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精制版69】安妮·菲佛:《格林童话》| 从成人文学到儿童文学

【中文精制版69】安妮·菲佛:《格林童话》| 从成人文学到儿童文学

00:00
29:25

一共是100集英文,100集中文,100集翻译节目。

每周更新一集中文精制,一集英语原声,一集英文翻译,已经买过的就可以永久收听。

遇到国内、海外节假日(包括但不限于新年、感恩节、圣诞节等)会暂停更新一次,敬请谅解。


相关阅读 

年份:1812年
作者:[德] 格林兄弟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中文文稿 

从前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小镇里,住着一对感情很好的兄弟……这样的开场,是不是会让大家联想到小时候听到的童话呢?


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谈的是一系列童话故事,包括《小红帽》、《白雪公主》、《灰姑娘》和《青蛙王子》等等。我们可能从不同的渠道听到过这些童话故事,看过这类故事改编而成的图画书或动画片。但这些儿童文学的经典是怎么被保留下来的呢?这就要回到19世纪初的德国,从一对兄弟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开始讲起。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哥伦比亚大学的日耳曼语教授安妮·菲佛一起进入《格林童话》的世界。

 


一,少儿不宜的早期童话


大家好,我是安妮·菲佛,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国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兴趣主要是十九到二十世纪的文化史。

 

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先后于1785年和1786年出生在哈瑙。哈瑙是法兰克福附近的城镇,是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格林兄弟家中共有九个孩子。从童年起,雅各布和威廉这两个兄弟就亲密无间。


格林兄弟的父亲在1796年去世。当时,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分别才只有10岁和11岁。他们在没有父亲照顾的情况之下长大,社会地位也因此不太稳定。他们的母亲抚养着全家所有的孩子。格林兄弟俩相依为命,关系非常亲密。他俩一辈子大概只分开过几天。


由于家里缺钱,兄弟俩的姑姑出钱让他们在弗里德里希文科中学读书。他们都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了。高中毕业后,他们去马尔堡大学继续学习。尽管他们学业成绩不错,但由于家庭贫寒,社会地位低,经常受人歧视。


兄弟二人获得的支持主要是来自大学里的学者们。其中一位研究法律的学者替格林兄弟联系了童话故事集的鼻祖克莱门斯·布伦塔诺。这一举措可以说改变了格林兄弟的一生。


布伦塔诺是一位德国小说家兼诗人。他与其他青年浪漫派作家一同收集整理德国的民间诗歌,并出版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那个时候,工业革命正在迅速改变欧洲的经济和生活方式,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也因此消失。布伦塔诺等学者和作家们希望赶在工业化彻底消灭传统文化之前,将德国的传统艺术保留下来。


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格林兄弟也开始收集童话与民间故事。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他们的第一卷民间故事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这部集子收录了八十六个独立的故事。直到格林兄弟逝世,他们在五十年间出版了共七卷的德国传奇故事。

 

这套童话集收集的故事越来越多,最后大概囊括了近两百个故事。你可以从每一次的再版中看到一些重大的改编。格林兄弟做的其中一件事是慢慢把这些民间故事改编成儿童读物。起初这只是一个学术性的项目,目的是在传统文化遭遇威胁的情况下收集民间故事,把它们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免受工业革命的破坏。然而随着项目的扩展,格林兄弟意识到这些故事确实有一批读者。这个项目一开始本来是只是为了收集民间传说,最终却成了19世纪德国学校儿童的教育读物。

 

当格林兄弟考虑到年轻读者对故事集的需求时,他们对故事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改编,让它们更适合儿童的阅读需求。比如,为了尽量不对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故事中破坏家庭、残害小朋友的事,一般都是继母来做,而不是亲生母亲。

 

举例来说,在早期版本的《白雪公主》里,也就是格林兄弟最早的一版里,感受到白雪公主的威胁、把她丢在森林里的,并非她的继母、而是她的亲生母亲。格林兄弟看了之后觉得:“等等,这样可行不通,我们不能让亲生母亲把孩子丢掉。”于是他们把生母改成了继母。《糖果屋》也一样有这个问题。在早期版本里,将兄妹二人抛弃的是亲生母亲,但格林兄弟意识到这样行不通,就把这个角色改成了继母。


