的空气,多么清新,多么宁静。
(弗吉尼亚·伍尔芙,《达洛维夫人》,王家湘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1页。)
所以,你可以用传统的方式总结这段话的意思吗?还是说,你感到一头雾水?无论答案如何,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都可以跟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系的朵拉·张教授一起来解读这本书,解读英国文学史上的这位经典作家、女性主义的先行者、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
一,伍尔芙的文学社交圈和早期文学探索
大家好。我叫朵拉·张,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与比较文学系的副教授。我记得小时候第一次阅读伍尔芙的作品时,我其实没有完全看懂里面的内容。开始读研究生以后,有一天,我重读了《达洛维夫人》,突然就有了一种感悟。小说里的每一个描写都非常细致,都在准确地描写一种心理状态。之后,伍尔芙就成为了我研究的课题。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芙出生在伦敦附近的南肯辛顿区。十九世纪末的伦敦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科学的进步和政治体制的革新改变了人们、尤其是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带给人许多全新的体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则在“向内开拓”,从另一个层面、另一个角度提供了理解人和世界的新方式,得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结论。
这些新变化也在刺激着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尝试着用全新的艺术形态来呈现全新的感知模式。这种艺术形态就是现代主义。当然,文学上的现代主义是非常复杂的概念,很难用一两句话界定。但简单来说,现代主义的作品常常具有不同于传统的时间概念,对时间有比较新异的感知;在人物心理的开掘上也会更深入,表现方式也更前卫。我们比较熟知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品,如艾略特的《荒原》以及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或多或少都有这些特色。
这就是伍尔芙所处的时代和文化环境。从更微观的层面上来说,伍尔芙的家庭背景,以及她父母双方背后强大的文学艺术圈人脉和资源,也在无形中为她日后站在文学前沿、以先锋的姿态进行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验铺垫了道路,至少是加上了一些有启发的注脚。
照我们现在的说法,伍尔芙的家庭应该被称为重组家庭,因为她的父母在结婚前各自都有另一段婚姻,各自都育有自己的孩子。丧偶之后,他们走到了一起,重新组建了家庭,又养育了几个孩子。伍尔芙是八口兄弟姐妹中的一员。
这是一个非常显赫的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莱斯利·史蒂芬是《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的编辑,也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母亲不但出身于艺术世家,而且是远近闻名的美人,常常为前拉斐尔派的艺术家们当模特儿。
伍尔芙在1939年的时候为自己写了一部自传,其中她是这样回顾自己的童年的:“我的父母并没有很丰厚的财富,但我们衣食无忧。我出生于那样一个十九世纪的世界,那是一个强大的社交网络,人们会互相写信、互相访问、互相交流、每个人都能言善辩。”
伍尔芙父母强大的亲友及社交网络,涵盖了当时许多声名显赫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早一辈的人物中包括《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同辈人中则有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丁尼生、以及托马斯·哈代。
伍尔芙出生在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度过了自己的少女时代。虽然她读遍了父亲的藏书,涉猎十分广泛,但她一直没有机会接受正式的文学训练。在这一点上,伍尔芙偶尔也会抱怨父亲,责怪他不愿送自己去接受教育。不过,也是由于她的父亲,她接触了许多文坛上的重要作家。
伍尔芙自幼就对文学艺术创作有浓厚的兴趣。她在九岁的时候就仿效当时的杂志,自己办了一份小报,专门去记录家里的诸多事项。这份小报一直经营到1895年,也就是伍尔芙十三岁时。这一年她的母亲去世了,小报也停办了。
她的母亲、哥哥、同父异母的姐姐和父亲在十年间相继离世。这对伍尔芙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伍尔芙和她的兄弟姐妹随后从肯辛顿区搬到了布鲁姆斯伯里,离开了从小生活成长的地方,来到伦敦更开放,但也相对破旧的街区。
伍尔芙的两个哥哥索比和艾德里安先后被剑桥大学录取。所以,伍尔芙和家人们搬到布鲁姆斯伯里后不久,他们开始在家中举办聚会,招待索比在剑桥新结识的朋友。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由作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组成的小团体。这也就是日后著名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学艺术团体。
