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精制版61】弗洛拉·汤姆森·德维奥:《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 | 异想天开的巴西文学

【中文精制版61】弗洛拉·汤姆森·德维奥:《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 | 异想天开的巴西文学

00:00
29:12

一共是100集英文,100集中文,100集翻译节目。

每周更新一集中文精制,一集英语原声,一集英文翻译,已经买过的就可以永久收听。

遇到国内、海外节假日(包括但不限于新年、感恩节、圣诞节等)会暂停更新一次,敬请谅解。


相关阅读 


年份: 1881年

作者:[巴西] 马查多·德·阿西斯


中文文稿 

大家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会读到一个人在死后写的回忆录?巴西作家马查多·德·阿西斯在1880年想到从一个死去的人的视角回顾自己的一生。在这部小说中,主人翁布拉斯·库巴斯以轻佻的口吻,把整本书“献给第一条钻进我冰冷的尸体的蛆虫”。究竟死去了的库巴斯为什么觉得自己需要写这样一部回忆录?今天我们请到了这部小说的英译者弗洛拉·汤姆森·德维奥博士,以及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西德尼·查卢布跟我们一起阅读《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录》。



一,马查多:出身贫寒的巴西现代文学之父


马查多·德·阿西斯是巴西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现代文学作家。他对旧的文学模式嗤之以鼻,积极探索新的小说创作方式。他创作了许多巴西文学史上的经典。虽然他有很高的成就,但他的出身并不特别显赫。


1839年,若阿金·马里亚·马查多·德·阿西斯出生在里约日内卢。他的祖父曾是奴隶,母亲是来自亚速尔群岛的白人移民。如果巴西当时有工人阶级的话,他们家可以说是典型的工人阶级家庭。不过严格来说还是不能这么划分,因为巴西当时还保留着奴隶制,没有真正的工人阶级。无论如何,阿西斯的原生家庭生活相当窘迫,他们不得不接受一户定居在里约日内卢港口的富裕人家的照顾。


马查多的母亲在他十岁时便去世了,后来父亲带着他搬到一个新的小镇。当时,马查多不得不先在一所女子学校上课。到了晚上,他便跟随一个移民到巴西的面包师傅学习法语。


过了几年,他找到了一份印刷学徒的工作。因为这个工作,他也成功地踏入了19世纪里约日内卢的文学创作圈子。从此他的事业不断发展。起初,他做过巴西帝国的戏剧审查员。后来,他成为了评论家和专栏作家。


从1858年开始,马查多便在里约日内卢的报社工作。


他曾受雇于一家名叫《冷血将军》的日报。这是一份非常坚定的自由派报纸,常常批评巴西帝国的君主专制。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末,马查多都在为扩大公民权利而奋斗,公开批判巴西当时的社会状况。


报社的工作并没有让马查多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当时他已经离开了父亲独自居住,特别穷困的时候,他每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后来,他找到了另一份工作,是在农业部里当公务员。


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靠这份工作来谋生,即使在他声名最盛的时候也是这样。这个情况在19世纪非常常见:一个作家可能会做些不感兴趣的文职工作,藉此来养活自己,业余时间则活跃在文学团体中。


马查多在农业部工作了三年之后,被擢升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在这段时间里,他出版了两本诗集:1870年的《法莱纳斯》和1875年的《美洲》。这两部严肃文学作品并没有引起当时巴西文坛的关注,反而是他在此期间创作的五本言情小说受到了市场的普遍欢迎,尽管专业的评论家们对这些小说评价并不高。


在生命的后期,马查多-阿西斯常常被癫痫症所困扰,再加上挚友的离世,他的情绪变得很不稳定,陷入了深度的抑郁,对于死亡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于是,在1881年,他出版了《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录》。这本书的出版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经典地位。


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了,以至于20世纪初整整一代的巴西作家都在写文章批判他。他成了大家的公敌。至于遭人批判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跟当时文坛上的几个作家一同创立了巴西文学院,而且从1897到1908年,他担任了这个文学院的第一任院长。至于马查多的葡语写作为什么会这么出色,到了现在还是有很多的传说。但是,他在文坛上取得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奴隶的孙子、这个曾经赤贫的孩子,最终竟然成了巴西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作家。