在格林兄弟所改编的《糖果屋》中,汉森与格雷特兄妹的继母打算要说服自己的丈夫,要他把一对子女遗弃在森林之中。结果,汉森与格雷特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于是他们先准备了石头,在前往森林的路上做了标记,结果成功回到了自己的家。但后来,继母再次说服了丈夫将兄妹俩遗弃在森林里。这次他们在路上留下了面包的碎屑作标记,但这些面包屑不幸被鸟儿吃掉了,兄妹俩也因此被困在森林里。


他们在森林中发现了一个用面包和糖果做成的房屋。房子内的老妇人热情的招待了这对兄妹。不过,那老妇人其实是个坏巫婆,专门引诱小孩子,一般是先把他们养肥,然后再把他们吃掉。经过了一番波折,汉森与格雷特兄妹最终把巫婆骗到了火炉中,活活烫死了巫婆,还拿走了她家里的珠宝。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与他们的父亲重聚。这时孩子们的继母已经死了,没有人再从中作梗,这两兄妹和父亲便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只要我们细心想想,就会发现其实《格林童话》中许多小主人公,童年都是非常艰难的。就像《糖果屋》里被遗弃在森林里的汉森和格雷特兄妹,他们要么被邪恶的继父继母威胁,要么就得面对邪恶的坏人。可以说,《格林童话》里几乎没有哪个孩子真的有过美好的童年。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十分痛苦。


弥漫在《格林童话》中的这种痛苦暗黑的情绪或许与其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心态有关,也与格林兄弟当时所处的生活困境有关。


格林兄弟在改编时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灵感。他们兄弟大部分时间都在德国卡塞尔度过。在他们二十来岁的时候,拿破仑·波拿巴正在欧洲四处征伐,征服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说,不论是兄弟两人的成长过程,还是当时整个欧洲的政治局面,他们心中大概会有一种风雨飘摇的感觉。他们处在社会阶层的夹缝中,在父亲去世后常常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同时拿破仑的军队又占领了格林兄弟所居住的卡塞尔。这一切都营造出一种飘摇的氛围,而这种氛围也常常反映在许多故事中。


格林兄弟对传统童话故事的“净化”,除了前文提到过的“让继母承担所有坏事”这种典型的处理手法之外,还有对情色、暴力等明显少儿不宜的情节的过滤。而童话故事中之所以会有这些少儿不宜的元素,是因为很多童话从一开始就是所谓的“成人文学”。

 

只有看看这些故事是怎么流传开来的,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故事有些是讲给成年人听,供他们消遣的。比如说,假如你回顾早期版本的《小红帽》,你会发现讲的其实是小红帽给大灰狼跳脱衣舞,通过这种方式来骗大灰狼,把它反锁在屋子里,借机逃走。显然这个版本是有点儿童不宜的,所以格林兄弟把这部分细节都删掉了。

 

我们可以比对各个童话的不同版本,从中考察不同的版本是如何变化的。我们会留意到当时的人为了让故事的内容更健康一点,情节会出现一些特别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一定都出自格林兄弟之手,但是他们有时候也会参与改编童话故事的内容。所以说,虽然格林兄弟那一版的故事还有一些暴力、粗俗的元素,但那已经是大幅净化后的结果了。



二,浪漫主义运动与 “儿童文学”的诞生


格林兄弟将这些故事改编成童话之前,整个文坛其实很少有专门面向儿童的文学作品。中世纪的欧洲并没有现代“儿童”的概念,人们一般把儿童当成缩小的成人来看待。童年这个概念从十七世纪开始慢慢发展起来,人们渐渐意识到儿童与成年人是不一样的。

 

在格林兄弟生活的年代,童年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当时还没有很多专门为儿童撰写的读物,把儿童作为特定读者的想法也很新颖。格林兄弟首次意识到,或许孩子们不应该读和父母一样的内容,也许他们需要接触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故事与文化。于是,他们创造了最早一本专门面向儿童的大众文学,催生出了儿童文学这个类别。在此之前,儿童文学几乎不为人所知,也没有进入出版商的视线。大规模印刷儿童书籍的想法非常新鲜。格林兄弟开创了儿童文学这个类别,把它大众化,让人们开始认真看待它。


儿童文学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要把正确的道德观念灌输给小孩子。格林兄弟的改编很多时候也会把比较复杂的故事简化,让童话里的人物变得好坏分明。

 