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哲学家伯特兰·罗素都是这个团体的成员。这个小团体集合了一批哲学家和作家。他们的思想先进开放,而且行为不拘一格。他们经常一起聚会,在彼此的家里消磨时光;也一起旅行,去过希腊和欧洲其他地方。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团体,也是一个知识社团。
这个小团体不但将伍尔芙引入了伦敦的知识分子圈,也让她有了许多创作的机会。在友人的推荐之下,伍尔芙22岁的时候认识了《卫报》妇女增刊的主编,应邀写了一篇书评。
1904年,她发表了第一篇书评。这篇文章刊登时并没有署名。过了一年,伍尔芙开始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写书评。在作家身份之余,她一直坚持自己的文学评论事业,可以说她真正推动了当时文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伍尔芙因为她的哥哥索比而认识了剑桥大学毕业的政治学理论家伦纳德·伍尔芙。1912年,弗吉尼亚嫁给了伦纳德。二人除了自己的工作以外,还在1917年一同创立了霍加斯出版社。
弗吉尼亚和伦纳德的作品很多就是经由霍加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与此同时,霍加斯也出版了很多其它重量级的文学和心理学著作、逐步发展壮大。比如,霍加斯是第一家在英国出版《荒原》的出版社;他们还出版了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以及詹姆斯·斯特雷奇翻译的标准版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全集。
詹姆斯的兄弟李顿也是一名作家,是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核心人物。可以说,通过霍加斯出版社,伍尔芙与当时出版界、评论界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都建立了往来。
在创立霍加斯出版社之前,伍尔芙做了另外一个尝试,也就是创作小说。1915年,她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远航》。
这部作品的反响相当不错。我们可以从这部小说中看到伍尔芙的野心:她试图突破常规,建立自己独特的文风。但这部作品并没有完全摆脱成长小说的框架,讲述了年轻的女主角最终染病而死的故事。
伍尔芙虽然开始了小说创作的道路,但也没有停止撰写散文和书评。很多人都认为她的书评其实是她早期尝试入门的作品。这些书评在很多方面都参照了19世纪写实主义的文学标准,可以看到年轻的伍尔芙一直试图在文学创作上建立自己的风格。
在发表《远航》以后,她在1919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说《夜与日》,其中借由两位女性的故事来探讨婚姻与爱情是不是能够并存。无论是《远航》,还是《夜与日》,这两部小说在风格和叙述上都还是比较贴近以往写实主义的传统。到了1922年,伍尔芙发表了她的第三部小说《雅各的房间》。
《雅各的房间》标志着伍尔芙在文学风格上的突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名叫雅各·弗兰德斯,是一位曾经参战的士兵,这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整个故事就是围绕这个神秘的主人公而展开,但故事的展开主要是通过雅各身边人的叙述和视角。可以说雅各是故事的中心,但他似乎是一个透明的中心。这种借他人之口塑造主角形象的笔法是伍尔芙的写作特色之一。在她之后的小说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她在持续发展这种写法。
雅各虽然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小说只利用了其他人的记忆和观感来描写他。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的缺席显得特别明显,也因为这样造就了一种独特的“失落感”。
我们可以从雅各身上看到伍尔芙哥哥的影子。伍尔芙的哥哥极富天赋,但英年早逝。他的离世对伍尔芙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雅各的房间》几乎有一种悼亡的感觉。《雅各的房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风格。如果说《雅各的房间》是伍尔芙创作生涯的转折点,那么随后出版的《达洛维夫人》则标志着伍尔芙创作成熟期的开始。
在发表《雅各的房间》之后,伍尔芙开始创作达洛维夫人系列的短篇故事,她在这些短篇故事里试验她想在小说中尝试的新技法。事实上,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伍尔芙已经构思很久了。其中的两个角色,克拉丽莎·达洛维和理查德·达洛维早在小说《远航》中就已登场。1925年,伍尔芙终于出版了完整版的《达洛维夫人》。
二,现代主义的多个面向
《达洛维夫人》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描写了达洛维夫人在英国伦敦一天的生活。小说的主人公,除了属于权贵阶层的达洛维夫人之外,还有一位叫做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的男人。他曾经参加一战,后来也在伦敦生活,是工人阶层的一员。史密斯的故事和达洛维夫人的故事组成了两条几乎平行的叙事线,分别展现两个主人公各自的生活与回忆。