二,荒诞的批判性:让人发笑的悲剧


虽然说《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录》在1881年出版,但其实早在前两年,他就已经开始创作这个小说。小说在1880年先在杂志上刊载。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自己是巴西人。1880年,你在一期《巴西杂志》上看到了连载的《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录》这本书。布拉斯·库巴斯是个真实存在的人名,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过的。此人为人所知,是因为他在16世纪主持建造了一些圣殿。不过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小说中的故事与这人其实没什么关系,书里用了这个人名,但讲的根本不是这个人。


马查多是个非常善于掌控读者情绪的人。当时的读者在刚刚打开书的时候,或许会以为自己将要读到一本历史小说,但很快就会发现,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这部小说的开篇是一段独白。主人公并没有说明什么,只是简单交代了一些背景。主人公说,他死于一项神奇的发明,但也因此死而复生。他发明了一种抗抑郁的膏药,叫“布拉斯·库巴斯膏药”。关于这个膏药,我们所知甚少,但主人公似乎想证明,如果不是他因风寒早逝、没能最终制成这个膏药,这个膏药一旦制成,定会是一项革命性的发明。


主人公在小说的开始一直在自言自语,说一些世俗的琐事。但到了书的第七章,他突然调转方向,从濒死的经历上溯到生命伊始的记忆。


小说的这个章节特别震撼人心。它描述了布拉斯·库巴斯生命火光即将熄灭时的胡言乱语。他仿佛看到自己一路回溯过去、来到了时间的源头,审视着人类的内心。在这一章,马查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他让库巴斯骑着一头会说话的河马,回到了时间的源头。


“我的目光散涣,实在没法集中注意力。终于我看到了本世纪的到来,紧随其后的是未来的好几个世纪。这世纪以迅速灵巧、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知识、有点散漫却又一往无前的态度到来,但最终却像以往一样惨淡收场。就这样,这也过去了。后面的时间也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步调,毫无惊喜的过去了。我尝试集中注意力。终于,我终于可以看到一切的终结了!但是,那时候,时间奔逝的速度已超越了所有人的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闪电般一个世纪就过去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所有事物都开始变化的原因。有些人成长,有些人萎缩,有些人在时代的洪流里消失。一片薄雾笼罩着一切,除了那只把我带到这里来的河马。然后,河马逐渐变得越来越小,直到他变成了猫那么小。原来他是一只猫。我看着他。他是我的猫苏尔陶,此时正在门边跟一团纸球玩耍。”

(《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录》,撰稿人许止峻自译。)


接着,库巴斯回过头,回忆起了温馨的童年时光。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这个小不点如何备受宠爱。他在里约日内卢长大,这个地方渐渐从一个殖民地发展成一个帝国。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西班牙的妓女,之后与她分手。再后来,他前往葡萄牙读大学。只不过,他并没有在大学里学到什么真东西。


在当时的巴西,上大学是一种奢侈的特权。往往只有布拉斯家这种精英阶层的子弟才能得到这样的机会。


在上完大学以后,没学到什么实在东西的库巴斯带着一副空皮囊又回到了巴西。他本来打算步入政坛,和心上人好好结婚,但是这些规划最后都落空了。他的心上人嫁给了别人,还和他有了一段婚外情。他在政坛待了一小段时间,却由于误解了一场改小军帽尺寸的演讲,被人逐出国会。


葡语里有一个词可以很好地形容库巴斯,叫“巴沙赫拉多”。所谓“巴沙赫拉多”,是指空有大学文凭、却没有正经职业的人。人们一般不会指望这些“巴沙赫拉多”们能做什么事。家人们一开始总是对他们寄予厚望,以为他们一旦拿了个大学学位就万事大吉、不需要再做什么了。库巴斯是一个很典型的“巴沙赫拉多”,他晚年时被一个疯疯癫癫的哲学家收留了,结果还是一事无成。读完整本书,我们会发现,尽管库巴斯再三强调,若不是他身体不适、不幸死去,他的发明准会让他荣极一时,但最后他的发明还是没能成功。


这部回忆录听上去好像是个动人的悲剧,但如果你熟悉当时的巴西社会,仔细推敲书中的那些细节就会发现,小说中的许多片断其实是非常夸张的,夸张到产生了喜剧的效果。而悲喜之间的那种张力会让你意识到情节背后的荒谬。