如果你是在向孩子宣传道德,那故事的角色就不能太复杂多元,因为很难理解。你必须把他们的形象变得更简单分明。这就是为什么儿童文学里很多英雄和反派都是截然相反的,很多角色都有明确的道德准则。故事里善恶之间往往也是泾渭分明、非善即恶的。这是《格林童话》修改后的副产品。此外,格林兄弟把很多故事都基督教化了,添加了基督教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好让故事在道德层面更清晰。如果你看一看早期的版本,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略显些矛盾的人物,他们不是纯粹的好人,也不是纯粹的坏人。


童话在格林兄弟的时代是一种相对较新的体裁。那时候出现的童话往往可以分为两类:除了上面提到的口头的童话,另一类则是文学童话。格林兄弟所收集的民间童话是口头民间传说的产物。至于文学童话,一个特别好的例子是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创作的《海的女儿》。


格林兄弟与安徒生活跃的年代大概相差了几十年,但二者都曾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浪漫主义是继启蒙主义之后,又一个全面影响了欧洲的思想和文化浪潮。与强调理性、尊重贵族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对,浪漫主义重视情感的价值,也重视民间文学的价值。

 

《格林童话》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文学以及童话这个新兴文学类型的兴趣,让人理解到童话也可以是文学。想想安徒生,他比格林兄弟大概晚了几十年的时间。他花了这么多的精力,为儿童写了这么多美丽的故事。往前推一百年,这样的事绝不可能发生。有人可以靠给孩子们讲故事、写故事来谋生,这种事其实深受格林兄弟的影响。

 

在格林兄弟时代,人们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文学作品都很感兴趣,不仅乐于了解启蒙运动中那些高雅的文学,同时也想要了解民间口述的文学,很乐于去收集民间故事、歌曲、民谣和一些口口相传的诗歌。这种兴趣跟当时的浪漫主义运动息息相关。浪漫主义是紧接着启蒙时代之后所发生的。启蒙运动强调理智,认为所有东西都可以以理性的方法来作阐释或解读。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科学跃居于其他学科之上,成为了其他学科的风向标。而浪漫主义则希望转变这个观念,试图强调理性以外的情感。

 

此外,浪漫主义运动还特别关心民间文化。启蒙运动本来把大片的民间文化排斥在外,现在浪漫主义让这些文化重新得到了重视。民间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除了农民百姓以外,还包括了女性。这些女性并没有参与进启蒙运动之中,因为她们或许没有受过教育。而浪漫主义运动却乐于发扬这些农民、普通百姓、以及女性的文化。

 

长期以来,女性都被要求留在家里做家务。很多时候,民间的女性会聚在一起,纺纱织布,缝制衣裳。在这样的场景中,讲故事、打发时间便成为了她们特有的消遣方式。《格林童话》中的许多故事都是格林兄弟从一些女性那里搜集来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睡美人》,这个故事最早是一个名叫卡希尔的法国女人讲给格林兄弟听的。

 

除了对“儿童”的发现、对“女性”参与者的重视,浪漫主义思潮之下的欧洲儿童文学还关注到了另外一个此前未曾受到充分关注的主题:自然和田园。

 

浪漫主义关注民间女性的文化,同时也回应了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开始兴起。社会的重心开始向城市转移,城市生活开始取代乡村田园生活,生产技术迅猛发展。面对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威胁,人们萌生出想要保存多种文化的念头,也更怀念以往田园的生活。我们回想一下《格林童话》里面,像《白雪公主》、《小红帽》一类的故事,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故事都弥漫着浓厚的乡村田园气息。森林成为了许多童话的关键元素。可以说,这体现了早期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兴趣。

 

这些童话中,自然常常也代表着良善的力量。你很少看到自然以不善的面孔出现,我们总能看到童话中的主人翁对自然的爱,也能感受到说故事的人对自然界有很强的信念,相信它有治愈病患的力量,有美好的特质。这种情感反映在故事中,比如你会看到动物救人。鸟儿也在童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常帮助主角。


事实上,格林兄弟及其创造的儿童文学传统,为我们理解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差别提供了很独特的一个视角。在这个新的童话世界中,许多口口相传的传统民间故事得到精心的保存和改编。角色常常是普通人,故事也都围绕着平凡生活和日常情感。而在此之前的启蒙运动,其关注的重点则多为文化精英和他们的理性反思。