这部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伦敦,讲述的一战结束五年后,发生在1923年6月某一天的故事。小说围绕两个主角展开。你可能会觉得这两个人物刚好是一组对照。其中一位便是书名中的达洛维夫人,也就是克拉丽莎·达洛维。她的丈夫是一名保守党议员,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在伦敦甚至整个大英帝国内都颇具权势。
在小说描述的这一天中,大病初愈的达洛维夫人遇见了她的老朋友和旧情人。当时,达洛维正在筹办一个上流社会的晚宴。在故事的最后,也就是达洛维夫人所办的晚宴上,名流齐聚,这其中还包括英国的首相。她在宴会里遇到了旧情人彼得·沃尔士和另一位旧情人莎莉·塞顿。
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角色史密斯是工人阶级的一员。热爱文学的他来到伦敦,希望在投入战争前成为一名艺术家。当他从战场回来时,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时常出现幻觉,会看到阵亡的战友。故事似乎暗示了史密斯和战友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可以说彼此相爱。史密斯的妻子是意大利人,他们相识于战场,后来她也来到了伦敦。小说中有些情节是通过史密斯妻子的视角呈现出来的。
两条平行的故事线随着两位主角在伦敦街道和公园间的漫步而展开。克达洛维夫人和史密斯几次擦肩而过,但始终没有见到彼此。小说结尾处的晚宴上,达洛维夫人听闻了史密斯的死讯,这可能是两条故事线距离交汇最近的时刻了。达洛维夫人在宴会的喜庆氛围中感受到了一丝死亡的阴云,也莫名感受到了和史密斯之间的亲密联系。两条故事线在此刻终于交汇。在伍尔芙的设想中,达洛维夫人和史密斯分别代表理智和疯狂,展现了现实理性和疯狂的两面。
尽管这部小说的故事框架很简单,时间跨度也只有一天,但文学评论家们却在这个故事中读出了现代主义的诸多面向。
首先是写作技巧层面的“意识流”手法。小说反复地进入不同人物的思绪和记忆,从不同的角度交代达洛维夫人和史密斯的故事。因此,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两个人实实在在的过去,也可以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潜在的意识流动。
伍尔芙曾经在日记里表示,她觉得自己只有到了不惑之年才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声音,以自己的声音畅所欲言。她所说的就是《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她还在日记中表示,她在《达洛维夫人》里用了一种她自称为“隧道技巧”的写作手法。伍尔芙的意思是她会挖掘每个人物的背景,将过去的回忆与现在的片段串联在一起,将故事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回忆往事的情景描画出来,穿梭在人物的回忆与现实之中,借此丰富故事的广度与深度。
我们可以看到《达洛维夫人》整部小说的叙述非常灵活。有时候,读者或许会期待作者做出一些明确的指示,说明某部分的情节是人物的回忆。比如说,读者会希望作者说明这是书中人物在回想10年前所发生的事情。但是,伍尔芙并没有这么做。
为理解这些特点,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在本期节目的开头给大家念的那段《达洛维夫人》的节选片段。在那一小段中,小说的叙述随着达洛维夫人的意识在不断流动。她从眼下的美好时光想到以前的情景,铰链的声音一方面出现在她的面前,但同时也出现在她的回忆里面。
在叙述和意识的并行流动中,作者揉进了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从某一点到另一点的联想往往没有任何的规律和秩序,只是随着小说人物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而随机发生。伍尔芙这种实验性的写作手法非常独特,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很多人都将《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视为一部意识流小说。这也是大家对伍尔芙的认知。无可否认,这部作品对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感受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读者不停穿梭在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片段间。初次阅读的读者可能会难以厘清故事的脉络,但这就是使用意识流的效果。
除此以外,《达洛维夫人》还是一部伦敦小说、一部战争小说。最近还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部瘟疫小说,因为它恰好创作于1918年流感大流行之后。这部小说通过对战争和大流感产生的连锁反应的刻画,间接展现了当时社会所遭受的创伤。
现代主义在《达洛维夫人》中的体现,除了意识流的文学写作手法之外,还有二十世纪初伦敦这座城市的变化。这或许也是更深层次的一种体现。
对于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一种比较宽泛的理解是,这一新兴写作流派是在回应一系列时代的巨变。这些巨变贯穿整个19世纪,延续到20世纪早期并持续加速。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催生了现代主义文学。很多人认为现代主义是高度城市化、中心化的现象。
很多现代主义小说都以城市为背景,比如《达洛维夫人》就是一部伦敦小说。城市迅速发展,兼容并包,成为当时主要的生活聚集地。人们与陌生人为邻,社会阶级也由此形成,一个城市里可能存在着差异巨大的不同街区。