刚才提到书里有一段写道,库巴斯爱上了一个西班牙妓女。当时他为了讨这个妓女欢心,因此跑遍了里约热内卢的所有珠宝店。布拉斯在她身上花了很多钱,惹得父亲颇为不悦。这样的情节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我后来打算算一下这笔钱假如换算成如今的美元,才发现情况不太对。


我问了一位专门研究19世纪巴西经济史的朋友。他说,这个年轻人在这西班牙妓女身上花了几十万美元。一旦我们明白这一点,就会理解这是多么夸张的一出喜剧。但恰恰是因为所有这些描述太夸张,所以你同时会意识到这背后是多么悲惨的一个故事。身为巴西上流社会的一员,库巴斯竟然这么挥霍无度。


这引导我们去思考《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录》所描述的时代:与作者马查多相比,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库巴斯出生在稍早的年代。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布拉斯·库巴斯比作者年长二十多岁。他在1805年出生,1869年去世。他出生在19世纪初。他出生后的几年,葡萄牙王室就因为拿破仑入侵而被迫逃离里斯本,逃到了巴西。于是,当时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情况——一个西欧帝国将统治中心迁到了殖民地。在库巴斯的童年时期,葡萄牙王室迁到了里约日内卢,将这里彻底改造了一番。统治中心的迁移给葡萄牙帝国带来了种种奇特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便是巴西的独立。巴西和其他拉美国家不同,它并没有爆发全面的独立战争,而只有一些争论和冲突。之后,巴西就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帝国,由葡萄牙国王的儿子统治。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葡萄牙国王回到葡萄牙,让儿子佩德罗王子治理巴西。但佩德罗对父亲的治理方式不感兴趣,于是宣布巴西将从葡萄牙独立出去,并在1822年9月7日建立了巴西帝国。


巴西独立几乎完全没有经过什么流血牺牲,是上层阶级之间权力的和平让渡。这在拉美历史上非常罕见。布拉斯·库巴斯生活在巴西帝国统治时期,而马查多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巴西帝国已经步入到最后十年。1890年,巴西帝国倒台,共和制政府建立。这就是巴西统治权的更迭,但所有这些斗争和更迭也受到了奴隶制问题的影响。


自15世纪初以来,奴隶贸易一直是巴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奴役的非洲人被带到大西洋彼岸,在巴西的糖料种植园、钻石矿场、金矿场和后来的咖啡种植园劳作。曾在葡萄牙统治下的巴西是西方最后一个废除奴隶制的国家。这些社会现实深深地影响着马查多。


马查多亲眼目睹了摇摇欲坠的奴隶制以及奴隶制下的种种暴行。他自己也是黑奴的后裔,祖父曾经就是奴隶,所以他很清楚奴役他人多么荒谬,在他看来,奴隶制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与此同时,他也开始思考对其他民族实行殖民统治到底正不正当。小说中许多细节都不断透露出这些思考。只要你留意,你会发现它们似乎都关乎这些人性和社会方面的大问题。


在整个19世纪,巴西多次尝试废除奴隶制。1845年颁布的《阿伯丁法案》让英国海军有权拦截任何巴西或葡萄牙运载奴隶的船只。19世纪70年代,巴西通过了《里约布兰科法案》,情况终于开始好转。法案指出,任何奴隶生下的子女都是自由人。


当时,马查多是农业部一个组织的负责人,专门负责监督1871年法案的执行情况。这部法案承认了奴隶的几项权利,确立了奴隶获得自由的几种方法。在该组织工作的几年里,马查多一直确保这部法案被有效执行,同时确保奴隶主们按照法案办事,不会想方设法钻法案的空子,让本该获得自由的奴隶无法脱身。


尽管马查多做了种种努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奴隶主都遵守这条法案。马查多在小说中用布拉斯·库巴斯与一个已婚女性的婚外情来比喻这一现实。婚外情在他们的社交圈子里成了个公开的秘密——严格来说这是不允许的,但大家都视而不见。这便是对奴隶制的隐喻:法律禁止人口贩卖和把儿童收为奴隶,但许多有权有势的人却无视这些法律。