 

启蒙运动特别讲究科学与理性,因此,与理性相对的情绪或情感就被排除在主流文化的话语之外。浪漫主义运动修正了这样的倾向,特别重视主体性。《格林童话》其实是这思潮下的产物。我们可以说,重视情感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不仅仅出现在德国。我们也可以在英国可以看到这样的思潮,比如在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作品中就能看到。当时整个欧洲,乃至于美国都出现了浪漫主义运动。



三,百变的童话


《格林童话》出版之后影响很大,逐渐成为著名的文化IP。这本童话集中的许多故事都经历过多次改编,服务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目的。

 

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不同版本的《格林童话》其实内容很不一样。先前我们提到了《糖果屋》的故事,这里我们还可以举某一版的《青蛙王子》为例。在格林兄弟所编的其中一个版本里,公主实在太讨厌青蛙了,所以就把它扔到了墙上,没想到它变成了王子。所以,青蛙之所以能变成王子,并不是迪士尼动画里讲的、是因为公主的吻或者别的什么解除咒语的浪漫方式,而仅仅是气急败坏的举动——公主一怒之下抓起青蛙、扔到了墙上。

 

恰恰由于我们知道有多种版本的存在,所以当我们想到这些故事时,总会好奇它们的原版是什么样的。但是对于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来说,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原始版本。毕竟民间故事是在不断发展的,很难界定哪个版本才是明确的“源头”或“正宗”。比如说,《小红帽》是个民间故事,讲故事的人可以根据这个故事的主线情节,加入一些当地的元素进行改编。比如,他们可以把故事中的森林替换成当地的某个森林。而如果故事背景是设在纽约,或许你可以把森林改成中央公园之类的地方。加一些当地元素会让听众们觉得很亲切。


童话故事与生俱来的这种改编传统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童话故事的流动性和可塑性让它能够灵活地适应当地民众的口味,进而得到更快更广的传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流动性和可塑性也让童话故事更容易被人利用,成为承载邪恶思想的宣传容器。

 

在20世纪初,社会主义的革命家便尝试用童话用来宣传。童话要如何推动社会阶层的变革呢?他们把有童话改编成一种乌托邦式的故事,借童话的外衣来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试图给小孩灌输社会变革的理念。当然,恰恰因为童话的重构很能感染读者,有时候它们可以用在很黑暗的事情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纳粹党。纳粹很喜欢拍摄童话。很多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电影都是童话,但是是从反犹太主义的角度改编的。在某个版本的《小红帽》中,大灰狼被刻画成了所谓的犹太“外来人”,而小红帽的斗篷上则有纳粹的标志。其象征意义不言自明。


童话有时候会被民族主义运动加以利用。即使有些电影没有像刚才说的那个可怕的《小红帽》的改编那么明显地宣扬民族主义,但30年代的德国确实对本土民间传说非常感兴趣,想要以重述传说的方式推动国内民族主义的发展,同时暗示观众这些好故事都是属于德国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些故事并不是德国所独有的。


民间故事本身非常丰富,即使我们很难追溯这些故事的确定起源,但我们确实可以在世界各地发现这些故事的影子。

 

我们会发现《格林童话》其实包含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声音。有些版本的《灰姑娘》已经可以追溯到中国去了。而且,格林兄弟其实收集了很多法国的故事。有些童话甚至融合了各种外国元素,却唯独没有德国元素。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故事很多都没有什么鲜明的德国特色。只是因为收集这些故事的是德国的格林兄弟,而且故事集在宣传时也刻意让人以为这是德国的故事。但我们在了解到这些故事的异质元素之后,就会发现德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其实是在错误地利用这些童话来作宣传。


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和二战的结束,那些经过不当改编的童话故事被从德国的教育系统中被清除掉了。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格林童话》也因曾经被纳粹利用而有了不光彩的历史,在战后逐步式微。

 

二战之后,人们的注意力确实从《格林童话》上转移了出去。人们觉得它渗入了太多德国民族主义的东西。这表明童话如何被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所滥用。当然,它们的确是两个德国兄弟收集、记录的,但我们必须谨记,这些故事非常多元,是多国元素混合的产物。《格林童话》的渊源其实比某些人所暗示的要深远得多。