科技进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19世纪出现的铁路将全国连接起来,汽车也已普及。《达洛维夫人》中就出现了汽车和飞机。还有很多现代化的事物,比如广告,也出现在了《达洛维夫人》中。正是这些新的文化现象、新的生活日常、男女社会关系的改变、阶级间关系的改变、阶级流动性的提升、民众对打破陈规的渴望等等,这些因素都成为了现代主义的特征。
除了意识流的写作新手段和伦敦的城市新风尚,《达洛维夫人》还触及了一些女性主义的议题。具体而言,是通过达洛维夫人这一角色来反思一战后英国社会对女性的看法。
达洛维夫人虽然生活在上流社会,但是她并不自由,反而处处受到束缚。她是一位显赫的政治人物的太太,所以就必须卖力地扮演政客太太的角色,这是她的社会身份决定的。对于女性在社会应该扮演怎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小说并没有直接评论,而是通过书中各色人等的状态引起读者的反思。
在女性议题以外,另一个与《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相关的现代主义议题是心理创伤和精神疾病。在史密斯的故事里,他接受了精神病及抑郁症的治疗。但在治疗的过程中,他的医生并没有给他任何机会去说明他自己的感受,反而武断地、单方面地给他的心理状态下定论。医生跟病人不做病情交流,只是对家属做一些交代。这都是以往的小说很少会触及的话题。
《达洛维夫人》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现代主义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展现了他们希望展现的社会新场景,但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与传统的密切联系。当然,他们也会回看传统,但他们觉得自己跟以往是断裂的,觉得他们的体验跟过去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主义作家也期待打破既有的审美范式,借此让读者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更多社会关系的可能性。
可以说,《达洛维夫人》是一场围绕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伍尔芙在这场实验中展现了她天才的文字和叙事能力。
《达洛维夫人》同时在英国和美国发行出版,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伍尔芙的文坛影响力逐渐提升。其实《达洛维夫人》并不是伍尔芙最好或者说最重要的作品。事实上,之后出版的《岁月》更为畅销,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前沿地位。不过,现在很少会有人读《岁月》这本书了。
有一些批评家对于《达洛维夫人》的故事结构提出了质疑,认为整个故事有些不清晰的地方。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认同这一场文学实验,伍尔芙在这场大胆的实验中彰显了自己打破陈规的决心。伍尔芙也借由这部作品在文学界积累了声望,成为了当时的公众人物。之后她在《纽约时报书评》等刊物上开始频繁发表书评。
三,由女性主义推动现代主义
经过了《达洛维夫人》之后,伍尔芙进一步确认了自己作为作家的正确路径。1927年,她发表了另外一部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到灯塔去》。
伍尔芙动笔创作《到灯塔去》时,她在日记中将这个过程形容为创造新的文学形态。伍尔芙也不确定她写的是否是一部小说,她自己跟自己说,“(如果)这算不上一部小说。那它究竟是什么呢?一首挽歌?还是什么?”她也没有答案,但并没有纠缠在这问题上。
《到灯塔去》是伍尔芙小说中最接近自传体的一部,她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伍尔芙的父亲是一位严肃的父亲,深受子女爱戴却又非常严苛。她深爱着自己的母亲,母亲在伍尔芙的心里就是家里的天使,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完美的女性。她美丽大方,体贴入微,坚强刚毅,但她反对女性获得选举权和其它各项权利。她虽然也认同女性的工作很重要,但她认为女性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男性不同,还是应该以照顾家庭为重。
在出版《到灯塔去》之后,伍尔芙在1928年出版了《奥兰多》。这部小说虚构了一个变性作家的形象,记录了主人公由男性变为女性的经历,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小说的原型是诗人和小说家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萨克维尔·韦斯特是伍尔芙的密友和恋人。
在发表《奥兰多》一年之后,伍尔芙发表了她最著名的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
《一间自己的房间》其实是伍尔芙几次演讲的讲稿。恰好这几次演讲的对象都是妇女团体。在这些讲稿中,她提出了著名的设想:“如果莎士比亚有妹妹会怎样?”她引导读者思考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为什么女性不可以写作?或者说,女性需要做些什么才可以写作?她假设莎士比亚妹妹的生平,在她虚构的历史中,莎士比亚的妹妹最终被逼疯了。
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伍尔芙自身的心理状态。她一直在跟精神疾病纠缠。她的心理疾病跟她的人生际遇和起伏有关。当然,这跟她在当时作为一名女性感受到的外部约束也有密切的关联。当时,霍加斯出版社将《一间自己的房间》单独出版发行,并将它定义为早期的女性主义宣言。伍尔芙也认同这是她第一次在作品中明确表达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