马查多让一个不谙世事的精英阶层成员做整个故事的叙述者。这个设定非常高明。你可以留意到历史上的那些大的变动,但库巴斯并没有真正注意到它们。它们仿佛潜藏在水面之下,不为人知。


就在小说发表后一年,也就是1872年,巴西进行了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1876年,普查结果引发了人们的关注。马查多和其他想要创建巴西民族文学的作家感到深受打击。当时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巴西人口的识字率只有14%。


可以想象,马查多正想写几部融合民族精神的伟大小说,向巴西人民展现巴西。然而当时识字的只有这么一小撮人。而且,问题不仅是识字的人数少,这些人大都是像小说主人翁布拉斯·库巴斯这样的精英知识分子。除了极少数像马查多这样的例外,其他人都是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精英。


于是,马查多用了一个反讽的方法,他利用库巴斯这个角色勾勒出巴西精英统治阶级的样子。布拉斯出身自这个阶级,言谈举止自然也能展现出这个阶级里人们的样子。虽然这个想法不错,但却没有完全起到效果。这部小说刚出版时,读者们都没有注意到马查多对社会的许多批判。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误读了。


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他的创作目的。他对社会的批判无处不在,却又微妙至极,以至于人们只能注意到他在文本形式上的创新,觉得这很奇特。直到很久之后,人们才明白这是对社会的辛辣批判。


我们可能会享受小说中主角带我们领略的种种狂热的事情,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荒诞的喜剧,但小说的主人翁之所以能这么为所欲为,是因为他是个被宠坏的上流社会的小伙子。而恰恰是这些人领导着当时的巴西社会。马查多想将自己吸收到的经验输出出来,塑造出一个人物符号,却最终未能如愿,这不得不说也是个悲剧。他吸收、整合了许多东西,以至于书中的批判显得如此微妙含蓄。你若是不熟悉巴西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就很难读懂他的批判。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同时考虑巴西本身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才能看到它批判的力量。不过,纵然读者不一定能看出作者的用心,他们怎么都会留意到这本书有趣的叙事手法。


我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就觉得这是我读过的其中一本最有趣的书。书中采用的手法往往会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马查多不断在小说里打破第四面墙。有时,他会在某一章用一个比喻,接着在下一章叙事者又会对这个比喻作评论。他会说:“我知道你会跟我争论这个比喻。但你得知道,我是故意这么说的。天呐,我竟然要把所有这些都解释一遍。”你会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许许多多的实验。这本小说向读者敞开了现代文学的大门,展现了纯粹的疯癫、错乱的美感,一方面让作者置身在小说之中,同时又让读者意识到自己正在读一本小说。


这本书还有几个章节全是大段大段的标点。如果读者读的是以往的英译本,可能不会留意到这个现象。毕竟那只出现在马查多在世时出版的那版原著中的排版上。假如大家还记得,马查多年轻时其实做过印刷学徒。这本书恰恰是他对自我经历的反思,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排版在这本书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们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情况:你翻了一页,然后下一页全是标点。这些空白页其实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种对排版的关注,这种用印刷排版来构建停顿、传递低落情绪的方式,让人非常难忘。


除了小说的形式以外,《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录》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有非常独到的地方。


小说里好些地方都很巧妙地展现了布拉斯的冷酷无情,让人感觉他像是在对人拳脚相向。你忍不住会想:“天呐!他竟然这么说!难以置信啊。”还会懊恼自己刚刚为什么还在同情这个家伙。只有当你了解到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了解到他对周围人多么漠不关心,你才会意识到他有多么冷酷无情。


很多读者一开始都仅仅觉得这是一部引人发笑的书。但当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到它的历史背景,了解到了巴西的奴隶制和社会不平等状况,他们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异常残酷的作品。引发读者的笑声的只不过是马查多给这部作品所披上的一层喜剧外衣,当我们掀开了这层外衣,就会发现里面其实全是悲剧。这时候我们会觉得心怀愧疚,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出有意包装的喜剧,是一出深深扎根于悲剧之中的荒诞剧。读者也就因此会被逼在阅读的时候停下来,反复思考,不断回味书里妙趣横生却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句子。