幸运的是,《格林童话》并未被纳粹拖累太久。战后资本主义娱乐产业的勃兴让人们重新意识到童话的价值,对传统童话故事的改编又迎来了新一轮高潮。

 

以迪士尼为例,我们就知道这些童话如今多么重要。可以说,迪士尼塑造的角色形象影响了我们对《格林童话》的解读。迪士尼版的内容和原版的区别很大。但我们也可以说迪士尼的改编,其实本质与格林兄弟的改编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为了面向观众而对童话进行了改造和二次包装。所以,可以说,格林兄弟做了后来迪士尼做的事情——让故事流行起来,想办法将它们传播给更多人。


就像当年童话在近代欧洲的兴起透露出了许多“浪漫主义”思潮的讯息一样,我们当下对传统童话故事的重新诠释也同样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变迁。

 

过去二、三十年里,人们都在努力重新思考童话的意义。比如说,我们不再满足于讲述一个身陷困境的少女如何被王子拯救,希望它们展现更不一样的面貌。2020年出版的《灰姑娘死了》就是从这样的反思之下衍生出来的一部小说。故事的叙述角度不再是女性和王子之间的恋情,而是讲述了两位女性角色之间的感情戏。这部小说带有同性之爱的色彩,是一部特别有意思的改编。

 

这个例子其实说明了我们不必因为对于童话故事的意识不够进步而直接把它们抛弃,反而可以透过不断重新想象来改编这些童话。毕竟,童话充满可塑性,它能让人们基于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目的,加以改造它们。


童话本身除了用在政治宣传以外,其实还可以发挥很多不同的作用。比如,童话因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相对明朗、善恶有报的纯真世界,因此有时候会被用在心理治疗方面,鼓励人们更积极、更坚韧地去面对逆境。

 

精神分析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曾经提到了很多童话在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贝特尔海姆本身是一个犹太难民,逃离纳粹的魔爪之后,他在美国住了很多年。在此期间,他曾用童话来治疗受创伤的儿童和战争难民。贝特尔海姆认为,童话其实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生活是很艰难的,我们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阻碍,但你终将能战胜它们。童话其实蕴含着很多重要的道理,教我们如何变得更有毅力。很多童话故事中的小主角都非常坚强。事实上,孩子们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坚强。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在那些净化了的版本中,因为剔除了一些我们大人们所认为的、对孩子而言过于挑战性的东西,可能反而使孩子们失去了学习一些重要道理的机会。毕竟在早期的版本中,很多孩子面对的困境更加严酷,但他们最终也还是能安然无恙的度过难关。

 

格林兄弟整理童话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保存一种在工业化时代到来时迅速消亡的文化传统,但他们最终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类别。而且时至今日,童话和儿童文学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文学样式。

 

《格林童话》一个最持久的影响便是,把童话带到了大众面前,让现代读者普遍为之所吸引。它们不再仅仅是中世纪巴洛克式的故事,而是在历史的年轮里被不断重新讲述、重新改造。《格林童话》也开启了重述故事的传统。即使在现代,当大众传播的技术已经很不一样,这些童话所描绘的古老现象并没有让我们感到非常遥远,反而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故事场景设置在遥远的过去,我们仍然能从中获得启迪。更何况,它们读起来是那么有意思,时而怪诞,时而又让人捧腹大笑。


童话故事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它可以被改编成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宣传品,也可以成为鼓励人积极面对逆境和黑暗的心灵伴侣。对童话文学史的梳理,提醒我们注意到人类历史当中曾经有过的荒诞蒙昧的时刻,但也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抱有希望和信心:毕竟在那些荒诞蒙昧之后,我们依然会想要发现光明、发现纯真,过一种积极而有勇气的生活。

 

本期节目由喜马拉雅制作播出。本节目中文版由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许止峻撰稿、编译。英文版由Zachry Davis, Galen Beebe 制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attac1

    这………看看评论吧,前几集都有人诟病那个PPT切换音,真的不用,听着很尴尬,没必要

    喜马听世界 回复 @cattac1: 感谢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已经联系后期制作公司去除~

  • 獭宝儿otter

    哈哈,原版有小红帽给大灰狼跳脱衣舞,有画面感了

  • ShellingfordHolmes

    把人物分成正邪两面是小孩子分不清,还是大人认为小孩子分不清,还是因为就连大人自己也分不清,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

  • 空大我

    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