伍尔芙随后还出版了三部小说,分别是《海浪》《岁月》和《幕间》。此外,她也发表了不少短篇故事和随笔。
在发表完最后的小说《岁月》和随笔《三个畿尼》后,她完成了《幕间》的绝大部分内容,但这部作品在伍尔芙死后才正式出版。1941年,伍尔芙选择在苏塞克斯的乌斯河投河自尽。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胶着的时期,她在伦敦的居所在闪电战中被炸为废墟。伍尔芙和丈夫伦纳德当时就住在他们苏塞克斯的房子里。
伍尔芙其实一生都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精神几度崩溃。在此之前,她曾经几次尝试自杀。这一次,伍尔芙又动了自杀的念头,她留下纸条告诉家人,她感受到黑暗时代将再度来袭,她不愿再次经历这样的日子。这张纸条的内容,可以说是伍尔芙对伦纳德的一次告白。她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对。”她说她很抱歉。这短短的纸条非常动人。而写完了这则讯息之后,伍尔芙在口袋装满了石子,缓缓走入乌斯河,投河自尽了。
伍尔芙是推动现代主义发展的核心力量,但她的贡献在死后逐渐被人遗忘。
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伍尔芙只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主义作家。伍尔芙的知名度日益式微,直到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席卷学界。当时的女性主义文学家为伍尔芙正名,重申了她女性主义作家和现代主义作家的身份。
学者们都到历史档案中翻查伍尔芙的手稿,并将她的手稿、日记和书信公诸于众,这些文书证明了她在当时的文学潮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证明她在以往的出版网络里有很大的影响力,包括霍加斯出版社等等。这巩固了伍尔芙现代主义流派中流砥柱的历史地位。现在,假如你看看各个纸质版的《达洛维夫人》,封底上都写着“弗吉尼亚·伍尔芙,杰出的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之一。”这些都是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成果。
伍尔芙的意义因为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而被重新发掘,有关她的研究也随之更加深入。更多的研究者涌入这个研究领域,发现了许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角度,也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基于伍尔芙的自传和作品,有人将伍尔芙归为同性恋作家和女同性恋作家。除了性别的角度,我们还可以从很多角度解读她和她的作品。我之前提到过《达洛维夫人》是一部瘟疫小说。伍尔芙生态作家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她钟情于描绘无人居住的自然空间,与人类生活形成鲜明反差。也有人从疾病和失能的角度重新审视她和她的作品。
回到伍尔芙的意识流写法,这一笔法目前是认知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者试图结合对认知心理学和文学小说的研究,寻找小说如何呈现作家的思想。伍尔芙的作品是这一研究方向的重要课题。
但即使不是带着研究的心态,纯粹从阅读体验上来讲,《达洛维夫人》也仍然称得上是一部历久弥新的作品。
这部小说绝对值得反复回味。这本书本来就与成长和时间的流逝有关。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你在人生不同阶段阅读它可以收获不同的感悟。我们总是可以在这部小说中,找到书中描绘的场景与现实生活间的联系。我认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既要精确地描绘当时当地的历史场景,也要引发后世读者的共鸣。《达洛维夫人》完美地做到了这两点,这部作品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很有启发。
本期节目由喜马拉雅制作播出。本节目中文版由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许止峻撰稿、编译。英文版由Zachry Davis, Galen Beebe 制作。
这个节目第一个介绍的作品是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说实话,以前只是把它当一个猎奇的小说来读。在这个节目里,把福格环游地球的情节与文明史的进程联系起来,在技术突飞猛进和理性化秩序遍及全球的环境变化中理解故事的意义,感觉的确不一样。看来,文本解读,真的许多点拨,需要多听多看。这个节目给我们展现了许多不同视角。
这次静下心来,读《达洛维夫人》,体会到所谓意识流小说的妙处,连绵变换的心理场景,从一种思绪一种感悟流畅地切换到另一种心理活动,细细体悟,这种心理活动节奏和关联,肯定与作者感性和认知的特点相关。但是当你被带入这种意识流变的节奏,居然没有突兀别扭的感觉,小小的诧异中不断唤起小小的共鸣。文字居然可以这样表达,让人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猛醒感。
《达洛维夫人》和电影《时时刻刻》结合起来看,非常有感觉
达洛维夫人
女性主义
内容丰富~(*∩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