三,让世界看到巴西文学


《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录》对于巴西文学,甚至整个文化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从任何层面上看,《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都不是巴西第一部小说。但它却是巴西一部奠基性的小说。这本小说展现了巴西小说可以是什么样的。刚才提到第七章死去的主人公骑着河马来到了时间的源头,这种叙事手法给后世的作家带去了丰富的灵感。而且,马查多的影响从未消失,他的影响不仅渗透到了文学经典中,还渗透到了方方面面。这种讽刺式的叙述方式甚至影响了如今巴西电视节目解说词。他的这些贡献已经完全渗入到了巴西文化中。


除了文学层面的影响,马查多创办的巴西文学院也改变了巴西文坦的发展。马查多出任院长期间,他一直向政府争取资助,希望他们能出资让文学院有个正式的机构。1905年,他的要求终于获政府批准。


在社会层面上,马查多担任了巴西文学院的首位院长,搭建了一个文学职业化发展的平台。不论是巴西,还是在全世界的历史上,很少有作家能靠自己的作品安身立命。但在这个文学作品相对不那么丰富的国家,巴西文学院的建立至少标志着巴西对于自身文学发展的肯定。


大多数巴西学生都在学校里读过马查多的作品,他的肖像甚至被印刷在巴西的千元钞票之上。但纵使马查多在巴西当地非常重要,他的影响力一直还停留在巴西本土。


在马查多生前,他的作品仅仅被翻译成了寥寥几种语言。1908年,马查多去世了。到了1952年,《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录》才被首次翻译成英文。当时那一版的名字是“小赢家的墓志铭”。从1880年小说问世,到1952年进入美国市场,中间这几十年,小说失去了太多在美国传播的机会。


提到拉美作家,人们一般只会想到马尔克斯或博尔赫斯。但当马查多的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被引入美国之后,读者对拉美文学和文化有了更新的认识,马查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可以说,每一代新译本都能为马查多带来一批忠实粉丝。而且这些粉丝中不乏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苏珊·桑塔格、伍迪·艾伦,以及当代作家戴夫·艾格斯等。


关于马查多,伍迪·艾伦曾经说:“有一天我收到巴西一个陌生人寄给我的一封邮件,上面写道:‘你会喜欢的。’因为书很薄,所以我就索性读了下去。如果那是厚厚的一本书,我多半会把它丢掉的。读着读着我就发现,这本书相当迷人、有趣,令我震惊。我不敢相信马查多生活在离我们如此久远的年代。 您可能以为他是昨天写的,因为这书是如此的现代和有趣。这是非常有创新性的作品。它让我想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喜欢这类主题的书,而马查多以机智、不落窠臼且又客观辛辣的笔触处理了同类的主题。”


对于这部1880年问世的小说来说,它在美国姗姗来迟或许是一种必然。这本书被介绍到美国的时候,读者们已经读过了戴夫·艾格斯这一代作家的小说,已经习惯了作者在形式和排版上做文章,也就更容易接受一部同样这么做的拉美小说。但我们要知道,比起艾格斯,这部拉美小说在形式上的创新可是要早了整整一个世纪。


最近汤姆森·德维奥博士正要为《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录》出版新的英译本。对于这本书对于今天社会的意义,她认为这小说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描绘巴西社会,揭示了常常被巴西权贵们忽视的一角。


我们常常会探讨,同时也会担心,在一些乌云密布的时代,艺术能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这部奇特的小说给了我们答案。在奴隶制尚未彻底废除的年代,这个奴隶的后代给一群奴隶主贵族写了一本批判他们的书。这种以喜剧为外壳、以批判现实为内核的手法非常聪明,也非常出人意料,也让这本书成了大家心中无可替代的文学经典。


本期节目由喜马拉雅制作播出。本节目中文版由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许止峻撰稿、编译。英文版由Zachry Davis, Galen Beebe 制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绪任克斯的芦苇

    这两期的朗诵是AI完成的吗?和之前的水平天差地别。

  • 流星楼主

    这一段没读

  • 京漂6号

    拉美文学,真是很魔幻!

  • 食疗咨询

    哈哈哈(ಡωಡ)hiahiahia

  • 星空之贵族

    三分钟入眠hhhhc